最悲哀的教育,就是把普通家庭的孩子,養成了富二代

戰江語文 發佈 2020-01-07T04:34:40+00:00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作者//青欖君來源/青欖家長地帶(ID:educool)再苦不能苦孩子,是中國家庭教育最大的謊言。有不少父母,百般努力,傾盡所有,讓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條件,結果卻並不理想。





作者//青欖君

來源/青欖家長地帶(ID:educool)

再苦不能苦孩子,是中國家庭教育最大的謊言。

有不少父母,百般努力,傾盡所有,讓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條件,結果卻並不理想。


事實上,父母應該給予孩子真實的成長,讓孩子懂得困難與艱辛,教孩子珍惜饋贈與財富,引導孩子依靠勤奮和努力,才是對孩子最好的饋贈。


01

每個周末的清晨,我都會去小區後面的一顆大榕樹下晨讀。


經常能看到這個小男孩,幫他做環衛工的母親打掃街道。



打掃完了,母子倆還會一起歇一歇,說說話。溫情的畫面令人感動。

(小男孩和母親穿著同款的運動鞋)

眼前的這一幕,讓我情不自禁聯想到前不久發生在上海的一則新聞:


一名體型較胖的年輕女子,用手狠狠地拽著一個環衛工人的頭髮拖行數米,旁邊其他環衛工急忙上前攔架。


記者一採訪才知道,原來是女兒在向母親要錢。


這位母親已經48歲了,做環衛工10多年了,一個月才幾千塊錢。


她的女兒孩子都有了,還隔三差五伸手向母親要錢,不給錢就辱罵、吵架、打架……


同是環衛工的子女,為什麼這個小男孩這麼體恤母親,那個年輕女子卻成了白眼狼?

02

我問小男孩的母親:你家孩子真懂事,是怎麼教育的?


這位外地來的女環衛工不善言辭,說不出太多的教育道理來,有些不好意思地說:「我們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嘛。」


這句眾所周知的俗語,並沒有滿足我的好奇心。


窮人的孩子中,有很多很懂事,也有很多很不乖。


我相信,一定存在某種因素造成了這種區別。


這種因素究竟是什麼呢?


看到下面的故事後,我恍然大悟。


某君高中時沉迷網絡,時常半夜翻牆出校上網。


一日他照例翻牆,翻到一半即拔足狂奔而歸,面色古怪,問之不語。從此認真讀書,不再上網,學校盛傳他見鬼了。


後來他考上名校,昔日同學問及此事,他沉默良久說,那天父親來送生活費,捨不得住旅館,在牆下坐了一夜


有沒有被這個父親感動到?


可是假如這個父親的艱辛,沒有被調皮搗蛋的兒子意外發現,兒子會洗心革面、改邪歸正嗎?


孩子不是天生就懂得體恤父母,他們只有切切實實感受到了父母的艱辛和苦難後,才會對父母心生感激,進而對自己嚴格要求,不辜負父母的一片苦心。


相反,如果父母把生活中的風風雨雨、艱難困苦,都向孩子進行過濾、屏蔽,為孩子刻意營造了一個無憂無慮的生活環境,又怎能奢望他們知父母恩?蜜里泡大的少年,如何懂得愁滋味?


03

當下的中國,有一個很可怕的現象:全民富二代


富人家的孩子當富二代養,窮人家的孩子也當富二代養,「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有不少父母,不顧家庭資源稟賦差異,百般努力,傾盡所有,讓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條件。


夫妻倆加上四個老人,六個人面對一個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真是含在心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掉了。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放在過去的確是成立的。


上學時,我拚命地努力,想通過學習,去爭取更好的生活。


我從來不大手大腳地花錢,因為我知道,父母供我讀書的每一分錢,都來之不易,都是他們的血汗錢。


不僅是我,那個時候,我身邊大多數的孩子都是這樣。我們從小目睹父母辛勞、體驗生活困苦的孩子,懂得熱愛生活的道理,有著奮鬥與吃苦的自覺。


現在,一些條件並不寬裕的家庭,覺得虧欠了孩子,擔心孩子被別人家孩子比下去,產生自卑心理,反而更加嬌慣、寵溺孩子。


大多數的孩子都過著一種極其享樂的生活,熱了有空調,冷了有暖氣,家家都有零食吃,人人都有新衣服穿。


父母再苦再累,也捨不得孩子吃苦受罪。


當父母恨不得把全世界所有的好東西和所有的愛都給孩子時,卻忘了告訴孩子一件事:生活的艱辛,是難以想像的


父母的呵護,對於孩子們來說,無疑是一味毒藥。


孩子們心安理得享受著一切,根本不知道知足,不知道感恩,不知道體貼父母,不知道生活的不容易,相反,還滋生了很多虛榮、懶惰、不學無術的壞毛病。



04

我一侄子今年參加完中考,接下來就是一個長長的假期。


他爸媽讓我幫忙,介紹到我家附近的奶茶店打工,體驗生活。


第一天,他回來跟我們匯報說:老闆教了各種技術,學會了做好幾種飲品,也能炸雞排和薯條了。還沒忘自誇,原先的廚藝不是白研究的。


第二天,又向我們說:「這奶茶店可真是太賺錢了,那麼幾勺糖粉,加上點水,加上一塊檸檬片,就要賣五塊,以後,我看開這麼個店兒不錯」。


後來,我跟他分析了各種費用,他一算,看來,錢也不好賺。


每天回來,都有新的話題,要麼是告訴我們一天做了些什麼,要麼就是店裡來了些什麼人,還知道了一些送快餐的騎手和一些業務員的事兒,說得頭頭是道的。


有一天我問他:上班容易不?


他說:也容易也不容易,我這上班這幾天,把一輩子的哥姐都給叫了,臉都笑僵了。


我問咋回事兒?


於是,他給我來了以下表演:


哥,來啦,喝點什麼?

好咧姐,你稍等,坐一會兒,馬上就好。

哥,進店來坐一會兒吧,有免費WIFI,有空調。

姐,你是喝橙汁還是喝奶茶,姐,糖要多加還是少加?姐,兩勺糖夠嗎?

姐,味道怎麼樣,多提意見,姐。

姐,你慢走,沒事兒過來玩兒啊姐。

哥,你走好,哥歡迎再來。

姐,帶著朋友來玩兒啊。


他吧啦吧啦,一口氣說了一大串,笑得我直不起腰來。


我說:「真是不容易呢,等你發了工資,你就拿著這錢去旅遊吧,好好犒勞一下自己」。


他說:「算了吧,我不想去旅遊了」。


我說:「為啥?你不是早就想去了嗎?」


他說:「我還是拿這錢到時候孝順孝順我爸媽,孝順孝順我奶奶,給他們買點東西吧」。


我把這話轉告給他爸媽,他們倍感欣慰。


給孩子再好的教育,都不如讓他親自去感受一下,成人世界的不容易。


正如曾國藩所說:「子侄除讀書外,教之掃屋、抹桌凳、收糞、鋤草,是極好之事,切不可以為有損架子而不為也。」


今天的父母,總想著把最好的條件給孩子,這其實是在害孩子。


成長過程中,物質越充裕,精神越疲敝;精神疲敝時,創造物質的腳步自然會停歇。


反之,給孩子真實的成長,讓孩子懂得困難與艱辛,教孩子珍惜饋贈與財富,引導孩子依靠勤奮和努力,才是對孩子最深邃的饋贈。



05

有父母擔心,當別的孩子要什麼有什麼時,要求自己的孩子勤苦儉約,會不會讓孩子感到變得自卑、壓抑,影響健康快樂成長?


我們要求孩子勤苦儉約,不是說要像祥林嫂一樣,天天跟孩子訴苦,抱怨「我們很窮,買不起東西」,嘮叨「我每天起早摸黑地干,還不是為了你?你如果不成才,你還有臉嗎?」


這麼做,當然會把貧窮感和自卑感深深植入到孩子的心中,揮之不去。


在生活的艱苦面前,有兩種選擇:


一種是怨天尤人,自暴自棄;另一種是坦然面對,自立自強。


父母的選擇與示範非常重要。


我認識一個母親,雖然家裡很窮,但總是穿著乾淨而陳舊的衣服,很早去撿瓶子,又很早回家給女兒做飯。


她的臉上從來沒有那麼多情緒,洋溢著淡淡的知足和隨遇而安。


而她的父親也是那麼平和,哪怕每天回家汗流浹背乃至臉色通紅,依然平和得沒有一點脾氣,開開心心地和家人一起吃著粗茶淡飯。


從他們身上,我能感受到一種在困境中仍然充滿希望,在貧窮中依舊保持堅韌的意志品質。


這樣的父母培養的孩子,即便生活在貧窮中,也不會養成寒酸、刻薄、拘謹的習氣,相反還能直面現實,錘鍊內心,進入曾國藩所說的「極耐得苦,故能艱難馳驅」的境界。


羅曼羅蘭在《米開朗琪羅》里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生活」。


這是我們應有的生活觀和教育觀,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永不止息 ,深信再大的磨難,只要人活著,肯勤勞,就有轉機。


當你讀完這篇文章時,希望你可以將它傳揚出去,傳播一些積極正面的信息,讓世間多一點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