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媽被女兒打傷進醫院:父母這樣養孩子,分明是在養仇人

神奇麻麻木小暖 發佈 2020-04-16T03:25:42+00:00

提起兩個人打架的原因,孫阿姨說,幾年前女兒向自己借了6 萬元用於婚房裝修,但房子還沒裝修好,女兒和女婿就離婚了,女兒就搬回了娘家住,如今 7 年過去了,這錢一直沒還清。

親媽被女兒打進醫院,今天在頭條熱榜上看到這個新聞,真是吃了一驚。


4月10號,貴陽的孫阿姨與女兒因為家庭瑣事發生了激烈衝突,甚至互毆,兩人相互抓扯, 即使從樓梯上滾下來,還是又抓又咬,鄰居聞訊趕來,才將兩人分開。

隨後孫阿姨報了警,並被送進了醫院。孫阿姨被縫了 20 多針,光嘴巴上就縫了10多針。最嚴重的是大腿上被女兒用菜刀砍傷的傷口。

提起兩個人打架的原因,孫阿姨說,幾年前女兒向自己借了 6 萬元用於婚房裝修,但房子還沒裝修好,女兒和女婿就離婚了,女兒就搬回了娘家住,如今 7 年過去了,這錢一直沒還清。

孫阿姨覺得女兒離婚時拿了大筆錢,卻總用沒錢騙她。所以他們即使是住在一起,關係也不太好,曾多次因為錢的事情發生爭吵,直至今天大打出手。

僅僅為了錢財,就對自己的親生母親痛下毒手,甚至用菜刀砍,讓人不寒而慄。可是我們在痛斥女兒的惡毒,不孝之時,是不是也應該思考女兒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


著名詩人多蘿西·勞·諾爾蒂曾寫過這樣一首詩《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如果孩子生活在分享中,他們將學會慷慨;

如果孩子生活在誠實中,他們將學會正直;

如果孩子被公平對待,他們將學會正義;

如果孩子被關心和體諒,他們將學會尊重;

新聞中的女兒之所以敢和母親動手,向母親揮舞起菜刀,背後就透露著失敗的家庭教育:

1、過度溺愛將孩子變成吸血鬼

2018年的最後一天,13歲的羅強用父親那把養家餬口的錘子殺死了父母。

羅強的父親將兒子視若珍寶,儘可能給兒子創造更好的經濟和教育條件。但這種寵愛換來的是羅強的頑劣,他愛玩遊戲,出手闊綽,花錢請高年級學生幫忙打架。溺愛中長大的羅強不懂感恩,最終將錘子揮向了父母,釀成悲劇。

在上海的街頭,一男子因母親拒絕幫其還2萬元的銀行欠款,就當街摔打年老的母親,對其大打出手,毫不留情。

在溺愛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處於一種不平衡的關係中,一方毫無尺度地索取,另一方拼力給予。

溺愛的父母卑躬屈膝,將自己放在最卑微的位置上,對孩子的要求盡全力滿足,對孩子的過分要求從不說「不」。

被溺愛中孩子高高在上,他們極度自私,只索取不付出;他們以自我為中心,所有人都要圍著他轉,滿足自己的慾望。

他們凡事都以自己的利益為先,一旦自己的利益遭到侵犯,一旦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滿足,他們會毫不猶豫地打擊傷害對方,甚至不惜破壞規則,違背道德,甚至有可能危及公共安全,走上犯罪的道路。

2、暴力的父母告訴孩子「暴力是被允許的」

電影《新警察故事》裡面,冷靜殘忍的恐怖分子竟然是總警司的兒子。

而他之所以會成為犯罪分子,就因為他成長在一個暴力的家庭。從小,父親就對他管教嚴厲,非打即罵,甚至可以算得上是虐待。

在這樣的教育下,他一方面崇尚暴力,認同暴力可以解決一切;一方面痛恨自己的父母,出現報復社會的傾向。

班杜拉指出:當成人在兒童面前施暴時,就等於在給兒童傳達這樣的信息:暴力是被允許的。

在家暴環境長大的孩子,暴力傾向大於正常家庭環境中的孩子。一方面是因為自己在家裡是屬於弱勢群體,孩子希望自己能變得更強大,於是通過欺凌弱小掩飾自己。另一方面,就是他接受的教育讓他認為暴力可以解決一切。

這樣的孩子在解決問題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通過暴力手段,即使是面對自己的父母,也不會手軟!

3、當孩子出現過「打父母」的行為時,從未被阻止過

曾在網上看過一個視頻,一個10歲左右的男孩子,對自己的媽媽拳打腳踢,即使媽媽躺在地上,他也毫無留情地狠踢母親。整個過程中,媽媽逆來順受一言不發,更可怕的是,視頻的拍攝者從頭到尾都沒有阻止過孩子!

其實孩子在嬰兒的時期,就會出現「打媽媽」的情況,抓頭髮,或者用手拍打媽媽的臉,這個時期,孩子多是出於一種好奇,而大多數家長面對孩子「打媽媽」的情況,多是哈哈大笑,一笑了之,不僅不會阻止批評孩子,反而會認為很有趣,甚至於有的家長會逗弄孩子多打幾下。

家長的這種「鼓勵」行為,讓孩子形成了一種錯誤認知,他們認為「打媽媽」是被允許的,是被鼓勵的,是正確的行為。

隨著孩子長大,這種行為會愈演愈烈,一旦孩子感到不如意,就會對父母拳打腳踢,甚至棍棒相向。


美國思想家艾默生說:「孩子最終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主要取決於他從第一個教育者那裡所接受到的愛的質量、陪伴和榜樣示範。」

孩子的一切行為思想,都 滲透著背後的家庭教育,所以作為第一責任人的父母,務必要在孩子的教育上非常重視,引導孩子走正確的路。

1、用尊重和獨立替代溺愛

弗洛伊德說:「成長的主要動力,來自和父母的分離。」

父母的愛必須是有原則,有底線,有制度的。

首先父母必須學會控制自己的愛,必須要對於孩子的過分要求說不,懂得拒絕孩子,讓孩子明白,不是所有的要求都會得到滿足,不是所有人都會慣著自己。

尊重孩子是獨立個體的事實,尊重孩子的成長,鼓勵孩子學會安排自己的生活,鼓勵孩子對事情有自己的看法,鼓勵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探索。不要一切包辦,而是放手大膽讓孩子去做。

2、拒絕護短,及時修正孩子的錯誤行為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威廉·戈爾丁所說:「一個孩子,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教育和制止,在沒有制度約束、懲罰機制的情況下,很容易做出野蠻的舉動,生物性中的惡便傾瀉而出,並產生巨大的破壞力。」

心理學家指出,年幼時的無意識破壞,經過長輩溺愛的縱容,會造成熊孩子自我意識的扭曲。

孩子小的時候,對自己行為的性質和後果並不太清楚。所以父母一旦發現孩子出現錯誤行為,應及時制止,讓孩子知道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

孩童時期,孩子的三觀還沒有成型,很多事情的界限拿捏不准,出現錯誤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發現孩子的問題後,不要盲目「護短」,而是給孩子正確的指引,讓孩子知道錯誤,引導孩子及時修正錯誤。

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三觀,孩子才會成為更加優秀的人。

3、不懂感恩的孩子,再優秀也沒有用

在擁擠的地鐵上,男孩用自己的手臂支撐著疲倦的母親。此時的孩子就是媽媽依靠的一座大山。

尼采說:「感恩即是靈魂上的健康。」

感恩是一個人品行中最根本的的基石。當一個人心懷感恩的時候,他才能更客觀地看世界,他才懂得孝順父母尊重他人,懂得遵守社會秩序回報社會,他才能心懷寬廣,看到更高更遠的地方。

要讓孩子懂得感恩,父母就一定要做出好的榜樣,尊重老人,尊重他人,回報社會,父母的言傳身教能讓孩子最直接的認識到感恩的意義。

面對孩子的時候,要適當地示弱,讓孩子意識到,當父母無助的時候,自己要做生活的脊樑。

不過度滿足孩子的要求,讓孩子知道父母的原則,明白有些底線是不能觸碰的。

只有心存感恩的孩子,才能體會父母的不易,才會對父母報以關係和愛。

家庭教育最大的失敗,是將孩子養成了吃肉拆骨的白眼狼。作為父母,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要不斷地反思自己,不斷調整自己,一定要把握好教育的尺度,遵守原則和底線,我們愛孩子,但絕不是用愛推動將孩子變成我們的仇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