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設施園藝歷史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時期,你知道嗎?

溫室園藝 發佈 2020-06-04T14:16:52+00:00

目前,設施園藝已經成為中國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規模已經達到近6000萬畝,面積占世界設施面積的85%以上,使蔬菜花卉實現了周年生產,改變了市場供應狀況,逐步滿足社會需求。


中國設施園藝發展史之古代設施園藝

目前,設施園藝已經成為中國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規模已經達到近6000萬畝(約400萬hm2),面積占世界設施面積的85%以上,使蔬菜花卉實現了周年生產,改變了市場供應狀況,逐步滿足社會需求。追溯其發展過程,設施栽培作為一種農業生產方式的出現和發展,在國內外發展雖有不同,但都是在農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為了宮廷、貴族服務才出現的。而隨著時間推移,設施園藝產品已由為宮廷和達官貴人服務,發展成為普通民眾的日常消費品。

1春秋時期的設施栽培

中國自古代就有園藝產業,甲骨文中就有「園」 「圃」等文字。利用保護措施進行早熟栽培,可能在周朝就已經被發明,當時所產果蔬為士紳階層所嗜好,一般民眾很難嘗鮮。孔子認為食用這些產品為奢侈之風,不得食用,即為《論語》所述「不時不食」之語。此時的栽培方式,沒有確切的記載,有無溫室等設施也很難確定。


2秦代的設施栽培

中國的設施園藝歷史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時期,宋代的《太平御覽》卷八十六,秦王部十一(公元977~983年)中記載:「又密令冬月種瓜於驪山硎谷之中溫處,瓜實成,乃使人上書曰:『瓜冬有實』。有詔天下博士、諸生說之,人人各異說,則皆使往視之,而為伏機。諸生賢儒皆至焉,方相難不能決,因發機從上填之以土,皆壓死」。宋代馬文瑞《文獻通考》卷四十(學校考)(公元1322年)中也對此進行了描述「又令冬種瓜驪山,實生,命博士諸生就視,為伏機,殺七百餘人。」這都是與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事件記載相關的,由此認為這是中國最早的設施園藝。但這裡沒有描述明確的覆蓋方式,也沒有說出是什麼瓜,如果真有種植,只能是甜瓜,不可能是黃瓜,因為黃瓜是在漢代才從西域引入的。並且這些都是記載在秦始皇時代1000多年後的典籍上,而在《史記》的《始皇本紀》中沒有描述。作為中國溫室園藝的最早證據,其立論依據不夠充分。


3漢代宮廷的溫室園藝

漢代對設施園藝的證據較為充分,《漢書·召信臣傳》記載「太官園種冬生蔥韭菜茹,覆以屋廡,晝夜燃蘊火,待溫氣乃生。信臣以為皆不時之物,有傷於人,不宜以奉供養,遂奏罷,省費歲數千萬」。這裡記載了所建溫室的地點在上林苑的太宮園,冬季種植了葉類蔬菜,採取了覆蓋措施並使用了爐火的加溫方式。可以說早在公元前33年中國已經出現了溫室栽培,比西方羅馬的記載要早60年。召信臣是九江壽春人,做過南陽太守、河南太守等地方官,在公元前33年到朝中任少府之職,此人「禁止嫁娶送終奢靡,務出於儉約」「遷河南太守,治行常為第一,複數增秩賜金」,是個提倡節儉、造福一方的官員。在管理內務府時更是要減少樂舞藝人和日常用品。看到太公園的溫室生產,召信臣認為這些都是不合季節的東西,對人體有害,不適合用來供奉給皇上,就奏請皇帝免除這一切,這樣每年可以節省了成千上萬的費用。這裡的「不宜以奉供養」又是來自於《論語》的」不時不食「。此後的史書中又有對此加以禁錮的記載,從而影響了中國設施園藝的發展和進步。


4漢代到清代的設施園藝

由於以上原因,到魏、晉、南北朝時期,設施栽培技術發展緩慢。從《晉書·石崇傳》中記載的石崇與王愷鬥富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崇為客作豆粥,咄嗟便辦。每冬,得韭萍齏。嘗與愷出遊,爭入洛城,崇牛迅若飛禽,愷絕不能及。愷每以此三事為根,乃密貨崇帳下問其所以。答云:豆至難煮,豫作熟末,客來,但作白粥以投之耳。韭萍齏是搗韭根雜以麥苗耳。」當時石崇為西晉的首富,「財產豐積,室宇宏麗。後房百數,皆曳紈繡,珥金翠。」王愷是西晉豪富曾獲封為山都縣公,食邑有一千八百戶。王愷後升任龍驤將軍,領驍騎將軍,加散騎常侍,之後官至後將軍。二人均「以奢靡相尚」。但在當時雖有珠寶百萬,樓宇百間,但是在鬥富時只能以韭根雜或麥苗充當冬季的韭菜食用,可見在當時晉都洛陽城郊冬季沒有設施蔬菜的栽培。


唐代時期,溫室蔬菜的生產可能也是僅在宮廷的後花園開展。詩人王建的詩《宮前早春》(公元775年)對此進行了描述:「酒幔高樓一百家,宮前楊柳寺前花;內園分得溫湯水,二月中旬已進瓜。」也就說明利用溫泉水作為熱源對溫室加溫,在春寒料峭的農曆二月中旬,宮廷後花園內可以生產出瓜類,這裡的瓜可能是指黃瓜,因為黃瓜在漢代已經引入中國。《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八記載了唐太宗(在位時間為公元627~649年)在河北省易縣利用半地下式加溫溫室生產蔬菜的事情。「庚辰,過易州境,司馬陳元璹使民於地室蓄火種蔬而進之。上惡其諂,免元璹官」。在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十一月庚辰日(十七日),唐太宗李世民率兵東征,回師途經易州(今河北易縣),易州司馬陳元璹獻上新鮮蔬菜。這是他徵用百姓建造專門的「溫室」,日夜燒火增溫種植出來的「反季蔬菜」。唐太宗厭惡這種諂媚行為,罷了他的官。


唐宋是中國歷史上政治穩定,文化、經濟發展的昌盛時期,花卉事業也得到相應發展。當時宮廷與民間養花、插花之風盛行。北方冬季常用暖室以火炕增溫的辦法使牡丹、梅花等提前於春節盛開。新城王士慎《香祖筆記》記載「宋時武林馬塍藏花之法:紙糊密室,鑿地作坎復竹,置花其上,糞土以牛溲硫黃,然後置沸湯於坎中,候湯氣薰蒸,則扇之經宿則花放,今京師園丁亦然。」


元朝(公元1279~1368年)王禎《農書》記載:「冬至移根藏以地屋蔭中,培以馬糞,暖而即長」,又說「就歸畦內,冬月以馬糞覆之,於向陽處,隨畦用蜀黍籬障之,遮北風,至春,疏芽早出」。「十月將稻草灰蓋三寸,又以薄土覆之,灰不被風吹,立春後,芽生灰內,即可取食」。說明600多年前,已有陽畦、風障等韭菜栽培。該書還記述了軟化栽培法,以用馬糞為熱源栽培韭黃。在冬季,挖掘韭根,移藏於地屋中,培以馬糞。這種方法栽培的韭葉,「不見風日,其葉黃嫩,謂之韭黃」,它可以「比常韭易利數倍,北方甚珍之」。這是與屋內升火增溫不同的生產韭黃的方式,是這一時期的一項重要園藝技術發明。


明朝(公元1368~1644年),王世懋在《學圃雜疏》中寫道:「王瓜,出燕京者佳,其地人種之火室中,逼生花葉,二月初,即結小實,中官取以上供。」由此說明400多年前,北京就有利用溫室進行黃瓜的促成栽培,並已享譽中華。


明末劉侗在《帝京景物略·卷三》記有關於北京右安門外南十里草橋的溫室進行花卉香椿芽和黃瓜生產的記載「草橋惟冬花支盡三季之種,壞土窖藏之,蘊火坑晅之,十月中旬,牡丹已進御矣。元旦進椿芽、黃瓜,所費一共花幾半萬錢,一芽一瓜,幾半千錢」。此時的溫室可能是半地下式的,內有加溫設備。


到清朝時,北京人創造了「北京式土溫室」,即前窗用紙糊成直立狀的土溫室,室內較高,進深較大,專供木本花卉越冬之用。黃土崗一帶栽培的供熏茶之用的茉莉花,就是使用此類溫室。


綜上所述,中國自秦漢到明清時代所有的有關設施生產的記載很多源於相關事件的旁證和簡單描述,沒有相關的設施結構、類型和栽培技術的陳述。到了民國以後,才有了相應的記載。


點擊下方「了解更多」,即可下載閱讀全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