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說蘆筍的栽培管理,牢記這些技巧,產量高長得好

禕哥講三農 發佈 2020-05-05T22:16:35+00:00

每667m2 準備2500 個直徑6~8 cm,缽高10 cm 的營養缽。第1 年可採收30~50 d,每667 m2 產量為150~250 kg。

一、品種選擇

因蘆筍為雌雄異株,必須選用雜交一代種子種植,可挑選生長速度快,抗病性強,產量高,筍型好,畸形率低的優良全雄雜交一代(雄株植株矮小、抗病強、產量高)留作種子。目前常用的有冠軍、碩豐、京綠2000 等國產品種。


二、繁殖方法

蘆筍繁殖可分為分株繁殖和種子繁殖。分株繁殖是選擇優良豐產的植株掘出根塊,按芽分割多塊,栽於小塊土地或庭院花盆裡。此種方法比較適合於庭院種植,可常年採收新鮮蘆筍。種子繁殖多用於大田生產。


三、育苗

(一)種子處理

成熟種子是黑色的,像小粒黑豆一樣,皮厚堅硬,外包有蠟層,透水性較差,吸水慢,低溫下發芽慢,出苗期長,出苗不一致。為了加速發芽,一般採取如下方法:播種前先將種子在竹簾上晾曬1~2 d,用清水漂去秕籽和蟲蛀籽,用50%的多菌靈300 倍液浸泡10~12 h,用30~35 ℃溫水浸種2~3 d,每天換水1 次,換水時將種子反覆搓洗,去掉種皮上的黏液,待種子吸足水分撈出,用濕紗布或濕毛巾包好,放在25~26 ℃的溫度下催芽,每天用25 ℃左右溫水微微淋澆2~3 次,避免種子因缺氧造成悶種,當80%的種子露出白芽時可播種育苗。

(二)營養缽育苗

營養缽育苗便於苗期精心管理,出苗率高,用種量少,可以縮短大田的根株養育期,有利於提高土地利用率。移栽時傷根少,成活率高;越早育苗,當年生長期越長,根部積累營養物質越多。製備營養土:30% 園土、35% 熟堆基肥、30% 草木灰、1.5% 複合肥、0.5%尿素、1%過磷酸鈣和2%氯化鉀充分混合,用40% 甲醛100 倍液噴洒,堆積成堆,用塑料薄膜密封,讓其充分熏殺,腐熟發酵,殺滅病菌和雜草種子。堆制最好在夏季進行。每667 m2 準備2500 個直徑6~8 cm,缽高10 cm 的營養缽。3 月上旬,將小拱棚覆膜,營養土裝缽,並輕澆1 次水把土壓實了,將催好芽的種子放在營養缽上,1 缽1 粒,上覆營養土1.5~2 cm 厚,碼放在拱棚里。白天營養缽溫度保持在25 ℃,夜間溫度保持在15~20 ℃。出苗後,見干見濕,每隔15 d 噴施濃度0.5%的磷酸二氫鉀和尿素各7 g/m2,切忌苗床積水。定植大田前,應視天氣情況揭開棚膜改變棚內溫度,鍛鍊幼苗,並控制供水,以使根株充實,適應露地環境,縮短緩苗期,早發新根。

四、定植

(一)整地

蘆筍耐旱不耐澇,且栽種1 年可採收10 年以上。因此,應選擇地勢高的地塊,旱能澆,澇能排,土質疏鬆肥沃,透氣性好,土層深厚,富含有機質的中性壤土或沙壤土,前茬不宜栽種胡蘿蔔、西紅柿等作物。每667 m2 施農家肥3000 kg,氮磷鉀複合肥25 kg,深翻20~25 cm,耕後耙平,修好排水溝,南北向起壟1.5 m寬,在壟上挖上寬60 cm、底寬40 cm、溝深60 cm 的定植溝,每667 m2 施45%氮磷鉀複合肥50 kg,餅肥40 kg,腐熟有機肥2~3 m3,生石灰25 kg(調節土壤酸鹼度)並與回填土壤混合均勻,施入溝內,離地面10 cm 為宜,並澆水沉實,以防定植後澆水下沉,苗盤根不一致,影響採收。

(二)移栽

4 月中下旬,外界氣溫逐漸上升,當苗齡在60~70 d,嫩莖數3~5 個,苗高25 cm 以上時,即可進行移栽定植。按苗大小分級一致的種在一起,按25~30 cm 株距,2000 株/667 m2 左右,擺放幼苗,退出營養缽,將苗芽眼順向朝同一方向排成直線,切不可歪三倒四、高低不齊、不成直線,影響管理和產品質量。一手扶住苗身,一手先覆少量土並壓實,使根群與土壤密接,然後再蓋4~5 cm 細土,澆透水,定根,穩苗,水滲下後再覆土1~2 cm,防止土壤板結和水分蒸發,移栽後3~4 d,及時查苗、補栽,防止缺苗。補苗時要澆足底水,確保成活,補栽的幼苗仍要注意定向栽培。等苗成活後,抽出新莖,再分層培土,直至與畦面相平。

五、田間管理

(一)定植後當年的管理

定植緩苗後追施複合肥10~15 kg/667 m2,並及時鬆土除草,適當培土1~2 cm,隨著鬆土次數的增多,逐步增加覆土厚度至10 cm,並在苗根部施含鉀量高的草木灰,促苗早發,植株健壯,盤根擴大。立秋後,施有機肥250~1000 kg/667 m2 促使盤根肥大。立冬後,莖稈已全部枯死,須徹底清園,除去枯莖,落葉雜草集中處理,澆1 次封凍水,可保墒保溫,保護幼筍安全越冬。第1 年因筍苗植株矮小,可利用間隙地間作矮小作物如大豆、洋蔥等,但應留足管理蘆筍的空間。

蘆筍的莖枯病最為嚴重,但應以預防為主。清理溝渠,降低地下水位;少施氮肥,增施磷肥和農家肥。同時用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靈600~800 倍液,在嫩莖出土20 天內,連續用藥3 次,可有效控制莖枯病。一旦發生,及時拔除病株,以免傳染其他植株。蘆筍的蟲害以斜紋夜蛾為主,其咬食莖枝和擬葉,嚴重時會把擬葉吃光,並啃食莖枝表皮。可用10%辛拌磷配成毒土施撒在田間,可防治斜紋夜蛾等害蟲。防治病蟲害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並嚴格控制使用量和使用次數。

(二)定植後第2 年的管理

綠蘆筍定植後第2 年開始採收蘆筍,在生產和生長期間,根據情況及時鬆土除草,防澇保濕,增加追肥次數和追肥量。在採收結束入冬後,先把枯黃植株割除,徹底清理植株的莖、葉、枯枝及四周雜草等,搬離田間,集中處理。分次重施越冬肥,分別在「立冬」及「冬至」施肥2 次,以有機肥為主,每次每667 m2施用農家肥1000~2000 kg,鈣鎂磷肥100~200 kg,碳酸氫銨20~30 kg,拌入花生餅、骨粉等,經充分發酵後,晴天分別埋施於畦邊,注意儘量不損傷儲藏根,每次施肥後進行1 次澆水。通常在「立春」後利用晴天天氣把培土全部扒凈,扒培土時注意不損傷基部鱗芽群,並把殘留莖清除乾淨,經陽光曝曬1~2 d 後,每667 m2用3 kg 地蟲沙星進行全園撒施或用40%蘆筍青600 倍液噴洒土壤及根部,以消滅越冬病原菌,降低病原基數,減輕來年病蟲害的發生和流行,然後把培土覆蓋5~6 cm 厚。

六、採收

定植後第2 年4 月,當蘆筍嫩莖高15~20 cm 時,在早上或傍晚離土面1~2 cm(留茬過高,後期腐爛易使周圍新發嫩莖感染銹斑病。留茬過短,易傷鱗莖盤和影響養分回流)處用利刀割下,放入采筍箱內,用濕布覆蓋。放在陰涼處,防止跑水老化,風化變色,確保嫩筍質量,及時進行冷藏或銷售。蘆筍新鮮最要緊,以全株形狀正直,筍尖花苞緊密,不開花未長腋芽,沒有水傷腐臭味,表皮鮮亮不萎縮,幼嫩粗大者為上品。但蘆筍尖端生長力旺盛,採收時必須趁著晨光尚弱,不然一見陽光,夜裡剛冒出土的蘆筍拚命生長,老了,纖維化了,品質就差了。

綠蘆筍採收的持續時間和收穫產量與生長年齡和發育狀態有關。正常生長的筍田,可光頭采筍,即春季生長的嫩莖長20~25 cm 全部採收。當上一年植株生長較弱應留母莖采筍,採收前每株先留1~2 個健壯莖,放莖生長以進行光合作用,補充營養,然後再採收陸續生長的嫩莖。第1 年可採收30~50 d,每667 m2 產量為150~250 kg。4~8 年生的成年筍可採收60~90 d,產量為800~1500 kg/667 m2。如果發現產量明顯減小、品質下降、畸形增多、嫩莖變細的情況,應停止採收,留莖放秧,讓筍株進入植株生長階段。蘆筍採收的年限一般為10 年左右,此後蘆筍進入衰老期,產量逐漸降低,應該淘汰更新。

綜上訴述:就是本文的全部內容,希望本文對大家有所幫助。僅供各位種植戶朋友參考學習,如果大家有更專業的知識願意分享,留言即可!也希望大家可以幫忙轉發,點讚,關注一下筆者,謝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