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用心給孩子講繪本,為何到最後差距如此之大?

東西兒童教育 發佈 2020-03-20T00:16:44+00:00

我知道,很多父母給孩子講繪本,都是打開書就讀起來。這原本無可厚非,在剛開始親子閱讀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我也是這樣給千尋講繪本的。


我知道,很多父母給孩子講繪本,都是打開書就讀起來。

這原本無可厚非,在剛開始親子閱讀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我也是這樣給千尋講繪本的。

只是後來發生了一些變化。

我開始懂得,親子閱讀並不是翻開書講起來這樣簡單的事,如果是這麼簡單的事,就不會有那麼多大師終其一生深耕於閱讀了。

同樣是閱讀,有的孩子由此開啟了寶貴的思辨力,豐富的語感,而有的孩子只是完成了一份份書單list。

這中間的差距,在閱讀方法上。

好的方法,是需要我們給自己按下暫停鍵的。不要急著給孩子講,先做一些正文之外的事,正所謂「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這「詩外功夫」很多,一時半會也說不完,今天我就挑兩個最主要的分享給你。


01、通讀之前停一停

通讀之前停一停,停下來幹什麼呢?

看封面封底。

我意識到這點,源於一個有趣的契機。

有一天,千尋沒有像往常一樣迫不及待地走進故事裡,而是指著《好髒的哈利》封面上那兩隻小狗,問我:「媽媽,這兩隻狗長得好像,可是顏色又不同,它們是什麼關係呢......白狗又為什麼要咬刷子呢?」

那時,我恰巧剛讀完松居直的代表作《幸福的種子》,松居直先生的書里有段話:

「成人看書,習慣性從正文第一頁閱讀,是的,文字書通常都是從正文第一頁才開始講故事,但繪本不一樣,繪本從封面就開始講故事了。

當成人只關注到開始正文,孩子已經能從封面感覺到有事情發生了,他們開始想像、思考。」


我想起這段話,決心給自己按下暫停鍵。

沒再急著打開繪本,而是陪千尋認真看起封面來。

畫上兩隻長得很像但顏色不同的狗,看起來的確像是存在著某種聯繫。

在接下來的書名頁里,白狗咬著刷子往外跑,它想跑去哪兒?為什麼跑呢?

我們帶著對封面圖畫的觀察和疑問,再進入到故事裡。

故事情節,一點點證實或推翻著千尋最初的猜想。

我看到整個閱讀過程中,她是那麼專注和投入,充滿了主動探索的熱情。

當時的情景給我帶來了很大觸動。

這不就是閱讀價值最好的體現嗎?一個孩子,通過閱讀這件事,學會了觀察、思考和辨析。而「觀察-思考-辨析」就是主動學習者的常用路徑!

這個思考習慣,千尋一直保持至今。

進入小學後,她學語文也沿用了這種方式。

比如,人教版語文一年級下冊的識字第一課《春夏秋冬》。

千尋預習時,會先觀察圖,指著圖跟我講:

「媽媽你看,桃花開了柳樹綠了,是春天到了;

小荷才露尖尖角,是夏天到了;

樹葉黃了,是秋天到了;

雪人戴著圍巾,是冬天到了。」

之後,我就順著她的觀察和思考,拓展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分別都有哪些特點,還讀了讀與四季有關的詩歌。

最後,我們才正式進入課文朗讀。

這種學習方式的優勢很明顯,孩子不僅輕鬆牢固地記住課文內容,知識延伸也到位了。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大語文模式」。

再說回繪本閱讀。

封面封底的圖畫,不僅可以觸發孩子觀察思考,更兼負了美感、設計思維的塑造。

因為繪本的封面封底,往往是作者「匠心」的體現,融合了作者對美感的把握、對故事精華的提煉。

你看下面這本書:

這是安東尼.布朗的《隧道》。

封面上,一個穿紅色裙子的小女孩正爬進黑乎乎的隧道里,在她身後有一本打開的故事書。

仔細看,你會看見故事書上女巫的插畫,似乎預示著隧道那頭會發生什麼離奇古怪的事。

再看封底,女孩已鑽進隧道,故事書也已合攏。

兩幅圖,充分勾起了閱讀者的好奇,這是否是一個像納尼亞傳奇般的有趣故事呢?

這就是安東尼.布朗超現實主義畫風的厲害之處。

我們無需給孩子講解什麼是超現實主義,他在看圖的過程中,已經自然地感受到了。

假設以後你的孩子學習美術或者鑑賞美術,接觸到超現實主義流派,兒時記憶里安東尼.布朗的繪本圖畫風格,就能給他帶來更強的熟悉感以及比其它人更高的理解度。

美感、設計思維在閱讀中的培養便是如此!


02、精讀之前停一停

說完通讀,我們再來說說精讀。

通讀是千尋4歲前主要的閱讀模式,4歲後,我發現她的思維能力提升很快,對識字、字詞句的理解也有了濃厚興趣,便開始了精讀。

精讀很考驗家長的「備課」能力。

是的,你沒看錯,如果你想要在家庭教育中扮演好老師的角色,備課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我是這麼做的:

一周一次精讀。(精讀不是每天都需要,孩子接受度有限,你的精力也有限)

讀前需要大人也就是引導閱讀者,先吃透故事內容。

我得找出故事精髓所在,準備幾個能幫助孩子理解故事精髓的好問題;

留意故事裡精妙的語氣助詞或者形容詞在哪裡,以便朗讀時的語氣更富有情感張力;

除了帶感情地朗讀,還要做一些詞彙拓展,比如引導孩子用好詞造句、講講漢字故事。

這個方法,是受到了語文界泰斗於永正老師的啟發。

於老師覺得要把語文課上好,訣竅就在吃透教材。

「聲情並茂的朗讀可以使孩子藉助聽覺形象進入語言的意境,提高語感。一個精當的、有意思的問題,則能使孩子感到趣味,產生探索的需要。」

比如陪千尋讀昆汀.布萊克的《酷阿婆的魔法口袋》,裡面有段話:

這個口袋裝雨傘,不怕風雨來搗亂……雲開日出多歡暢!

讀到「不怕風雨來搗亂」時,我會故意放低聲音放緩語速,最後再用歡快高亢的語調讀出「雲開日出多歡暢!」

「歡暢」這個詞的含義,透過我的語氣語調錶露無遺。之後我又帶著千尋用這個詞造了句,編百字作文。

你看,孩子的語感、詞彙量是不是就上去了。

再舉個例。

《大衛,不可以》是好多家裡都有的繪本,你知道讀這本書時該如何提問嗎。這個故事,有一個很好的問題是:

媽媽為什麼總說「大衛,不可以」?

這個問題濃縮了整個故事的精華。

孩子在作答過程中,會將故事中大衛出現的破壞行為在腦海里回放,無形中增強了記憶、條理性。

同時也理解了什麼樣的行為是不ok的,規則的界限在哪裡。

像這樣的問題,就是需要家長通過「備課」,提煉出來的。

那麼,提前「備課」的精讀能帶給孩子什麼收穫呢?

我覺得,最大的收穫就是:學習語文的靈性。

語文的靈性是什麼?

不就是豐富的語感,詞彙的積累和善於思考所產生的智慧嘛。

這幾點,精讀中統統都有了!


時至今日,我已經習慣了「講繪本不著急,講前先觀察先思考」的模式。

不論是給千尋講繪本(現在千尋已經大量自主閱讀,共讀時間越來越少了,老實說,還有點兒懷念往日時光。想了解如何幫助孩子進入自主閱讀的朋友可以留言給我),還是給其它孩子講繪本,我都會自己先好好過幾遍。

讀得越多,越慚愧於從前「急慌慌」的閱讀方式,也越發產生了對繪本的尊重。

好的繪本,每一幅圖畫、每一段文字,都經過了精心挑選與整理,字字飽含藝術家們、作家們的情感與理性認識。

當我們用自己的口,將這些文字一句一句地講給孩子聽,就像是一粒一粒播下語言的種子。

待孩子長大以後,你才會真正了解到,當時那麼用心地準備,認認真真播下種子的意義在哪裡!

想要了解更多關於「育兒咨訊」,可點擊下方「了解更多」查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