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線搬出中國大陸有多難?看看這家自行車企

湖南衡陽信訪 發佈 2020-01-15T04:00:24+00:00

搬去台灣、越南等地後,他們不但流動資金變少,還要強行增加訂單量,找中國大陸工人幫忙培訓新員工,連生產周期也變長了。

2020年01月14日 23:26:19來源:觀察者網


生產線搬出中國大陸有多難?

「非常難,」美國自行車行業人士感嘆道。搬去台灣、越南等地後,他們不但流動資金變少,還要強行增加訂單量,找中國大陸工人幫忙培訓新員工,連生產周期也變長了。

但即便如此,一些企業負責人坦言,「幾乎不可能」把自行車組裝業務轉移回美國。

圖自路透社

據路透社1月14日報導,當邁赫迪·法爾西(Mehdi Farsi)為了規避美國關稅,決定將State Bicycle公司的固定齒輪都市代步自行車生產業務轉移出中國大陸時,他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才在亞洲找到另一家工廠願意與他的亞利桑那州公司合作。

2009年,法爾西與人合夥創辦了這家公司。他先把目光轉向了台灣,但很快發現,大多數工廠已經忙於競爭對手的業務,拒絕了他「量少利潤也少」的訂單。

經過數月的研究和幾次考察後,一家台灣小工廠同意為法爾西生產自行車。但他必須將訂單增加兩倍,並預先支付30%的貨物成本。不像在中國大陸,他是貨到付款。

這些新條款凍結了他高達100萬美元的周轉資金,並對信貸額度有了新要求。經過一年的奔波,State Bicycle才想辦法轉移了五種在美銷售車型中兩種的車型生產業務。

法爾西抱怨說:「這耗費我了大量的時間和資源。」

而台灣自行車協會負責人坦言,當地製造商對是否擴大生產線猶豫不決,因為他們擔心,貿易爭端結束後訂單就會減少,「川普反覆無常」……

另外,對於自行車公司,川普政府自去年9月以來對一些進口產品實施關稅豁免,但限期只有一年。對川普政府來說,最理想的是,企業能在這期間將生產轉移到美國。

但加州Pedego Electric Bikes的執行長指出,美國勞動力成本更高,還缺乏可靠的供應基地,因此在美國組裝自行車「幾乎不可能」。

他曾經考察過在美國建廠的可能性,但發現生產成本會增加一倍,甚至超過關稅:「即使他們對自行車徵收100%的關稅,我也不確定這是否足以讓我將生產轉移回美國。

法爾西則說,他沒有考慮過將生產轉移到美國。

路透社稱,State Bicycle試圖尋找中國大陸工廠替代者時的掙扎經歷,就是過去一年多來許多美國公司面臨挑戰的縮影。

他們尋找的替代方往往缺乏基礎設施和能力,無法承接所有尋求新生產基地的企業。這就抬高了轉移和尋找新供應鏈的成本,以至於一些美國公司表示,情願承受關稅打擊。

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每年能組裝超過1500萬輛自行車。但根據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2018年獲得的行業數據,目前美國每年生產的自行車不到50萬輛。而美國的數據顯示,2018年售出的1700萬輛自行車中,約95%是中國製造的。

此外,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還提供超過3億個零部件,包括輪胎、座椅和車把等,約占美國自行車零部件進口的60%。

專家們稱,自中國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跨國供應鏈領域發生了劇變,而自行車行業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而法爾西還透露,State Bicycle的生產成本高於大陸,台灣工廠需要4個月才能完成訂單,大陸工廠只需2個月。

另外一家遷往越南的Pedego Electric Bikes表示,它不得不從大陸招工人來培訓越南員工,同時從日本或韓國採購電池,從馬來西亞採購輪胎。

「我們必須(自己)建立一條供應鏈,這可能是最令人沮喪的部分。」

該公司負責人還稱,越南的工廠已經不堪重負,供應商要麼在新建工廠,要麼在擴建舊工廠。行業估計顯示,中國大陸以外的工廠需要將產能提高13倍,才能滿足美國的自行車進口需求。

而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的文件顯示,華盛頓州的Noble Bikes由於缺乏不同的生產選項,該公司暫停了推出新車型的計劃。

「離開中國(大陸)非常難,」美國行業協會「People For Bikes」的羅格曼(Alex Logemann)感嘆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