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幫助孩子做好情緒管理?五大方法助力提升孩子情商!

舒欽親子教育 發佈 2020-04-27T17:41:12+00:00

因材施教,順應孩子氣質02家長要敏感地發覺孩子情緒背後的需要 ▶️ 當孩子發泄情緒時,家長們往往關注於如何解決這種情緒帶來的問題,比如,當孩子害怕一個人睡覺時,家長注重的往往是怎麼樣能讓孩子不害怕,但是卻忽視了孩子這種害怕情緒背後的需要,那就是:安全感。

幼兒成長過程中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學習情緒並且了解如何表達它們,這種學習包括辨認情緒、理解情緒以及控制情緒。那麼,家長如何引導幼兒來學習情緒並表達呢?今天,小編教給家長們五種幫助孩子管理情緒的方法,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01 家長要尊重孩子的氣質類型

▶️ 我們說過,每一個孩子天生都帶著自己的氣質,這種氣質可能是柔和、可能是暴躁,可能是愛哭、可能是愛笑……不同氣質的孩子帶給我們不同的體驗。面對這些不同的氣質類型的孩子,家長們應該如何應對呢?

▶️ 中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其實在很早的時候就提出了應對方法,那就是:因材施教。家長們面對孩子不同的氣質,千萬不要強行去改變。氣質類型沒有好壞之分,不能說張飛的勇猛型氣質就好過劉備的愛哭型氣質,林黛玉的小家碧玉型氣質就好過薛寶釵的傳統女性氣質。各種氣質都有其好的方面、壞的方面。而我們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去尊重孩子的氣質,引導他正確發揮氣質的好的地方,規避不好的地方。

▶️ 比如,有的家長特別不喜歡男孩子老是哭哭啼啼的,認為這種氣質會造成男孩子以後成為「娘炮」,於是一旦孩子哭哭啼啼,就嚴厲地制止他用哭的方式發泄情緒,甚至生氣到動手。長此以往,我們發現孩子雖然在父母面前因為害怕「暴力」而不再哭,但是其內心卻形成了一種自閉的情緒,不願意和父母分享自己的情緒,最終形成了一種內向的性格,不但沒有達到父母的期望,反而向相反的方向發展了。

▶️ 由此可見,強行改變孩子氣質並不是一種良好的幫助孩子管理情緒的方式,反而順應孩子的氣質,尊重孩子的氣質,引導孩子把氣質中好的地方發揚光大,規避壞的地方,才是聰明家長的做法。


02 家長要敏感地發覺孩子情緒背後的需要

▶️ 當孩子發泄情緒時,家長們往往關注於如何解決這種情緒帶來的問題,比如,當孩子害怕一個人睡覺時,家長注重的往往是怎麼樣能讓孩子不害怕,但是卻忽視了孩子這種害怕情緒背後的需要,那就是:安全感。還有我們很多家長往往忽略孩子的一種情緒:悲傷。很多家長認為,孩子還小,哪裡懂得什麼悲傷。但是當孩子不管因為什麼原因生氣、哭泣、不說話的時候,我們需要發現孩子是悲傷的。這種悲傷的情緒我們應該怎樣幫助孩子解決呢?

▶️ 這時候我們應該放下評價、放下偏見、放下期望,抱著孩子跟他說:我能理解你剛才的行為很難過、很生氣,你現在心裏面一定很悲傷,你可以用適當的方式來表達這種情緒,媽媽會陪著你。當你能夠這樣放下事情本身,而去關注孩子情緒背後的需求時,我想,孩子和你的感情一定會特別好。


03 孩子有情緒時家長要有肢體上的接觸

▶️ 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行為:當孩子有情緒時,特別是負面情緒,往往我們會說:我不想理你了,你自己去哭吧,不要出現在我的面前,我很煩……

▶️ 其實,我們可以換位思考一下,當我們成人出現情緒時,往往會自我調整、自我控制,但當情緒特別不好的時候,往往也需要通過一些渠道去發泄出來,比如:去找朋友傾訴,一個人去靜一靜,外出旅遊放飛自我等等。那麼,孩子呢?當他還不具備能夠較好地自我調整、自我控制的時候,發泄情緒的渠道可能會比較少,哭鬧往往是最直接的選擇。這時候,這種情緒就需要家長來幫助安撫了。而父母肢體上的接觸、語言上的安慰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 曾經有人說:觸摸孩子是皮膚上的愛,這種愛是孩子一生都需要的。有的家長不喜歡觸摸孩子,總害怕經常觸摸孩子會讓男孩兒變得「娘娘腔」,但是你會發現孩子往往最喜歡做的就是靠著你、挨著你,甚至睡覺也要摸著你。因此,家長無需擔心這種觸摸會讓孩子性格產生變化,反而多做觸摸會讓孩子感受到溫暖,感受到你的情緒變化,感受到親情和愛。

▶️ 我們在孩子發泄情緒時,可以抱著他或者撫摸著他,告訴他:我能理解你現在的心情,很難過,但是我們可以用合適的方式來表達。一邊觸摸孩子一邊告訴孩子正確管理情緒的方式,事半功倍!


04 家長要告訴孩子他們可以有任何情緒

▶️ 孩子在3歲以後,慢慢開始具備了各種各樣的情緒:高興、悲傷、苦惱、生氣……這些情緒的發泄方式各式各樣。很多家長不喜歡孩子哭,孩子一哭,就說:不許哭,你看你一天哭哭啼啼的什麼樣子,男孩子要堅強,打落牙齒往肚子裡面吞!其實,這樣的方式反而阻礙了孩子情緒的表達。

▶️ 小編孩子有一次因為生病需要抽血,因為是孩子第一次抽血,媽媽非常擔心她會因為疼痛而亂動導致穿針。於是在抽血前,媽媽就告訴孩子為什麼要抽血,抽血是什麼樣子的,並且給她看了抽血的動畫視頻,讓孩子對抽血有了直觀的認識。去醫院抽血時,媽媽告訴孩子:寶貝,抽血的時候會有點兒疼,你可以哭出來,但是不能亂動哦。開始抽血時,因為疼痛孩子大哭,但出奇的是,她堅持沒有動一下!事後,媽媽表揚了寶貝,她自己也很驕傲,說:哭出來就不疼了!

▶️ 可見,孩子們有各種情緒表達方式,家長需要做的是正確引導他們做好情緒管理,而不是阻止他發泄情緒哦!


05 引導孩子學會調節和控制情緒的方法

▶️ 那麼,在我們幫助孩子管理情緒的過程中,有哪些行為是可以讓孩子去做,哪些行為是不允許孩子去做的呢?小編幫助大家設置了情緒表達的紅燈和綠燈行為,家長們可以參考哦。

1⃣️ 紅燈行為:傷害環境、傷害自己、傷害他人等。

在紅燈行為中,傷害環境、傷害他人是不允許的,家長要告訴孩子不能做這樣的行為,同時,更不能讓孩子傷害自己。有的孩子生氣時往往拍打自己、踢床,導致自己受傷,這樣的行為是不允許的哦。

2⃣️ 綠燈行為:哭泣、扔枕頭、靜一靜、管好手、適度表達、深呼吸等。

我們要允許孩子去哭。祖輩的家長不喜歡孩子哭泣,一哭就滿足所有需求,這就形成了溺愛型的家長;父母有的也不喜歡孩子哭泣,一哭就嚴厲制止,這就形成了專制型的家長;還有的家長不管不問,任由孩子去哭泣,這就形成了忽略型的家長。聰明的家長允許孩子哭泣,但在哭泣的同時會使用肢體的接觸安慰孩子,理解他的哭泣時的心情,同時用語言告訴孩子:我能理解你的心情,這是因為……我們應該……這種教養方式我想更會容易讓孩子認同並且接受。


最後,在幫助孩子管理情緒的時候,很重要的一點是家長們要以身作則。不能孩子發泄情緒,你也發泄情緒,最後成了情緒的對抗。當孩子表達情緒時,家長們需要靜下心來,深呼吸,不要把自己的情緒帶出來,用睿智、平靜、溫和來「對抗」孩子的情緒,這才是聰明父母的做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