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水滸傳》潘金蓮裁衣服的細節,看古代衣服製造行業全貌

愛叔說 發佈 2020-01-13T11:00:02+00:00

在古漢語裡,裁縫,這兩個字是連在一起的,指裁剪縫綴衣服。《周禮·天官·縫人》"女工八十人"漢代鄭的注說:"女工,女奴曉裁縫者。"可見,最初裁縫這個職業,是由女子擔任的。

在古漢語裡,裁縫,這兩個字是連在一起的,指裁剪縫綴衣服。《周禮·天官·縫人》"女工八十人" 漢代鄭的注說:"女工,女奴曉裁縫者。"

可見,最初裁縫這個職業,是由女子擔任的。一般家庭里一般由媽媽擔任,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就是媽媽做裁縫的寫照。

在古代,裁縫是個高級職業,女子針線活好,能裁能縫,在古代便很搶手。當然也容易上當。《水滸傳》里,潘金蓮便是這麼入坑的。大凡知道潘金蓮的,估計只知她這人不好,水性楊花,謀殺親夫。卻很少有人知道,這陰謀的開始,始於潘金蓮的裁縫手藝好。



01.事件細節,潘金蓮和王婆交代出的裁縫行業細節

王婆是個會觀察的人,所以他與西門慶定計,便讓西門慶先買些"綾綢絹匹並綿子來",這當然是趁機要價占便宜了,但用處也不小。西門慶送來東西,王婆卻去跟潘金蓮聊家常,聊著聊著,突然問:"娘子家裡有曆日麼? 借與老身看一看,要選個裁衣日。"

可見,古人裁衣,也是要選日子的。不但要選日子,還要看事情,不重要的事,不逢年不過節的是不必裁縫衣裳的。

選日子是看宜與不宜;看事情是看值與不值,不同事,裁衣裳也不同。

潘金蓮非常懂行,便問:"乾娘裁甚麼衣裳?"

王婆說是要趁著閏月做"送終衣服",也就是壽衣。她又說,但現在的裁縫架子大,請不動,直說自己活忙,不肯給她做。

可見裁縫那時的地位不低,算是手藝人,一般人請不動。

潘金蓮熱心啊,就說自己願意幫忙。

王婆高興極了,忙拍馬屁,"若得娘子貴手做時,老身便死來也得好處去。久聞娘子好手針線,只是不敢來相央。"

當下便說她前天央人看過日曆了,明天就是黃道吉日。潘金蓮說做壽衣還是要黃道吉日,就明天吧。

然後潘金蓮入坑了。後來的事眾所周知。



02.古代裁縫,實際上是一個官職

但裁縫這事兒,卻有說道。裁縫是一個古老的職業,有數千年的歷史。

在古漢語裡,裁縫,這兩個字是連在一起的,指裁剪縫綴衣服。實際上 ,裁和縫不同,裁是裁剪,技術含量高;縫是縫綴。

《周禮·天官·縫人》"女工八十人" 漢代鄭的注說:"女工,女奴曉裁縫者。"

南朝 宋 鮑照 《代陳思王<白馬篇>》說:"僑裝多闕絶,旅服少裁縫。"

宋代戴復古 《木蘭花慢》詞說:"念著破春衫,當時送別,燈下裁縫。"


可見,在古代,衣服製造這個事情,是專門人做的。而且出現的頻率非常高。因為人人都要穿衣服。所以文學作品裡也常出現這個詞,比如 《水滸傳》第二回:"次日,叫莊客尋個裁縫,自去縣裡買了三匹紅錦,裁成三領錦襖子。" 清代顧張思 《土風錄》卷六:"成衣人曰裁縫……蓋本為裁翦縫綴之事,後遂以名其人。"

裁縫的特點是手巧,唐詩宋詞里人們說春的好,情的美,也常用裁剪修飾,比如——

淺紅綃透春裁剪。剪裁春透綃紅淺。機錦纖情絲。絲情纖錦機。意深憑遠寄。寄遠憑深意。波渺勝愁多。多愁勝渺波。

——《菩薩蠻·淺紅綃透春裁剪》

比如——

山色水光隨地改,共誰裁剪入新詩。——宋·朱淑真《舟行即事》


美好的山色水光也是需要詩人藝術家來裁剪的。

女子裁剪縫補衣裳的景象,很是很美好的。歐陽修就說"闌干敲遍不應人,分明簾下聞裁剪。"(《踏莎行》)

呂渭老寫得更妙,他說裁剪衣服前,女子還要化個妝,找個好地方——"向晚小妝勻,明窗倦裁剪。"(宋·呂渭老《握金釵》)

其實,裁縫最初是個官兒。

我們常聽到六部尚書這麼一個官職。實則"尚"相當於如今的部長級別,譬如吏部尚書便相當於現在的中央組織部部長兼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主任、人事部部長。可以說級別很高了,唐宋時為正三品,到清代,尚書已是從一品。

但很少有人知道,宮中管衣服的人,也是官兒,叫"尚衣",秦代便有了,漢初也有,級別也不低。後來名稱越來越多,但實質內容都沒變,不管是隋的尚衣局,還是明的尚衣監(清無此官名,但有織造,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便是江南織造),幹得都是一件事,裁縫兼皇家私人衣櫃管理員。

皇宮是個等級森嚴的地方,什麼位置什麼場合,穿什麼衣服,用什麼顏色,繡什麼動物等等,都有嚴格的要求。所以這事一旦做不好,那是等同於謀逆的,所以責任也很大。

03.裁縫職業,隨時代前進而變化,男女均可

最初,裁縫只用女子。不像現在裁縫男的多。

這事是記錄在《周禮》里的,《周禮·天官·縫人》有"女工八十人" 的記載。鄭玄說這種女工,多數是從女奴中挑選通曉裁縫的,或者加以培訓而成的。所以後世有一個詞叫"女紅",這個詞便念做女工。



但最初這不是一個完整的或者專門的職業,只是專人專事。因為並不流行。多數人家的妻女,足可以滿足家用。

孟郊詩云:"遊子身上衣,慈母手中線。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是母親為兒子出門裁縫或者縫補衣服!

戴復古詞云:"念著破春衫,當時送別,燈下裁縫。"

這是出門時,妻子連夜在燈下為他裁縫趕製。



可見平民百姓家中,多是自食其力。

朝堂之中,因為多種因素,比如等級關係,穿衣要求比較高,光是衣服名稱,古文獻中記載便很多,如玄衣、袞衣、黃裳、繡賞等,所以要有專人。

再到後來,比如《水滸傳》中所寫"裁縫",顯然因為需求和發展,已有專門的職業。只不過,舊時裁縫,基本上是個人發揮,量體、裁剪、縫紉、熨燙、試樣等各項工序,一人完成。民國時有名的裁縫,人家稱讚他的本事,會說此人"一手落",也就是一個人搞定。

那時候的衣服製造業的專門人員,民間也叫裁縫工,指專業從事裁剪、縫紉進行服飾製作的工人。清代顧張思《土風錄》載:"成衣人曰裁縫……蓋本為裁剪縫綴之事,後逐以名其人。"也叫"縫衣匠"、"成衣匠",古代叫"縫人"、"縫子"、"縫工"、"成衣人"等,崇奉行業祖師爺為軒轅、嫘祖、黃帝、有巢氏、針神(宋)。

工作工序也很複雜,發展到後來,有開設店鋪和做上門工兩種。服飾的製作一般要經過量身、選布、畫線、裁剪、鎖邊、縫紉、訂扣、熨烙等工序。

高級的裁縫,可以一手落,也就是一個人幹完所有的活兒。

現在人衣飾多樣,裁縫更多,但能一手落的,估計不多了。多數是分工序精研。

無論什麼時代,衣食住行的第一件就是"衣",相鼠有皮,人也得有衣,所以衣服製造無論在古今,都是個重頭行業。其文化底蘊是非常深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