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臨摹,需要注意些什麼?

藝術929 發佈 2019-12-30T05:36:37+00:00

在繪畫的學習過程中,臨摹、寫生、創作是三個必須的階段,並且一次一次的循環、一次比一次更高級、更進步。

在繪畫的學習過程中,臨摹、寫生、創作是三個必須的階段,並且一次一次的循環、一次比一次更高級、更進步。因之,作為起步的臨摹之路一定要走的準確。

談到山水畫臨摹,每一個臨摹過的人都有體會,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就是:能臨摹得很像臨本是非常不容易的。即便是起初臨摹得不像臨本,也要保持高度的認真精神,堅持下去,必有收效。

臨摹之前,要選擇好的、高水平的臨本,這是奠定一種欣賞的高標準的需要。初學者宜於選擇宋明階段的優秀作品,宋明階段的作品唯美、唯自然,工整,堪屬經典。這個時期的作品方方面面都很講究,耐得推敲,能學到很多、很基礎的東西,能培養很好的繪畫習慣。

另外,因為是畫水墨山水畫,所以它的筆墨很重要。因此,選擇工具材料是首先的和重要的。初學者需要選擇熟宣紙或者半生熟紙張,這樣的紙張走水慢,比較聽指揮、容你在畫的時候慢慢體會筆墨運行、乾濕濃淡、造型技巧等等,比較好把握。

關於構圖

構圖就是布置要表現的物象的位置。如果是創作的話,構圖要心中有數,有所謂「胸有丘壑」就是這個意思。傳統山水畫最主要的三類有代表性的構圖有:平遠構圖,深遠構圖,高遠構圖。

這三類構圖特點大致是這樣:平遠構圖視野開闊,適合表現湖光山色。深遠的構圖適合表現重巒疊嶂,山重水複的景致。高遠構圖適合表現峻拔的山嶺,高山仰止的感覺。而如果在百米長卷的創作中或許可以囊括三種不同的構造予一幅作品中(當然這只是比較特殊性的請況)。

由此說來只要將最主要的三種構圖都能夠駕馭,或許也就基本解決了所有可能的構圖問題。所以在臨摹之初就要注重分析,作品每一處都是什麼樣、為什麼這樣?這樣分析一下,你就會漸漸知道裡面的規律。

構圖不是空談,裡面牽扯到方方面面的很多因素。構造安排的是物象,有物象就有造型,就有大小、多少、聚散、掩映等等你想得到和想不到的問題,就有調整和確定位置這個難題,需要在臨摹中學習和積累這一類解決問題的能力。

研究透徹構圖,就可以起草稿。山水畫草稿不必很細,但構圖不能準確的話需要反覆修改,因此用柳炭條起草最為理想 ,因為柳炭可以很容易撣掉不會粘在紙上。雖然說是「線」的結構,「線」的結構與畫出山石之後「面」的關係會有所改變,但還是需要首先有線的構造, 位置,邊畫邊調整為「面」。一旦構圖確定,就可以開始落墨。

開始落墨,首先要說的是不管是水墨畫還是著色畫,中國畫傳統山水畫在繪畫之初一定是先用水墨而不用顏色的。畫成的作品可能就是純水墨作品,也可能經過這個水墨階段後再染色,這就是說水墨山水畫是基礎。

另外,還因為宋元明水墨山水不像寫意花鳥那麼多的大塊面,而是小線段、線條比較多,可以說是用碎筆慢慢堆積起來的,但這種堆積都是筆法的顯現,技法的顯現,不能馬虎從事。

關於樹木

山水畫一般先畫前景,比較多的是畫樹,前景的樹木比較大,結構比較明確。所以這時候畫前景的樹,還是要講究樹分四歧,就是立體的樹,要有所透視關係。還有要掌握筆法的特徵以及樹的老乾與出枝的方向和結構,這些都要把握好,要注意研究分析臨本的筆法和意味。

畫樹,每部分的筆法要一致,筆意要連貫,要在一致中求變化,要看起來一氣呵成。樹幹要結實、樹枝要有序,樹葉要蓬鬆,要渾然一體,不能脫氣。樹葉大致有幾種畫法,夾葉勾線的不必說了。

點葉子有大致兩種:一種是以墨為主,濃濃淡淡點出葉子的造型和葉組的造型,以後如果設色也僅僅在外圍看出一點色相。

二是點葉子都是虛的,以乾擦味道的點厾比較多,注重大外形,注重留下許許多多的細小空白,將來設色的時候空白之處都變成了葉組的感覺,還可能是一組樹或者一叢樹種最亮的那些樹木。由後面的濃墨樹木或者濃墨叢林襯托,會顯得渾厚有縱深感。

遠處的小樹不能太細緻濃烈,會跳到前面來破壞空間效果。

叢林的樹幹和葉子都要有序和成組,為襯托環境者。畫樹林要畫得渾然一體,畫出鬱鬱蔥蔥的感覺,也不能瑣碎脫氣。

單棵的大樹需要有好的姿態,她的姿態會影響整個畫面的感覺。

幾棵樹的組合即一組樹木要講究的是相互掩映顧盼揖讓,不能互相擁擠,它們組合的大外形要把握好。

關於山石

畫山以及石頭,輪廓很重要,要有筆意變化,不能畫成框子,要研究透徹用筆、筆法、筆意、筆觸的有機結合,具體就是說注意勾勒和皴法的有機結合。

勾勒山石輪廓要求把握住臨摹範本的「精神」,石頭的方圓錯落大小結構要合適,這是大的布排。再說皴擦。皴擦的作用就是分出陰陽面和強調立體感。

皴與擦有所不同,皴法線的因素多,尤其是披麻皴、折帶皴和解索皴。擦的特點是可能筆痕不明顯,面的因素多,它的作用是使得石頭更加渾厚立體有質感,或者是補充皴法的不足。所以皴的時候效果可能是線條比較清晰,其中皴的走向、排列、疏密、蒼潤都應該很講究。

但是一定要注意,畫畫時腦子裡一定將物象的塑造放在首位,在勾染皴法的下筆伊始就是造型,是結構,是物象。對皴法,不能只是把它看作一筆筆的小線條。

雖然說它肯定是線條,但它同時也是形體、是物象!它有形狀、有色彩,筆法有乾濕濃淡、有聚散疏密。勾、皴、擦過以後,山石結構陰陽就基本確定。應當說,勾是山石的筋骨,皴擦是山石的皮肉。

關於山水的置景

山水中的少量置景是山水畫的畫眼,是視覺中心、吸引人仔細欣賞的地方。配景的筆法造型以及位置都要認真把握,不能隨意潦草,它是否精妙關乎整個作品的風貌,如果配景畫不好,山山水水畫得再好也會減色,不說是前功盡棄也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失敗。

配景主要是房屋建築,舟車船揖,人物動物等等。配景的筆法要有講究,以書法入筆,造型要概括而又準確,是見功力的地方。配景的大小位置、線條輕重等等都需要非常注意。

山水景物中水流、瀑布、雲霧煙嵐也是需要認真觀察的。

關於「水」

有道說「山無水而不媚」,水也有關於畫面的整體感。要首先搞清楚水的來龍去脈,再進而分析筆法墨色,筆法墨色不可脫離於物象形態而存在。

關於「雲」

有道說「山無雲而不高」,雲在山水中極其重要,一定要深入研究好好地掌握。雲的畫法很多,有的勾線,有的渲染襯托,這時位置和型狀都要顧及。要了解幾類大的雲的形態和畫法,把它們的特徵畫出來,要有立體的感覺,就會加助山水的筆墨效果。反之,就會削弱山水的筆墨效果。

關於煙嵐霧氣

另外,比雲要薄、淡、輕、清的煙嵐霧氣很微妙,是增添山水畫氣韻的重要因素,是自然現象中不可忽視的部分。雖然它們似有若無,但又不能缺少,要靠淡染、留白、襯托等手法處理。切忌畫得生澀、污濁,需要細心分析,認真對待。

關於雨雪氣象

雨中山水不是山水畫主要題材,但雨景山水一般和霧氣掛鈎。再就是於點、雨條、風的感覺、配景中人的裝束和動作如蓑衣、傘、船隻等等。雨條就是傾盆大雨了,表現不多。但是如果表現的話,也可以用染法、刷染法、灑礬水法等等表現雨景。

傳統山水之雪景一般用留白的辦法畫雪的效果。雪景山水的勾輪廓的墨色不要太重,色度不夠可以慢慢地加勾。雪景山水的皴法比較少,但是要注重的是染。用淡墨染出厚度,決不能空洞無物。臨摹前很好地分析臨本,力求找到雪景山水的規律性的東西。

把全部水墨程序畫好,就完成了一件純水墨山水畫。而如果要畫成設色山水,就可以進入設色程序。

關於設色

需要設色的山水畫在純水墨的過程中要掌握住筆墨的明度對比,要比純水墨的黑白灰對比度強,設色時中間調子加上去,色度正合適。如果對比度照著純水墨方式完成,設色時再加上顏色,就會感覺灰了、勾、皴、擦的筆意都不精神了。如果再重新提亮,很容易破壞了渾然一體的感覺。宋明階段山水畫的設色主要有水墨、淺絳(也叫吳裝)、金碧和青綠幾種。

關於淺絳山水

淺絳是一種著色山水的類別。淺絳設色是先用赭石摻上花青或者墨,調出很沉著的暖灰色,淡淡的用大羊毫筆大面積染出,色相需要把握,不能太火氣。這樣就是淺絳了。

關於一般山水畫的設色

在淺絳基礎上進一步用花青、墨青或者花青調黃色,進一步豐富層次、淡染,把各個景物染得氣韻相生渾然一體,一般的著色山水畫就完成了。

關於金碧和青綠

需要提及的是金碧和青綠,這類山水有些像山水中的工筆畫,如果是畫面上有亭台樓閣就更加如此了。勾金線金碧也叫大青綠、不勾金的叫小青綠。

金碧和青綠的設色:金碧和青綠兩者有些相似,只是金碧更加濃艷,畫完時最後一道程序需要在樓宇、山石輪廓上勾金線。所以金碧和青綠最重要的區別是在建築和部分山石樹木上面使用泥金與否,現在則使用「金色」,是化學物質、替代品。

需要一再強調的是,金碧和青綠山水在水墨階段需要墨色較重,勾出來輪廓、結構皴法比較少,要給將來的厚重石色留下能夠中和的色度和空間。如果不能預先考慮到這些因素會給後面的程序造成不便。

金碧、青綠山水在設色之初同樣要先用水色染,在同類水色花青等等的基礎上再染石青和石綠。所有青綠的石色都不能在白紙上直接用,直接用的效果會火氣、乾燥、沒有生命力和沒有潤澤感。但是也有例外,在仿古的紙張和絹上有時候可以直接使用,因為已經預先有底色了。

和工筆畫類似,石青石綠在畫的正面大部分情況下都不能厚塗,都要少量多次才能染好,以求不完全蓋住絹絲和紙紋。但是也有例外,背托以及夾葉點才可以厚用。青綠山水中的樹木可能有很多夾葉,畫葉子顏色要調準色相,需要一筆一筆地填出來,可以厚用。一般正面還是要薄用。

青綠山水中還可能有深色的、顏色很重的花青色調的樹,此類樹木在水墨階段的線輪廓也要把墨色畫濃,才會適應後來濃重綠色環境中的表現。

各種山水畫完成後大致的設色效果特點如下:

純水墨山水,畫面要清澈、韻味足和文人氣息(雖然不能說純水墨就一定是文人氣息,但是,純水墨會有的文人氣息特徵比設色山水強,這是不可否認的)。

淺絳山水,要明凈、清雅。

青綠山水,要富麗、精緻。

這幾大類山水印象,翻一下各類畫冊或者看一些展覽就會明白、會有直觀印象。然後,在臨摹中不斷分析和學習就會掌握。

因為畫畫是一步一步邊畫邊審美來完成的,把握住以上的特點就可以在繪畫的時候把握你繪畫的每一步乃至一個全過程。

關於畫面中的「苔」

點苔是作畫的最後程序。純水墨山水畫在畫面完成差不多的時候就可以用點苔來調整、收拾畫面。

需要設色的山水畫在水墨階段也可有點苔,但是主要的點苔是畫面染色全部完成以後,也是最後的收拾和整理。

這樣的點苔,可以最終調整畫面,對畫面影響很大。這時候最需要的是仔細研究一下臨本及自己臨出來的畫面,對照畫面的「精神」特質,以確定畫中點苔的用筆和墨色,找出相應的處理手法。

重要的是,畫面上的苔點同樣牽扯到造型、位置、色彩、乾濕、濃淡等等。苔的造型大概有胡椒形、大渾點、小渾點、水滴形狀、平頭點等等很多很多。近景的苔點是草卉,遠景的苔點可能是樹木,需要分析,要根據畫面的不同情況來確定。

一般來說,因為最後的苔點是調整畫面即將完工的程序,一般是用最重的墨色,這樣才可以提醒、強調、使畫面有神彩。即點苔是最後的點睛過程,點過苔痕之後就不再繼續畫了。

轉自:書畫相約

我們尊重原創,《藝術929》所推內容和圖片僅供大家共同分享學習。若涉及版權問題, 敬請原作者告知,聯繫小編刪除!致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