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爭不休,瘟疫蔓延,首腦甩鍋,別誤會,我說的是入關前的大明朝

懶龍說 發佈 2020-06-14T18:54:47+00:00

我自己在讀歷史的時候,總會有一種「循環感」,就是這個朝代這個人身上發生的事,在另一個朝代另一個人身上也會發生,好像歷史總是循環的發生的感覺。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98篇文章

我們作為一個敬畏歷史的民族,歷朝歷代發生的事很多都記錄在案。我自己在讀歷史的時候,總會有一種「循環感」,就是這個朝代這個人身上發生的事,在另一個朝代另一個人身上也會發生,好像歷史總是循環的發生的感覺。

至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我想首先可能是我們中國文明發展的太超前。我們在兩千年前就已經完成了中央集權,我們的生產關係發展很快達到了生產力發展制約之內的巔峰。既然發展到了巔峰,那就沒辦法再繼續發展了,所以只能不斷重複自己,所以才會有這種循環感。

另一方面,我們由於是敬畏歷史的民族,所以我們現實生活中發生了一些事情的時候,總是希望到歷史中尋找一些前人的經驗,希望對自己有所啟發。既然是去歷史中尋找,那自然就會有種現實跟歷史的映照,這也是我們出現循環感的一個原因。

比如最近的國際國內形勢,就讓很多人聯想到了我們歷史上的一個名詞——「入關」。可是很多人喊著痛快,卻並不了解歷史上真實的入關是怎樣的。所以,今天的話題,我們就來聊聊,在入關之前,被入關的對象——大明朝到底經歷了什麼?

01 你死我活的黨爭——周延儒與溫體仁

天啟七年(1627)八月,天啟皇帝朱由校駕崩,其弟朱由檢繼位,史稱明思宗,年號崇禎。

崇禎剛剛繼位不久,就不動聲色的除掉了當時朝中的最大勢力——魏忠賢,然後雷厲風行的對魏忠賢的閹党進行了政治清算。天啟朝所遺留下來黨爭的爛攤子似乎被崇禎的舉動給整治的井井有條,在當時人眼中看來,似乎大明朝的天空也開始明亮了起來。

這麼一來天啟朝鬥爭的兩黨,閹黨和東林黨,被崇禎給幹掉了一黨,就剩下東林黨一個黨了。朝中就剩一個黨了,這看起來朝廷肯定要從此告別黨爭了吧,就一個黨誰跟他爭啊?

如果你是這樣想的話,那你可能是對我們古代的政治傳統不太了解了。如果滿朝只有一個黨,那這個黨所要面對的敵人,就有且只有皇帝一人了。所以,皇帝為了讓自己的地位能夠穩固,一定會扶持另外的勢力來填補朝堂政治失衡的空缺,或者挑動這唯一的黨分裂成兩派互掐,總之,只有朝堂存在平衡,皇帝才有存在的意義。

所以,崇禎一朝其實還是有黨爭,某種程度上,還是他自己挑起來的。崇禎朝黨爭的開幕,是一次會推事件。崇禎元年(1628年)11月,經過對閹黨的政治清洗,內閣很多職位都出現空缺。所以崇禎命令吏部主持會推選拔大臣進入內閣。

因為天啟年間東林黨實在是被閹黨整的太慘了,這回好了, 閹黨全被幹掉了,滿朝就剩東林黨了。皇帝讓大臣自己推選內閣大臣。東林黨一合計,很快整理出來十一位候選人,全是東林黨。其中排名第二的就是當時的東林黨領袖,時任禮部侍郎的錢謙益。

這名單一送上去皇帝就覺得有問題,錢謙益雖然是東林黨領袖,可是他也只是個右侍郎(第二副部長),他上面還有禮部左侍郎(第一副部長)和禮部尚書(部長)啊,怎麼按資歷沒推尚書倒推了侍郎呢?

而這次沒有被推選的兩位禮部領導,一位是禮部左侍郎周延儒,一位是禮部尚書溫體仁。溫體仁敏銳的捕捉到了崇禎的疑慮,迅速上書攻擊錢謙益曾經受賄,其實,錢謙益肯定是被冤枉的,他受不受賄根本不重要,溫體仁攻擊錢謙益的目的,其實就是借著這件事情讓崇禎看清楚東林黨的勢力。

錢謙益一受到污衊,滿朝文武都義憤填膺,紛紛上書為他說話。這麼一來,本來就滿懷疑慮的崇禎,一看這陣勢,心裡更確定錢謙益結黨了。

後面的事情就簡單了,群臣不斷說錢謙益是大大的好人,崇禎不斷認為錢謙益是在結黨,最終,崇禎把錢謙益罷免了,也沒提拔溫體仁,反而讓另一個禮部的周延儒進了內閣。群臣看錢謙益被誣陷丟了官,都怪周延儒和溫體仁這倆小人,然後又對著周、溫開噴,這又讓崇禎進一步認為錢謙益確實結黨了。總之,這是個越描越黑的死循環,滿朝文武罵得越狠,周、溫的位子坐的越穩。

這事你要說錢謙益冤不冤,我看也不冤,誰讓他朋友圈好友多呢?皇帝剛除掉閹黨,他可不希望朝廷里還有一個黨了。

周延儒入閣沒多久,溫體仁也進入了內閣,從此,周、溫聯手對抗東林黨的局面正式形成。所以,崇禎通過這件事情,重新塑造了朝堂的平衡。根據清朝人寫的《明季稗史初編》中說:崇禎「知兩黨各以私意相攻,不欲偏任,故政府(內閣)大僚俱用攻東林者,而言路則東林居多。」也就是辦事靠周、溫,罵人靠東林黨。

不光是周溫二人與東林黨黨爭,周延儒和溫體仁自己後來也鬥了起來。所以,崇禎雖然除掉了閹黨,但是黨爭並沒有在崇禎朝銷聲匿跡。

那麼,這麼激烈的黨爭造成了什麼後果呢?首先是朝廷人才大量凋零。在溫體仁和周延儒的共同努力下,許多在崇禎朝本來可以有作為的文臣武將,都被整的很慘,比如袁崇煥被殺、錢龍錫被下獄、姚希孟被奪職,文震孟被逐,劉宗周被貶為庶民,很多本來可以挽救大明的忠臣義士,都被黨爭攔截在了朝廷之外,致使朝廷最終無人可用。

其次,黨爭還造成了皇帝與大臣的尖銳對立。其實崇禎朝的黨爭,與其說是黨與黨之間互相爭,倒不如說是士大夫政治話語權和皇權之間的抗衡。崇禎繼位以後,士大夫群體希望通過上書言事掌握對新君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但是崇禎也希望能夠強化皇權,提升君主權威。因此,君臣之間不可避免的要發生衝突。在這種衝突之中,士大夫鬧得越激烈,皇帝越會視為結黨而加以防範。所以,在明末的朝堂上,大臣和皇帝往往處於互相不信任的局面中,所以,造成了誰也不聽對方的,誰也影響不了對方的局面。這也許是大明最終滅亡的重要原因。

02 防不勝防的瘟疫——崇禎十六年(1643年)的鼠疫

崇禎繼位以後,天災連綿不斷,《明史》用這樣一大段話記錄了崇禎朝歷年的天災:「崇禎元年,陝西飢,延、鞏民相聚為盜。二年,山西、陝西飢。五年,淮、揚諸府飢,流殍載道。六年,陝西、山西大飢。淮、揚洊飢,有夫妻雉經於樹及投河者。鹽城教官王明佐至自縊於官署。七年,京師飢,御史龔廷獻繪《饑民圖》以進。太原大飢,人相食。……」基本上每年都有天災導致饑荒,真是到了民不聊生、餓殍遍野的地步。

每次大災之後,總是瘟疫盛行,每次瘟疫的爆發都會造成大量人口死亡。比如說《順治威縣續志》記載:「崇禎十四年,瘟疫流行,一日而死者百餘家,甚有家無孑遺者。」一天死去了一百多家,有的家裡都死完了。這得有多慘。而壓垮大明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其實就是崇禎十六年(1643年)爆發於北京的一場瘟疫。

《崇禎遺錄》中記載這事,還是有著封建迷信色彩,大概意思說崇禎十六年有一個白衣人,大概可能是瘟神之類的,在街上到處亂串,人碰著就死,然後第二年國家就亡國了。雖然這事說的挺玄幻的,但是對於瘟疫的慘狀,裡面也實實在在提到了:「日死萬餘人,黎明各門壅塞千棺」。每天死一萬多人,每天各個城門都有一千多棺材要出城安葬。這個疫情爆發速度,我們最近好像也在什麼地方見到過。

具體到每個家庭,其悲慘程度也是超出我們想像的。比如《康熙通州志》就記載了這麼個事,說有一位無錫教諭龍起化,崇禎十六年升官帶著全家到京城上任。正好碰到京城的疫情,結果全家三十多口,死的就剩了一個小妾和兩個兒子。後來這個小妾就把倖存的兩個兒子撫養成人。三十多人的大家庭,就剩了仨人,此中的悲慘,可能是難於言表的。

這麼劇烈的疫情爆發,致使「哭泣之聲比戶相聞」,到底是什麼病這麼厲害呢?這個疑問,直到20世紀初東北鼠疫大流行的時候,才被一代名醫伍連德最終解決。原來,這次疫情,是由鼠疫引起的。

鼠疫大家聽說過,想當年歐洲的黑死病其實就是鼠疫。鼠疫也解釋了我心中的兩個未解之謎,那就是當1644年李自成兵臨城下之時,崇禎的御林軍都到哪裡去了?而李自成的大順軍,為什麼碰到八旗軍以後戰鬥力就沒了就剩逃跑了?這兩個問題,其實都可以用這一個原因來解釋——因為他們都感染了鼠疫。

李自成兵臨城下的時候,本來還沒覺得要把大明滅了,只是提出要在西北自立為王,崇禎沒答應。李自成一看說敬酒不吃吃罰酒,攻城!結果意思意思一攻輕鬆就攻下來了,守城的兵丁都獻城了。李自成就這麼稀里糊塗,自己都不敢相信的進了北京城,同時發現,北京城已經快成為地獄了。

畢竟進了京城了,就算是地獄,那大家也不想走了,結果李自成的部隊在京城逗留了40多天,終於都成了「密切接觸者」了。而鼠疫也成功讓李自成的軍隊迅速喪失了戰鬥力。所以,李自成的軍隊在山海關前一觸即潰,很有可能是鼠疫導致的減員嚴重,引起的戰鬥力下降。同時,這也是李自成為什麼敗退山海關以後,屢戰屢敗,最終退守九宮山的原因。

而攜帶著鼠疫病原的李自成軍隊士兵逃亡中,鼠疫迅速在他們所到之處流行開來。根據《懷來縣誌》中記載:「是年凡賊所經地方,皆大疫,不經者不疫。」走哪哪爆發疫情,不去的地方就不爆發,也可以作為這種情況的佐證。

可是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如果鼠疫感染了崇禎的御林軍和李自成的農民軍,為什麼沒有感染隨後進北京的八旗軍呢?學界研究認為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八旗軍入京的時間已經入夏,傳染病最高發的三四月已經過去,天氣變暖,鼠疫細菌不容易存活。此外八旗軍入京以後實行滿漢分治,滿漢之間沒有混居,這意外的起到了一定的隔離效果。這也造成了八旗軍並未出現大規模感染的歷史記載。

第二:鼠疫傳播的重要媒介就是跳蚤。跳蚤感染了鼠疫後,會不斷去吸血和咬人,所以會導致鼠疫的大規模傳播,但是這個跳蚤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習性——跟馬八字不合。現在的傳染病學研究也確實證明,馬身上不寄生跳蚤。而八旗軍以騎兵為主,自然很少被跳蚤叮咬以至於傳染了。所以,八旗軍不招跳蚤待見也是八旗軍未見大規模感染記錄的一個原因。

03 一味甩鍋的首腦——「沒有人比我更懂打仗」的崇禎

前面所說的黨爭加劇,瘟疫肆虐似乎還都屬於外部客觀條件,似乎崇禎就是因為太倒霉,接連遇到各種負面因素疊加才會失去大明江山。其實,崇禎亡國,其實有他自己主觀上很大的原因,這個原因是根植於他的內心性格中的,是他自己的性格缺陷。

為了說明崇禎的性格缺陷,我們先來講一個人的故事,這個人叫做孫傳庭。

崇禎十五年(1642年)正月,已經在牢里關了三年的孫傳庭,被重新啟用,崇禎讓他率軍救援在李自成義軍重重圍攻之下的開封。

其實,早在四年前的崇禎十一年(1638年),當時任陝西巡撫的孫傳庭就已經把李自成義軍圍剿的差不多了。當時的義軍被孫傳庭給打的士氣渙散,飢困交加。本來再等一段時間,他們自己就完了。可是崇禎十一年十月,清軍突然入塞,在京畿周邊大肆劫掠。崇禎下旨讓主管陝西軍務的孫傳庭和洪承疇二人一起率軍勤王。

朝中當時也有明白人,跟崇禎說最好別讓倆人一起來,留一個在陝西看著李自成,防止他東山再起。可是崇禎擺出了一副「沒有人比我更懂打仗」的架勢,死活非要他倆一塊來。後來的事實證明,孫傳庭和洪承疇一離開陝西,李自成的義軍立刻死灰復燃,在日後形成了燎原之勢,最終滅亡了大明朝。

孫傳庭率軍勤王,正打仗呢,被人誣告說他「躲閃虛恢,全無調度,大負重任」。本來孫傳庭這次勤王雖然沒有大勝仗,可是基本上跟清軍還打了個有來有回,這在當時勤王諸將之中,就算很不錯了。即便如此,孫傳庭在此戰以後仍然被以「郡邑失陷」的罪名被免職。

一氣之下,孫傳庭就病倒了,那崇禎是怎麼對待這位盡心竭力保境安民的大臣呢?崇禎說他:「託疾規避,顯屬欺罔,有旨責令監察按明。……錦衣衛拿解來京究問。」(《孫傳庭疏牘》)就是說他裝病騙皇帝,所以乾脆用錦衣衛抓進了監獄。孫傳庭就一直在牢里呆了三年,一直到這次重新起復。

孫傳庭這次從牢里出來,到陝西上任,就是個光杆司令,兵也得重招,人也得重練。可是崇禎卻在屁股後頭死命的催戰:「快上啊,干就完了!」孫傳庭知道,就自己現在這點家底,真要干那就全完了。所以一直跟崇禎說:「兵新募,不堪用。」崇禎一聽:「沒有人比我更懂打仗了!」最後孫傳庭沒辦法,只好出戰,果然就敗了。

首戰戰敗之後,孫傳庭只好加強戰備訓練,全力整軍備戰。而這會輸紅了眼的崇禎,天天各種讓孫傳庭出戰。孫傳庭只好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後天,一方面拖著皇帝,一方面趕緊備戰。崇禎越急越紅眼,開始琢磨孫傳庭按兵不動是不是在養寇自重?於是「下手敕催戰」,皇帝的各種死命催促,讓明知自己實力不足的孫傳庭實在沒辦法,只好出潼關跟李自成決戰。

果然,一戰下來,孫傳庭大敗。並最終被李自成軍騙開潼關大門。孫傳庭見大軍四散奔逃,自己揮刀躍馬沖入亂軍陣中,壯烈犧牲,時年51歲。

而崇禎再次發揮了他「沒有人比我更懂打仗了」的性格,對這樣一位戰死沙場壯烈殉國的忠臣,竟然因為他死於亂軍中未見屍首,因此居然沒有給任何的撫恤!「或言傳庭未死者,帝疑之,故不予贈蔭。」(《明史·孫傳庭傳》)

我們來看一下孫傳庭的經歷,從中總結一下崇禎都做了什麼。首先是在孫傳庭已經壓制住李自成義軍的情況下,貿然調孫傳庭入京勤王,致使李自成死灰復燃,錯失了剿滅李自成的最佳機會。其次是在孫傳庭在勤王過程中已經有一些功績的情況下,聽信讒言將好好的功臣下獄治罪。接著,在孫傳庭復出後,糧餉沒到位,士兵沒訓練的情況下,天天催著孫傳庭出戰,致使孫傳庭一戰身亡。最後,在孫傳庭已經為國捐軀的情況下,居然不給死者任何的撫恤和安慰。

縱觀崇禎的所有作為,沒有一件不是作死的行為。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崇禎的性格特質,首先是他的盲目自信、剛愎自用。自認為沒有人比自己更懂了,其實,正是他自己的一系列騷操作,才讓李自成義軍如此坐大,才最終害的孫傳庭丟了性命。其次是他的冷酷猜疑,刻薄寡恩。崇禎的猜疑心,導致了他對任何人都不信任,所以在晚明本來還有不少人可以用的情況下,崇禎把他們紛紛活活逼死。

崇禎在位17年,光是殺的內閣大學士2人,兵部尚書2人,總督級別的就有7人,巡撫也有11人。關在牢里的官員得有一百多。比如袁崇煥、盧象升、孫承宗等等要麼是直接被崇禎殺了,要麼就是被崇禎逼死。就這麼個用人法,幹活也是死,不幹活也是死,干好得死干不好也得死,這樣的皇帝,這樣的國家首腦,誰還能為他賣命?

《明史》中曾經這樣評價崇禎朝:「敗一方即戮一將,隳一城即殺一吏」,誰工作中能保證不犯錯,稍微犯點錯就動輒殺戮,誰還敢做事?所以我們在崇禎朝晚期常常看到的是,官吏永遠說的話無比正確,但是就是一點事情不干。這不能不說是拜崇禎自己所賜。

此外,崇禎的狹隘急躁、急功近利也體現無疑。崇禎在位17年,光是內閣大臣就換了50個,平均一年換三個,其他的部門領導也是經常沒事就換,其中吏部尚書13人,戶部尚書8人,兵部尚書17人、刑部尚書16人、工部尚書13人,都察院左都御史132人。這樣頻繁更換國家核心部門大臣,使得這些上位的大臣根本還沒來得及幹啥就被換掉了。《國榷》中說崇禎:「事成則分其功,事敗則諉之司馬」,干成了功勞歸皇帝,幹不成鍋都甩給下邊,這樣沒有急功近利沒有擔當和責任感的領導,下面人消極怠工只求自保也是自然的了。

崇禎在煤山上吊的時候,說:「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其實,真正把救國之臣給逼成亡國之臣的,或者說把救國之臣換成亡國之臣的人,毫無疑問,應該就是崇禎本人。


現在很多人都在談入關,其實真正在歷史上的入關之前,大明朝天災人禍可以說是經歷了一個遍。自從崇禎繼位以來,無論是全國各地的水旱災害,還是朝中愈演愈烈的黨派爭鬥,以及劇烈蔓延的瘟疫疫情,還有不斷甩鍋的國家首腦,多管齊下,活活把一個還有口氣的大明朝給折騰完了。

首先是黨爭加劇。崇禎年間的黨爭總體是由此前的公開轉為了隱蔽,雖然結黨都在暗處,但是黨派傾軋其實傷害的是這個國家所剩無幾的元氣。因為黨派相爭,形成了任何人都幹不成任何事的局面,同時導致了崇禎對於臣子的猜疑越發嚴重,這對於大明的損傷是致命的。

其次是瘟疫疫情。徹底成為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因為一場瘟疫,大明朝之前一直隱藏在暗處的矛盾突然集中爆發,間接導致了崇禎的亡國和李自成的潰敗。其實,一場瘟疫,真正考驗出的是一個國家的治理能力高下,大明朝居然在京城能爆發這麼嚴重的瘟疫,這充分說明了整個國家治理已經在崩潰邊緣。

最後,是崇禎個人的性格缺陷。正是他自己的刻薄寡恩,殘忍雄猜,狹隘急躁,急功近利,將大量救國之臣逼成了亡國之臣,正是他自己缺乏責任感和擔當,才最終讓整個大明朝堂萬馬齊喑,因為他自己的大量甩鍋騷操作,才真正讓他自己成為了沒有幫手的孤家寡人。這一點,直到崇禎在煤山上吊,他自己也沒能明白過來。

我想,也許現在歷史的關隘就出現在了我們眼前,此時,我們回首那段入關的歷史,我們是否汲取了歷史的教訓,不犯那些歷史人物犯過的錯誤?我們是否入關,能否入關,我們應該捫心自問,我們是否真的做好了準備?我們是否做好了準備,來迎接這個前所未有的偉大時代?我們是否做好了準備,來面對敵人的明槍暗箭?我們是否做好了準備,在曠日持久的鬥爭中取得最終的勝利?

我想,這就是我們現在回首那段入關的歷史,所應該明白的道理吧。


參考文獻

1、《崇禎朝六科給事中與時政關係研究》 韓峰 山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明代的黨爭》 呂士朋 明史研究 第五輯

3、《崇禎朝士論困局與明末政治文化解析——以對溫體仁的評價為例》 李文玉 史學集刊 2009年3月

4、《一場鼠疫與三個王朝》 朱宇航 張森泰 文史博覽 2008年第4期

5、《明朝是被跳蚤滅亡的》 胡尉新 繽紛文化 2008.4

6、《明末名臣孫傳庭研究》 許文超 青海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7、《崇禎帝亡國亡身與其用人上的性格缺陷》 閆守用 費勤龍 領導科學 2014年3月下

8、《晚明疫病的流行和瘟疫理論的新發展》 張獻忠 朱候渝 濟南大學學報 2020年第30卷第2期


感謝您關注頭條號「懶龍說」,如果您喜歡看我的文章,可以在評論下方與我留言交流,或者可以轉發朋友圈,甚至可以點擊文章下面的「讚賞」,為作者提供一點點支持,謝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