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親葉君健用世界語、漢語、英語等7種語言向世界介紹中國

環球國際大視野 發佈 2021-09-27T21:02:51+00:00

葉君健在中國現代作家中是一個特例:他用中文、世界語和英語寫小說,翻譯英語、德語、丹麥語等七門外語的世界文學名著。

我的父親葉君健用世界語、漢語、英語、法語、德語、丹麥語等7種語言文向世界介紹中國

葉君健(1914—1999)在中國現代作家中是一個特例:他用中文、世界語和英語寫小說,翻譯英語、德語、丹麥語等七門外語的世界文學名著。1914年12月7日是葉君健百年誕辰,其子葉念先撰文回顧了父親作為跨文化的作家、翻譯家的光輝一生。葉君健為我國著名文學翻譯家、作家。生前曾任中央大學(現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大學教授,英、法文《中國文學》雜誌副主編,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中國文聯全國委員,中國筆會副會長,中國翻譯家協會副會長,世界文化理事會的達文西文學、藝術獎評委。著有《葉君健小說選》,長篇《土地》、《寂靜的群山》,中篇《開墾者的命運》,散文《兩京散記》,翻譯《安徒生童話全集》等。他所翻譯的《安徒生童話全集》獲得國內外學者、專家的極高評價。——編者

  成長於大時代

  父親1914年12月7日生於湖北省紅安縣八里灣鎮葉家河村。這是一個地少人多、多丘陵地的華中農村。這裡過去很貧窮,但紅田埂綠莊稼,風景很美。父親兒時在家鄉種過地,放過牛,在私塾里念過幾年書。那時私塾主要是讓學生背誦古詩文,老師略作解釋。父親對這種背誦教育有自己的看法:兒時記憶好,先在腦子裡裝一些經典詩文,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消化,遇事更能有所判斷,採取行動。那些古詩文也使他一生保持著中國人的道義觀念和愛國理想。這也是中國真正的知識分子都有的理想。

  1929年,父親的二哥在上海做店員,把父親接到上海,送進中學。那時他15歲,鄉下人的樣子,說一口紅安土話。他的同學中的富家子弟有一天在他背上貼了個條,上面寫著「茶坊」二字,認為他只是個當茶坊夥計的材料。當時上海的中學裡很重視英文課,他的英文沒有基礎。他的一位老師主動業餘幫他補課,補了兩周後,老師對他說:「我也是個窮教書匠,你能每月給我14塊大洋的補課費嗎?」父親計算了一下,14塊大洋當時是農民一年辛苦勞動所得,自己每月拿不出14塊大洋。他給老師買了些禮物,就再也沒有去補課。他下決心自己努力學習,並且要超過那些富家子弟,絕不在被人藐視中沉淪。當時流行著一本林語堂編寫的《開明英語語法》,內容詳實活潑。父親非常喜歡這本書。他用一個暑假的時間,通過這本書學通了英語語法。接著他讀了許多英語範文,背了大量的生詞,最後,他把字典里的生詞畫出來,背起了字典。那時他堅持每天早晨朗讀英語,他認為這是最好的、通過自身提高外語聽說能力的方法。他每年寒暑假都抓緊時間超前學習,每年暑假過後都跳一班,3年就從中學畢業了。他生前常對我們說:「我那時沒有錄音機和光碟,但我把外語學成了,還用外語做了許多事。」

  1932年,父親18歲時考入國立武漢大學外國文學系,在此打下了外國文學研究的基礎。那時,他從茅盾主編的《小說月報》上看到對世界語的介紹。世界語是波蘭眼科醫生柴門霍夫1887年在印歐語系的基礎上創立的,目的是希望它能成為國際友好交流的輔助語。世界語的構詞和語法比其他自然語言都科學靈活。目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屬下有國際世界語協會,我國有中華全國世界語協會,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有世界語廣播。國際世界語協會每年在一個國家召開一次國際世界語大會,在我國已召開了兩次。這是世界上唯一不用翻譯的國際大會。世界語在世界已流行100多年,在商貿、旅遊、文化交流、學術研究、科學普及等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各國的主要文學名著都被翻譯成了世界語,包括我國的《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托爾斯泰、愛因斯坦、列寧、魯迅、毛澤東等都曾支持世界語。

  父親很希望向世界介紹中國。他雖然懂英語,但那時他不願用另一個國家的語言寫作。他很快就掌握了世界語。1933年,他用世界語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歲暮》。這也是第一篇中國人寫的世界語原創小說。1937年,又出版了用世界語寫的短篇小說集《被遺忘的人》。書中寫的都是當時窮苦佃農、工匠、小生意人和小知識分子的故事,反映了那個民不聊生的時代底層人的生活。父親在《被遺忘的人》的「後記」中說:「我在童年時就生活在小說集裡的人物之中,他們一直在奮鬥中。我希望在我的祖國的進步中,我們能『忘記』那些不幸。」這就是父親寫這些故事的原因。1939年,抗日戰爭時期,父親還把一些抗日戰士、游擊隊員和左派文人的短篇小說翻譯成世界語,總題目是《新任務》,行銷世界,介紹中國人民的英勇抗戰,鼓舞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鬥志。

抗日戰爭爆發後,1937年8月,父親從上海到了武漢,進入周恩來和郭沫若領導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做國際宣傳工作。當時他是第三廳里唯一的英文翻譯。他每天把中國抗日的新聞稿翻譯成英文,交給外國記者。同時他還和一些世界語同志把新聞稿譯成世界語,再由中國革命者、世界語者劉仁的日本妻子綠川英子(也是世界語者)譯成日文,對日本兵廣播做反戰宣傳。國民黨不斷迫害政治部第三廳的人員,1938年第三廳解散,父親到香港,與國際友人、波蘭裔的愛潑斯坦一起編英文期刊《中國作家》,同時與朝鮮愛國者、作家安偶生,匈牙利世界語刊物編輯布勞恩共同編世界語期刊《東方快訊》,向世界介紹中國人民英勇抗日的情況。各國世界語者十分關心這份刊物,並把他們認為有意義的文章翻譯成本國文字,因此,《東方快訊》當時在世界反法西斯的鬥爭中起過很大作用,現在維也納的世界語博物館裡還保存著這份刊物。

  當時歐洲反德國法西斯和中國的抗日戰爭都處於相持階段,一些人失去了信心,十分悲觀。這時毛主席發表了《論持久戰》一文,詳細分析了法西斯外強內虛的實質,說明反法西斯的鬥爭要持續一個時期,正義的抗爭肯定會勝利。當時廖承志把《論持久戰》的文本交給我父親,請他翻譯。父親在香港租了一間廢棄的衛生間,把《論持久戰》翻成了英語。同時父親還翻譯了許多來自延安和抗日前線的文章,與世界反法西斯鬥爭的人民共勉。

  1941年,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父親到了大後方重慶,在重慶大學外語系教書。當時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深惡痛絕於國民黨在國難當頭的日子裡仍紙醉金迷,花天酒地,就到處講演,大罵國民黨反動派。有兩個美國記者採訪馬寅初,父親給他們當翻譯,重慶大學就把父親解聘了。後來父親靠寫作、翻譯,在一些大學代課維持生活。1942年經復旦大學教育學教授馬宗融介紹,父親認識了我母親,在作家老舍的主婚下他們締結姻緣。我母親是復旦大學畢業生,婚後她一直輔佐父親,幫他整理稿件,撫養我們。母親70歲時開始寫書,學畫,75歲成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和小有名氣的畫家。她今年90多歲了,前年還出了一本總結我們家經歷的書。

  1943年父親應英國戰時宣傳部的邀請,到英國各地講演,介紹中國人民英勇抗日的情況。那時中英是反法西斯的同盟國,父親的講演對英國和歐洲盟國都是一種鼓舞。他常夜以繼日地做準備,有求必應,使許多英國人和在英國的其他歐洲人十分感動。英國報紙也不時登出一些他的講演,使他在歐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他以研究員身份到劍橋大學研究西方文學。在劍橋大學他接觸到一些歐洲的著名學者和文藝家,如經濟學家凱因斯及其妻子、俄國著名芭蕾舞演員莉迪亞·樂甫歌娃,意識流作家伍爾夫,畫家瓦涅沙等。他主要研究了歐洲的現實主義作家,如法國的巴爾扎克、梅里美,丹麥的安徒生,俄國的托爾斯泰、屠格涅夫等。

  父親為了介紹中國,在英國用英文寫了幾本小說和一些文章。父親用英文寫得最引人注目的小說是《山村》。這本書被翻譯成二十多種文字,1984年還被英國世界語詩人威廉·奧爾德翻譯成世界語,被國際世界語協會列入「20世紀東西方系列叢書」中。在《山村》中,父親以自己的家鄉為背景,描寫1927年前後,在南方的一個山村里,一個老農婦與他的小兒子、童養媳菊嫂和一位寄居於老婦家的、北方流浪來的農民老潘一家人的故事。小說用白描的手法敘事,以老婦人的家為舞台,展示了那個時代的各色人物,既集中,又廣闊。冰島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山村》冰島文的翻譯者拉克斯內斯評論《山村》時說:「中國作家葉抓住了實質。他幫助我了解了中國人和一個古老的國家的一場大革命,關於它,馬克思並沒有做出任何預言。這本書的故事濃縮在一個小山村里,讀者集中地在這裡看到中國革命初期階段的一些變化,在這個世界上一個超級大國家裡,革命是如何在農村中開展的。把這本具有真實意義的小說用冰島文介紹給冰島公眾,我覺得我做了一件有價值的工作。」

助力新中國文化外交

  1949年全國解放,年底父親就回到了祖國。《山村》在英國出版的當年被評為「最佳作品」,英國文化界都很驚奇,他們以為父親會成為英語作家,甚至加入英國籍。他們不能完全理解父親那一代知識分子對多災多難的祖國的深厚感情。英國文學評論家瑪格麗特·雷恩斯說:「我很欣賞葉的才華,我以為他會成為英國作家。但是他的心,他的寫作題材卻是在中國,當那裡的內戰快要結束,蔣介石政權接近崩潰的時候,即1949年,葉就匆匆回國,支持那即將勝利的革命。」

  1953年父親發現一本蘇聯出版的英文期刊《蘇聯文學》,聯想到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都不為世人所知,父親便向對外文委和作家協會打了報告,被批准創辦英文版的《中國文學》。茅盾任名譽主編,父親任副主編,負責中外文的定稿。這本刊物三分之一介紹古典文學,三分之一介紹「五四」新文學,三分之一介紹新中國的文學作品。新中國成立以後許多著名的文學作品都是通過這個刊物介紹到國外的。毛主席的詩詞也是首先從這個刊物介紹到國外。《中國文學》開始時是季刊,後來成為雙月刊和月刊,還出了法文版。

  由於父親懂多種外語,「文化大革命」前他幾乎參加了所有中國參與的國際世界語大會和國際作家大會,足跡遍五洲,為中外文化交流做了許多工作。從在從事抗日宣傳的政治部三廳時代開始,他就結交了許多國際文化人,如美國女記者史沫特萊,美國作家阿瑟·米勒,紐西蘭作家、詩人路易·艾黎,中國-比利時混血女作家韓素音,匈牙利著名世界語詩人尤里奧·巴吉,德國女作家安娜·西格斯,俄國的帕斯捷爾納克一家人,世界語創始人柴門霍夫的兒媳和孫子等。他與國際友人交往時總是堅持原則,誠懇地向他們介紹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取得的成就和失誤,使一些正直的外國文化人一直保持著對中國辯證的、客觀的看法,保持著好感,相信中國能在不斷地總結國內外歷史經驗和不懈努力中向前發展。父親在國際交流中有幾件事也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發:

  父親在英國做研究工作時就認識了韓素音。那時韓素音在英國學醫,由於都來自中國,他們就成了朋友。1956年父親到印度新德里參加亞非作家會議。韓素音的丈夫是印度人,她與父親在印度相會。當時中印邊界發生衝突,一些印度人對中國人不友好,韓素音一時也不知應該怎樣與中國人相處。那時她已多年未回中國,創作幾近枯竭。父親對她說:「你有中國血統,也在舊中國生活過,你的作品背景都是中國。你還不了解新中國,你應該回去看看,端正對中國的態度。這樣你的創作才會更有意義。」韓素音理解了父親的話,後來她每年都回國一兩次,寫了許多關於中國的書,內容都比較客觀,涉及百年中國的知識分子、近代以來在中國的外國人的經歷。她回國尋訪了她父親的家族成員,寫了自傳,還寫了毛澤東和周恩來的傳記。她的創作旺盛起來,作品在國外也受到重視。

  1980年7月,父親隨中國世界語代表團到保加利亞亞瓦多納市參加63屆國際世界語大會。當時中蘇關係惡化,蘇聯的世界語代表團到會就散發了一份用世界語寫的反華傳單。在全球世界語界有個規定:不許攻擊別國的政治、文化和宗教。父親發現蘇聯的反華文章後就會同中國代表團的負責人向大會主席團反映了情況,大會主席團也覺得蘇聯的做法違反了世界語精神的宗旨,就沒收了全部蘇聯散發的傳單。這種維護國家尊嚴和利益的意識在改革開放的時代更應注意,同時要採取適當有效的方法。

  1982年5月,父親到南斯拉夫斯洛維尼亞首府盧布爾雅那參加國際作家會議。在中蘇關係緊張十多年後,參會的蘇聯作家想與他聊聊,又不好意思直接找他,就托南斯拉夫作家牽線。父親對南斯拉夫作家說:「作家也是人民,人民應該成為朋友,共同探討如何建造美好的世界。我願意與他們聊聊,共同克服不必要的成見。」於是他與蘇聯作家作了友好的交談。他們談論文學,甚至談到中蘇不會永遠對峙下去。蘇聯作家很驚異中國人那麼了解和尊敬他們的著名作家托爾斯泰、屠格涅夫、果戈里和高爾基等。他們與父親分手時說:「相見恨晚,我們應該保持接觸啊!」

翻譯與創作比翼齊飛

  50年代父親在工作之餘開始翻譯丹麥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的全部童話。父親最早是從世界語的發明人柴門霍夫翻譯的《安徒生童話選》了解到安徒生的,他立刻就喜歡上了安徒生的童話。父親在英國時就決定要把安徒生的童話翻譯成中文,他不時到丹麥訪問,了解丹麥的風土人情,結交丹麥朋友。父親在翻譯之前細心研究了安徒生的生平,並寫了一本書《鞋匠的兒子——童話作家安徒生》。他自己是作家,能夠體會安徒生遣詞造句的意味,他的譯文得到大多數人的肯定。父親對安徒生的每一篇童話都做了研究評論。例如,他指出:《皇帝的新衣》意義十分深刻,安徒生是不偏不倚的,只要是人類的缺點,無論是王公還是百姓,他都要善意地指出,這是一個偉大的作家的真誠。父親指出安徒生認為「只有人才能改造自己的命運。要永遠充滿希望,看到光明」。我國讀者熟悉的「賣火柴的小女孩」雖然在除夕之夜凍死在街頭,但她一息尚存時,夢到了愛她的奶奶和天國。我們同情她的悲慘遭遇,更被她對美好事物的渴望所觸動。由於父親認真地研究了安徒生,並把他的全部童話精心地翻譯成中文,1989年,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授予他丹麥「國旗勳章」,感謝他把一個小國的名人之一介紹給有10多億人口的中國。

  父親很喜歡小孩,不時為兒童寫作和翻譯一些童話、民間故事和兒童劇。在這方面他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他說:「要使少兒讀物的品種和內容多樣化,不只介紹流行的童話,我翻譯了一些北歐和南歐的童話和民間故事。應該讓孩子們對世界了解得更多,因此我翻譯了一些挪威、南斯拉夫、克羅埃西亞等國的民間故事。」1991年中國兒童劇院還把他翻譯的挪威民間故事《豆蔻鎮的居民》改編成兒童劇上演,兒童們都覺得十分新奇有趣。父親還編寫和改編了許多兒童故事。他說:「它們在我的筆下都屬於再創造,我根據自己在國內外的見聞和閱讀對象,給予描述、鋪演、解釋和新的主題,是一種創作和推陳出新。」在他寫的兒童故事裡有各國兒童。他說:「交通和媒體的發展使世界人民越來越接近,要主動地了解世界,為建設和諧世界而奮鬥。」

  父親出版過十多本散文集,如《兩京散記》,寫他在北京和東京的見聞;散文集《地久天長集》相當於是他的一本自傳,寫他從青少年時代到晚年的經歷。《歐陸回望》寫他在歐洲遇到的人和事,還探討了翻譯和創作技巧。他指出:「文學的翻譯更要求信達雅,傳神。這要求我們的翻譯工作者提高修養,負起我們在現代生活中中外溝通的責任。」

  對於文學創作,父親說:「我一提起筆,讀者就站到我的面前。他們是有一定文化、生活經驗和智慧的人;我得承認他們的智力至少與我相等,可能超過我。因此我在紙上表達我的思想感情時,就得老實,不能裝模作樣,故弄玄虛,更不能板起面孔教訓人,或者只管發泄自己的怨氣——文學應該有教育自己和別人的責任。我只用平直、樸素的語言,冷靜、客觀地講我的故事,同時也追求詩意。我控制自己不胡說八道,控制到冷酷的程度。我希望我的作品可信,對讀者有益。」

  1988年父親發表了《寂靜的群山》三部曲和《土地》三部曲,深入並且延伸了他在《山村》裡講的故事。書中人物既有中國人,也有外國人,是對我們近代生活的巡視和思索。1998年英國費伯出版社把他的《寂靜的群山》三部曲翻譯成了英文。

  1991年父親患了癌症,調養了4年有所好轉。父親抓緊時間,與母親寫了一本散文集《金婚》。這本集子的內容包括:母親和父親相識、結婚和生活的記錄,教育子孫、學習寫作、繪畫、養花的經驗;他們特別描繪了他們接觸的普通人,理髮匠、老中醫、中外朋友;還包括父親、母親共同訪問丹麥、荷蘭和英國的見聞。這是我父母合作的唯一的一本書。父親在後記中說:「我珍惜一場大病後剩下的這點生命,希望為人民再盡一點微薄之力,聊以自慰。」

  1999年父親的癌症復發,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每天仍堅持看《新聞聯播》,關心著國家的發展,總想做點有意義的事。

  在父親百年誕辰之際,我在回顧父親一生時感到:老一代許多志士仁人帶著深厚的愛國情結,作出了他們的貢獻。我們的國家還有許多事情要做,讓我們共同繼續努力吧!

 作者為葉君健長子,國際世界語協會終身會員、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副研究員,北京市世界語協會監事長 葉念先 北京 (來源:光明日報,原標題為《葉君健:世界介紹中國》)

「北京老胡同」恭儉胡同里的故事

面向世界的中國書寫——論葉君健的世界語和英語小說創作

7000種外語中最簡單易學的是世界語(Esperanto)

國際世界語協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