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書法說:學者書法的特點以及當代學者書法

翰墨書道 發佈 2020-05-22T02:14:21+00:00

其學問更是得到唐太宗的賞識,稱讚他是「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法」五絕之臣,可見其學者風範。學者書法之所以別有意韻,有如下特色:其一,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德藝雙馨,為人師表;



說學者書法

以毛筆為書寫工具的時代,文人自蒙學始,便是「學」與「書」同伴而行。虞世南書法精湛,其《孔子廟堂碑》為楷書經典。其學問更是得到唐太宗的賞識,稱讚他是「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法」五絕之臣,可見其學者風範。金代王庭筠書法被世人心追手摹,但更是作為詩人受後人景仰。

「學者書法」重點在於「學」。「學」需先有吸收繼承,後有疑問思考,由「學」及「問」,思考所得,著書立說,便是學術成果。此成果用文字記錄下來,便成了「書」。



所以,「學者」作為有學問和思想之人,書法則是應具備的基本技能。在古代,學者著書立說的同時,積累了書寫經驗,也培養了審美意識。他們已經具備了在文辭之外,追求書法美的自覺意識,或者說,將書法美與文辭美進行內在的統一。

歷代大多數學者重視基本功的訓練。他們都是在深入傳統之後,加之學問的積累,學養的積澱,形成了獨特的書風。





(圖為王庭筠書法作品局部)

學者書法的特點

具備書寫技法可寫好字,但不一定能成為學者書家。學者書家在技法之外,還有賴於學養的支持。

蘇東坡「退筆成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道出了讀書與寫字的關係。書法家大體分為三類:一是藝術類書法家;二是職業書法家;三是學者型書法家。三類書法家群體各有所長,同時並存。

在學者眼中,他們多視書法為餘事,但正是因其不以書法為目的進行創作,使學者書法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因他們深厚的學術素養,精深的藝術造詣,其書法的價值已經遠遠超越書法本身,深受學術界和書畫收藏界的激賞。

學者書法之所以別有意韻,有如下特色:其一,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德藝雙馨,為人師表;其二,長期臨池,轉益多師,不囿成法,自成面目;其三,學養精深,氣質不凡,自撰自書,新意迭出;其四,淡泊名利,寵辱不驚,自娛娛人,格調高雅;其五,以文會友,切磋交流,締結翰緣,弘揚國粹;其六,持之以恆,精勤不懈,變化氣質,陶冶性靈。





詩書為伴的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人,是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詩書始終伴隨著這位學者。

慶元二年(1196年),為避權臣韓侂胄之禍,朱熹與門人黃干、蔡沈、黃鐘來到新城福山(今江西黎川縣社苹鄉竹山村)雙林寺側的武夷堂講學,並寫下《福山》一詩。這是他創作詩書豐碩時期之一。

課餘時間,他往來於南城、南豐。在南城應利元吉、鄧約禮之邀作《建昌軍進士題名記》一文,文中對建昌人才輩出發出由衷讚美。還寫下了《觀書有感》兩首,「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便是其中的著名詩句。

又應南城吳倫、吳常兄弟之邀來講學,並為吳氏廳堂書寫「榮木軒」,為讀書亭書寫「書樓」,並為吳氏兄弟創辦的社倉撰寫了《社倉記》。其書法獨出己意,蕭散簡遠,古澹和平,非流俗所敢望,大有晉人風致。


(圖為朱熹《論語集注殘稿》局部)




當代學者書法受關注

近年來,學者書法倍受書壇關注,各種活動層出不窮。2012年6月,「薪火相傳,翰墨流光―章太炎、姚奠中師生書藝展」引起廣泛關注。姚奠中在治學之餘,精於書法,並以典型的學者書法榮獲蘭亭獎終身成就獎。

2012年12月,中國書協名譽主席沈鵬,中國書協副主席王家新、胡抗美等參加第七屆快哉雅集。他們以詩書相約,探究真、善、美,感悟生命真諦,是詩書相融的又一次盛會。

《中國書法》雜誌也曾以「百年學者書法」為題徵稿,旨在展現百餘年來學人書法的風采並探討其價值。學者們踴躍投稿,各抒己見。在拍賣中,學者書法也是異軍突起,成交額屢創新高。

對於學者來說,書法僅是諸多修養的一面而已,並不以此自重。人們在敬仰他們藝術成就、人文修養的同時,會對他們別致的書法產生濃厚興趣。


(圖為姚奠中《永祚雙塔四百周年記》局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