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是最好的健康保險!怎樣科學運動?秘訣在此

遂寧生活圈 發佈 2020-01-22T07:32:09+00:00

運動,是你最好的健康保險朱為模教授美國運動科學院 院士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終身教授主要觀點:運動,可以幫你在未來30年減少50%因慢性病死亡的風險;讓你在65歲以後死於癌症的可能性減少32%,患肺癌的可能性減少55%、患腸癌的可能性減少44%;可能為你增加無功能障礙的生命7年。

運動,是你最好的健康保險

朱為模 教授

美國運動科學院 院士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終身教授

主要觀點:

運動,可以幫你在未來30年減少50%因慢性病死亡的風險;讓你在65歲以後死於癌症的可能性減少32%,患肺癌的可能性減少55%、患腸癌的可能性減少44%;可能為你增加無功能障礙的生命7年。

長期參加運動的人,身體敏捷、思維敏銳,年老時能保持較好的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能夠自理,晚年才有自由。堅持運動,是一份最經濟、最實惠、最安心的健康保險。

視頻時長16分34秒

我們為什麼要運動?

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遠古時代,人類每天在攝入能量的同時,也大量消耗能量。想像一下,你今天要抓住一隻羚羊當晚餐,這個過程是不是等於跑了半個馬拉松?!同時,為抵抗寒冷環境,人類還必須存脂肪。

一直以來,儲存能量(避免能量的消耗)對於人類來說就是頭等大事,所以我們習慣於怎麼舒服怎麼來!「好吃懶做」就變成了很多人不知不覺中養成的習慣。

但是現在,環境變化了,城市生活讓我們的能量來得太容易,消耗得太少。我們已經不能再「憑著感覺走」——想怎麼吃就怎麼吃,想不動就不動。

我們現在的頭等大事不是儲存能量,而是如何把這些多餘的能量花費掉——運動,是為了實現能量守恆!

有氧運動是運動之王

有氧運動是不可多得、卻又是每個人唾手可得的健康良藥,能夠直接影響我們的健康、財富和幸福程度。

什麼樣的運動算是有氧運動?很簡單,只要記住:時間長、有韻律,動用全身大多肌肉的運動,運動強度在中等或中上的程度都算。

只要你能堅持一段時間還不會疲憊的運動,就都算作有氧運動。像我們平時的快走、跑步、騎自行車、游泳甚至跳繩,都是有氧運動。

我的建議

-30分鐘內完成步行2英里(約3200米, 8圈), 每周3次;

-35分鐘內完成步行2英里, 每周4次;

-40分鐘內完成步行2英里, 每周5次;

-45分鐘內完成步行3英里(約4800米, 12圈), 每周2次;

-45分鐘有氧舞蹈, 每周2次。

有條件者,還可以:

-20分鐘內完成跑步2英里, 每周4次;

-45分鐘內完成步行3英里, 每周5次;

-45分鐘有氧舞蹈, 每周4次。

怎樣運動才會有效果?

朱嫻

上海市總工會職工健康促進專業委員會主任

主要觀點:

運動不是單純動起來、強度高就可以。一次完整的運動,應該包括:熱身、運動以及運動後的放鬆。一旦出現「三缺一」,就可能給人體如心血管系統等帶來傷害。

科學運動,除了要有正確方法,還需要足夠的能量支撐,這就要談到營養的問題。理想的運動效果,70%取決於科學的營養策略。

視頻時長11分54秒

讓運動安全起來

不少運動愛好者對有氧運動了如指掌,但運動效果卻並不理想,甚至還會出現運動損傷。為什麼?這是因為在進行一定強度的有氧運動前,必須要有基礎的內容作補充和支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功能性訓練」,這是幫助我們打開運動這扇大門的「鑰匙」。

功能性訓練,由五大部分組成,讓我們記住這「奧運五環」:平衡訓練、核心訓練、柔韌訓練、力量訓練和心肺訓練。通過循序漸進的鍛鍊,幫助我們提高運動的表現和身體的活動能力。

其中,平衡訓練和核心訓練,可以幫助我們保持核心、骨盆、膝關節、足弓等部分的穩定,確保主體運動時能維持正確的身體姿勢;

柔韌訓練則幫助我們進行主體運動前舒展關節,保持肩關節、胸椎、腳踝等部位的靈活。

該靈活的部位要十分靈活,該穩定的地方要充分穩定!這樣才能逐漸增加運動強度,讓身體更好適應環境,確保我們有氧運動時的安全,充分發揮有氧運動的效果。

運動最怕「三缺一」

不少人可能會有這樣的經歷:明明運動強度並不大,但稍微一動,就出現心肺不適,為什麼?

因為一次完整的運動應該包括三大部分:熱身、運動以及運動後的放鬆。這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過程,必須循序漸進,一旦出現「三缺一」,就可能給人體如心血管系統等帶來傷害!

還有不少人出現這種情況:運動之後,肌肉酸痛難忍,甚至接下來一整天都會感到不舒服,是什麼原因?這就要給大家介紹運動之後的一個重要環節——「放鬆」。

科學適度放鬆,簡單拉伸按摩,能幫助我們減輕不適,加速恢復,為下一次運動保持良好狀態!

因此,讓我們記住這句運動口訣:運動之前要熱身,運動之後要拉伸!

運動需要科學的營養策略

科學運動,除了要有正確方法,還需要足夠的能量支撐,這就要談到營養的問題。

營養不均衡,人體的新陳代謝就會減緩,身體機能的正常運行也會得不到保障,此時如果還要運動,對於身體的傷害更加嚴重。

運動和營養應該是正向循環的關係,讓身體通過自然的方式逐步提高能量,有助於提高運動能力和促進運動後的體力恢復,使運動者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從而獲得更好的運動效果。

不要讓傷痛影響你的運動

戈允申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運動醫學科副主任醫師

主要觀點:

不少患者因為運動創傷而動了手術後,一段時間都採取臥床休息的方法,並且害怕舊傷復發而不再參加任何運動。這是錯誤的。

完整視頻↑時長7分40秒

運動損傷or普通疲勞,你會分辨嗎?

渾汗如雨地運動後,酸痛、腫脹的感受隨之出現,此時你能否辨認出:這是運動損傷,還是普通疲勞?

一般來說,普通疲勞會出現肌肉僵硬、疼痛,關節酸痛,導致動作慢、不協調,2至3天後就會得到明顯緩解。

而急性損傷就會出現明顯症狀,嚴重時受傷部位會出現皮下出血、淤青,關節部位腫脹,讓活動受限,產生功能障礙,症狀可持續1至2周甚至更久。

做自己的醫生,學會及時「止損」

發生運動損傷時,如果能及時判斷受傷程度,選擇相應治療手段,就能防止損傷加重。有一些常見情況,我們可以自我判斷一下:

比如,當肢體活動到某一特定位置就會出現疼痛,一旦離開該位置則好轉,這可能與某個特別肌肉或肌腱損傷有關,如肱二頭肌長頭腱,或髕股關節勞損;

比如,當運動達到某種強度時會出現症狀,而不運動時則不出現,比如跑步過程中的髂脛束摩擦綜合徵。

這些容易被忽視的問題,往往後面會帶來比較大的麻煩,需要區分和及時就診。

運動損傷後還能再運動嗎?

不少患者因為運動創傷而動了手術後,一段時間中都採取臥床休息的方法,並且害怕舊傷復發而不再參加任何運動,這是錯誤的。

如今的運動醫學微創手術,有別於傳統骨科手術,創傷小、恢復快,手術後患者第二天就能下床鍛鍊。

而且越早恢復鍛鍊,對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也越有利。需要強調的是,我們進行損傷治療的目的不是不再動,而是為了能夠繼續更好地動!

我們每個人如果能學會自我判斷、自我急救、走出誤區,就能避免急性損傷、預防慢性勞損、遠離運動「損友」,讓我們的運動壽命更長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