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要求不得主動提供一次性餐具,個別餐館仍「必須用」

新京報商業觀察 發佈 2020-05-18T07:03:14+00:00

《北京市餐飲服務不得主動提供的一次性餐具目錄》5月1日起已施行,規定餐館不得主動提供一次性餐具,包括筷子、勺子、刀、叉子。

《北京市餐飲服務不得主動提供的一次性餐具目錄》5月1日起已施行,規定餐館不得主動提供一次性餐具,包括筷子、勺子、刀(刀具)、叉子。

近日新京報記者探訪發現,北京多數餐館、便利店和外賣平台都能做到不主動提供、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但也有個別餐飲門店仍使用一次性餐具,而且「不提供非一次性餐具」。

外賣平台的「是否需要餐具」成必選項

5月17日中午,新京報記者在位於北京雙井富力城附近的一家便利店看到,在售賣套餐檔口的明顯位置和收銀台,都貼有「本店不主動提供一次性筷子、勺子、叉子」的告知,購餐的顧客也沒有人索要一次性餐具。

一位顧客說,以前結帳後,店員都會根據購買的套餐數量提供相應的餐具。「五一小長假回來上班後,確實就不再提供一次性餐具了,所以我也放了餐具在公司。」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在餓了麼等外賣平台,很多商家也將「是否需要餐具」列為點餐的「必選品」,如果不勾選關於餐具的信息則無法下單。如果選擇「我想要餐具」,也會出現「幾個人吃就選幾份」的提示。

在盒馬鮮生APP,也有關於餐具的選項,如選擇「無需餐具」就能獲得「綠色能量」的獎勵。此外,在很多餐廳自己的外賣小程序上,也都添加了關於助力環保、不主動提供一次性餐具的提示和「是否需要餐具」的選項。



非一次性餐具有效幫助餐廳垃圾減排

5月16日,新京報記者在位於簋街的胡大飯館三分店看到,曾經在顧客用餐前就已經擺上桌的一次性餐具包不見了蹤影。顧客落座後,服務員才會根據用餐人數,擺上餐盤和非一次性的筷子,並提醒顧客「小心餐盤燙手」。

胡大飯館相關負責人告訴新京報記者,自從5月1日《北京市餐飲服務不得主動提供的一次性餐具目錄》施行,胡大就改變了擺台方式。「以前包括了筷子、濕巾、手套等在內的一次性餐包是提前擺好的,現在我們都是客人來了再從高溫消毒櫃中取出非一次性餐具供客人使用。」所以,叮囑顧客「小心餐具燙手」成了最近服務員培訓的必備要點。

新京報記者觀察發現,在中午近一個小時的時段里,幾乎沒有人向服務員索要一次性餐具。剝蝦使用的一次性手套,雖然會擺在桌上供顧客免費抽取,但大多數人的使用量也是「一副就夠了」。

一位用餐的顧客告訴新京報記者,進店後洗過手,「有時候手套破了,索性就『徒手』剝,最後再洗手就行了。」餐具也都是「熱乎」的,很放心,「不會要求使用一次性的餐具。」據了解,自從不主動提供一次性餐具以來,胡大目前已經開放堂食的分店在垃圾減排方面減量超過20%。


個別餐廳換餐具行動「延遲」

但新京報記者通過探訪發現,也有個別餐廳在不主動提供一次性餐具的行動上有「延遲」。5月12日,在位於北京雙井橋西的一家羊蠍子火鍋店,顧客落座後,服務員就會根據相應人數立刻拿上一次性餐包。當記者詢問是否可以換成非一次性餐具時,一位服務員表示「我家沒有普通筷子,只能用這個」。記者再次詢問是否知道目前北京餐飲已實行不主動提供一次性餐具規定時,這位服務員表示「我家一直都是用這個」。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在這家餐廳的消毒碗櫃里,只有餐盤、湯勺等非一次性餐具提供,並沒有筷子,所有就餐的顧客使用的都是這種餐廳定製的包含筷子、一次性手套、濕紙巾的一次性餐包。結帳單上,每個一次性餐包顯示收取1元的費用。


按照新規的要求,從5月1日起,無論是餐飲經營者,還是餐飲配送服務提供者,都不得主動向消費者提供一次性筷子、叉子、勺子,並應當設置醒目的提示標識。如違規主動向消費者提供一次性用品,將由城市管理綜合執法部門責令立即改正,處5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罰款。再次違反規定的,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

新京報記者 王萍

編輯 彭雅莉 校對 翟永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