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鏞:威而不猛的于右任行書

翰墨書道 發佈 2020-05-04T08:45:55+00:00

威而不猛的于右任行書\王鏞于右任先生的書法藝術,前期主要是以魏體楷、行書自成家,後期則致力於草書的研究。

威而不猛的于右任行書\王鏞

于右任先生的書法藝術,前期主要是以魏體楷、行書自成家,後期則致力於草書的研究。先生在學習傳統中下過一番苦功。同時反對死臨,主張精讀與記憶,反對斤斤於點畫技巧,力圖從藝術高度把握書法的根本規律。遂能博採約取,融會貫通,終於以其個性獨具的風貌,開拓了現代書法的審美領域。1932年出版的《右任墨緣》,集中體現了于右任先生前期的行書成就。


簡潔直率,似不經意。這可以說是於書用筆的最大特點。古法中的「藏頭護尾」,以及行筆轉折中的種種頓挫,在於書中都被最大限度地簡省了。如果細察於書原跡,即使斗大的字,尺長的筆畫,起止處也是直入直出,十分簡潔。這一來,摒棄了一切無謂的「小動作」。筆筆從容不迫,舉重若輕,卻滿紙流露出瀰漫的精力、博大的胸襟和過人的才識。初看給人一種似不經意的感覺,其實處處透出深思的痕跡。這正是先生追求的「威面不猛,亦是發人深省」的藝術效果。若以方圓論,則並無定規,完全是信手而成。這「不計工抽」的大寫意手段,恰恰反映出先生「超乎字外」的創作心態。如此說來,拘於形跡的更具體的分析,就顯得多餘了。






行書用筆能熔鑄篆隸,也並非于右任先生髮明。但能運用自如而又不露痕跡,則是先生高人一籌之處。如圖的「宮」、「問」、「雄」、「慨」、「哉」等字,均在不同程度上有著明顯的隸意。卻又不能說哪一筆就是完完全全的隸書。於此可見先生非同一般的溶匯消化能力。




在結字上,先生更敢於打破固有模式,創出個性明的藝術語言。其基本特點,就是重心低穩、體勢開張。字的外形多呈梯形,如附圖中的「從」、「在」、「城」、「神」等,其中的「氣」、「公」、「年」、「畫」幾乎成了三角形,這類造型重心都處於下部,在視覺心理上給人以均衡安定之感。





其中的「神」、「城」、「年」、「中」等字,舒其上,斂其下。或有豎畫,亦引面不發・令其短。下部若有一橫,則筆重力足,左右開張,有托舉千鈞之勢。另外,先生能於穩中造險,然後隨機應變,把握重心。如「宮」字是一個中心對稱結構,寫得不好,會十分呆滯。先生把下畫的「ロ」.字右移,使重心線恰恰落在其左下角,造成動勢。「貞」字的處理,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中」字由於口寫得左重右輕,便依勢將中豎立在右部,以取得整個重心的視覺平衡。


「生」與「熟」,是傳統美學中的重要課題。古人云:「書必先生面後熟,亦必先熟而後生。學力未到,心手相違也。熟而後生者,不落蹊徑,不隨世俗,新意時出,筆底具化工也。」可見生與熟是審美觀念中互相滲化而又對立統一的一對矛盾。由熟生之「生」,與開始階段的「生」,有著質的差別。如果不能進入由熟面生的境界,藝術就會困頓於熟練技巧所帶來的程式化之中,就會滿足於審美惰性所構築的既有模式之內。於書的率意之處,正是由熟返生,進入更高藝術審美層次的標誌。

熟,則筆筆在意料之中,令人感到平淡乏味。生,則出乎意外,使人獲得新鮮的審美感受。如「曳」字,其「戈鉤」筆不衫不履。「慨」字在原作中比起其他字十分粗大,尤其末一筆』看上去似欠精到,《生」得很,但這一筆若按常規去寫,便不好收場。「雄」字,不拘常態,極力誇大右部,空其中下,整個造型,卻實在使人感受到那雄視岡步的氣概。「哉」字更反常,舒左做右,「戈鉤」筆之鉤十分弱小,但放在整體中又十分貼切自然,「生」趣十足。

先生說:「古人論畫,謂其無定法而有定理,吾謂書道亦然。」可見打破成法,寓生於熟,時出新意,正是先生的創作給予我們最可寶貴的啟示。

在行書章法上,先生並不追求激烈動盪的節奏,通篇呈現出一種自然和諧的情調。其筆法、結字、章法所構成的那種自在超脫之中又不失奇險雄強的意境,是一個完美的整體。

欣賞于右任先生的作品;若不能首先從整體上去把握,而僅僅著眼於一點一畫的得失,便無法領略此中的真意。


于右任先生名伯循,號神州舊主、騷心、大風、太平老人等。1879年生於陝西省三原縣,1964年病近於台灣,享年86歲。先生是國民黨元老,真誠的愛國者、詩人和書法家。他自幼立志反清救國,曾被清政府下令「拿獲即行正法。」後加入光復會。1906年在東京追隨孫中山先生,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後在南京政府任職,1918年任陝西靖國軍總司令,沉重打擊了北洋軍閥在陝的反動統治。大革命時期,先生贊成國共合作,擁護孫中山三大革命政策。1931年任監察院院長。「九一八」事變後,國難當頭,先生痛心疾首,贊成第二次國共合作,力主團結抗日。臨終前兩年寫下了「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的悲歌,表達了先生熱愛祖國,切望統一的鬱憤之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