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碳中和,院士們怎麼說

中國化工報 發佈 2021-09-26T21:19:04+00:00

在不久前於華東理工大學舉辦的碳中和未來技術論壇及綠色工程前沿論壇上,18位院士及近百位專家學者齊聚,就如何實現碳中和目標建言獻策,他們對碳中和面臨挑戰機遇、實現路徑等看法值得借鑑。  達成共識 形成技術的「四梁八柱」  碳中和是一場深刻的產業革命和社會變革。

  在不久前於華東理工大學舉辦的碳中和未來技術論壇及綠色工程前沿論壇上,18位院士及近百位專家學者齊聚,就如何實現碳中和目標建言獻策,他們對碳中和面臨挑戰機遇、實現路徑等看法值得借鑑。

  達成共識 形成技術的「四梁八柱」

  碳中和是一場深刻的產業革命和社會變革。實現雙碳目標,必須依靠未來技術支撐。這類未來技術既對未來經濟具有顛覆性影響,又是當前尚未實現的技術。

  科技部副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南平認為,從內涵上講,碳中和的本質是去含碳礦產資源的使用。當經濟社會發展和含碳礦產資源使用脫鉤了,就意味著碳達峰;當經濟社會發展徹底擺脫含碳礦產資源,就意味著碳中和。人類社會經濟發展曾高度依賴礦產資源,從兩者曲線發展趨勢看,經濟總量與碳排放長期同步增長。

  他強調,碳中和的實現需要各類技術的共同作用,其中4類支撐技術和1類集成技術堪稱「四梁八柱」。如零碳能源重構需要零碳電力、零碳非電能源技術,零碳流程再造需要原料/燃料與過程替代技術,非二氧化碳減排需要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削減技術,負碳體系構建則需要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及碳匯技術。其中,零碳能源重構技術是當前國內外技術競爭的焦點。

  面臨挑戰 結構轉型任重道遠

  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守為認為,目前我國零碳電力技術整體成熟度較高,但零非電能源整體技術成熟度偏低,超40%技術處於基礎研發向中試階段過渡期;在燃料/原料與過程替代方面,還需加強攻關。

  關於煉油及化工行業碳達峰碳中和的技術路徑,中國工程院院士曹湘洪說,煉油與化工實現碳中和主要路徑是節能。我國煉油與化工通過節能實現二氧化碳減排成績很大,但繼續節能困難也越來越大。以化石能源為主體耦合智能低碳能源系統、發展生物煉製和生物基化學品、積極發展氫能、開展碳中和捕集利用都是必須重視的技術路徑。

  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以碳中和與綠色發展為題進行了深度解讀。他說,以一次能源為主的能源結構,是造成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原因,推進結構轉型任重道遠。工業領域中鋼鐵、建材和化工高耗能產業的占比分別為17%、8%和6%。這樣看來,一直被認為是溫室氣體排放大戶的化工行業,其實只排在第三位。

  創新思路 技術創新是「破局之道」

  周守為院士就雙碳目標下能源結構與油氣產業發展提出思考。他認為,節能技術、儲能技術創新必須要有突破。煤炭在很長時間內仍然是我國的基礎能源,在能源安全上起著兜底作用,其攻關方向是潔淨化利用,不是簡單的用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而是通過「多元發展、多能互補」逐步過渡到以非化石能源為主的時代,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他建議要將能源強度、碳強度列入考核指標,還要防止運動式減碳。

  中國工程院院士蔣劍春認為,技術創新是雙碳戰略目標達成的破局之道。生物質能作為我國未來可再生能源的重要能源,每年可以提供約9億噸標準煤的零碳燃料,對應20億噸二氧化碳的減排潛力。未來生物基替代化石基產品將成為大勢所趨,是應對溫室氣體排放的最佳手段。

  中國工程院院士賀泓介紹了柴油車/機排放碳中和之路。他認為,碳中性/零碳燃料直接燃燒技術、重整制氫燃料電池技術是降碳減排的發展方向。中國工程院院士石碧也介紹了四川大學資源碳中和關鍵技術的研究進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