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夫之死:漢初軍功集團的落幕悲歌

有櫻有櫻桃的丸子 發佈 2020-06-03T23:47:21+00:00

秦朝是中國第一個大一統帝國,而漢朝是中國第二個大一統帝國。這些諸侯王、列侯既為天子之臣,又在本國有世襲治民權,所以漢初王朝更像是西周這樣的複合制國家。

秦朝是中國第一個大一統帝國,而漢朝是中國第二個大一統帝國。然而,至少在西漢初年,漢王朝不能算真正統一。漢朝皇帝直轄的區域主要集中在關中、巴蜀地區,而崤函以東的廣大地區則被分割為諸侯王國、列侯國。這些諸侯王、列侯既為天子之臣,又在本國有世襲治民權,所以漢初王朝更像是西周這樣的複合制國家。天子直轄土地人口,遠不如王侯總和;而在漢廷內部,功臣出身的丞相也能與天子分庭抗禮。所以這時的皇帝只是一種「有限皇權」。


那麼,皇帝是如何戰勝功臣集團,成功實現第二次大一統的?其中周氏家族的起落最能寫照。本文就主要以周勃祖孫三代經歷為線索,來談談漢初功臣集團的興起和沒落。


一、兄長被廢,襲爵封侯


周勃,沛縣人,漢高祖劉邦老鄉。平日以竹葦編織養蠶工具為生,還兼職給人吹簫治喪。後來漢高祖劉邦在沛縣起兵,周勃與蕭何、曹參等人也都加入義軍隊伍。劉邦被楚懷王封為沛公,周勃也擔任近侍中涓一職。之後周勃一直跟隨劉邦南征北戰,被封五大夫爵,與秦朝將領章邯、李由、王離、趙賁、呂齮均有交戰,屢獲戰功。公元前205年,周勃跟隨劉邦攻入咸陽,滅亡秦朝。劉邦被項羽分封漢王,入漢中,劉邦賜周勃為威武侯,拜將軍。



等到劉邦出漢中,周勃又緊跟劉邦,先後打敗章邯、項羽兩大勢力,垓下之戰攻殺項羽後,周勃獨自帶兵攻略楚地的泗水、東海等郡。此時又逢燕王臧荼造反,周勃再次跟隨劉邦出征,在易水打敗燕軍,周勃又立功最多。劉邦大封開國功臣,周勃名列第四,僅在蕭何、曹參、張敖之後,賜絳侯,以八千一百八十戶的絳縣作為封國。後來又跟隨劉邦打敗反叛的韓王韓信,周勃因此被擢升太尉。身兼漢太尉與絳侯雙重身份,可以說是平步青雲了。


這裡說下漢初王國與侯國的區別。漢高祖分封的第一批諸侯王,包括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韓王韓信、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等,除了一個功勞最大的楚王韓信,其他人與劉邦更多只是盟友而非上下級關係。所以劉邦將他們分封為諸侯王,本質上不過是對其原有地盤的承認。當然,劉邦對他們是不放心的,於是在短短數年之內,除了一個弱小的長沙王,其餘諸侯王都被以各種藉口剷除,改封了一批劉氏子弟為王。


除了王國之外,劉邦又分封了一批侯國。漢朝繼承秦朝的二十等爵制,有十九級關內侯和二十級徹侯。與秦朝不同的是,徹侯可以立國。漢初分封徹侯多達143人,而其中排名前五的蕭何、曹參、張敖、周勃、樊噲,除了張敖是劉邦女婿,其餘四人又均是沛縣人士。在漢高祖時期的公卿郡守里,有出處可考的基本都是軍層出身,而沛縣人士又占有核心地位,如丞相蕭何、御史大夫周昌、太尉周勃、中尉曹參、太僕夏侯嬰,均是「豐沛元從集團」出身。



可以發現,軍功列侯與異姓諸王不同,他們大多與劉邦出生入死,是劉邦得以信賴的力量,不少人還是劉邦的舊識和老鄉。不過另一方面,軍功集團入則為卿相,出則為列侯,從內到外都對皇權有所限制。雖然侯國大小僅為一縣,實力遠不如至少一郡的王國;然而他們勢力遍布了中央和地方。丞相為政府首腦,御史大夫為丞相副手,而御史大夫的下屬御史中丞負責溝通皇宮與外朝的聯繫。所以僅僅從制度上看,皇權是被限制在皇宮的。


燕王臧荼被殺後,劉邦以長安侯盧綰代之,不久盧綰又反,又是周勃統兵大敗燕軍。平定盧綰叛亂後,漢高祖已經去世,留下遺囑讓曹參、周勃和陳平相繼為相。呂后攝政期間,卻提拔呂氏外戚九人為侯、五人為王,以呂王呂產為相國,統領南軍;以趙王呂祿為上將軍,統領北軍。這無疑是對於劉氏諸王以及軍功集團的打壓。這在呂后去世不久即遭到軍功集團聯合劉氏諸侯王的反撲,諸呂勢力被消滅,代王劉恆被周勃、陳平等人迎接入宮為漢文帝。


漢文帝即位後,以周勃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然而馬上就有人提醒周勃,當心功勞太大災難臨頭。於是周勃藉口生病辭職,第二年陳平去世,文帝又讓周勃復職。不久之後,文帝詔令列侯回到封國。又過了一年正逢日食,於是文帝要求周勃親身表率回國。周勃免職回國,整日提心弔膽,面對郡里官員的巡視,周勃慌張得命家人手持武器相見。此時雖然中央仍被軍功集團把持,而地方郡守不少卻已是法吏出身。於是周勃被告謀反,下獄接受審訊。



周勃下獄後不知如何辯解,於是遭到獄卒凌辱。他只能將千斤黃金賄賂獄卒,這才被提示請公主作證,原來周勃長子周勝之娶了漢文帝公主。於是周勃聯繫上兒媳婦,並且賄賂漢文帝舅舅薄昭,最後由薄太后出面文帝才赦免周勃。周勃回到封國後於公元前169年病逝。長子周勝之襲爵,然而僅在六年之後,周勝之因為殺人被廢為庶人,封國收回。周勝之為何殺人?殺的是誰?這些已無從考證了。但可以肯定,周勝之被廢爵是文帝有意打壓周氏的結果。


又過了一年,文帝以周勝之弟弟周亞夫繼封條侯。絳在今天山西絳縣,條在今天河北景縣。可見,周亞夫雖然得以續封,但不能從父兄手上繼承絳國民眾。


二、細柳營中,名揚天下


周亞夫時任河內郡守,素有賢名。在河內郡守任上時,相面師許負就跟他說過:「您三年後可以封侯,封侯八年後為將相,在大臣中地位獨一無二,但再過九年就會餓死啊!」周亞夫完全不以為意,他笑道:「我哥哥已經繼承父親爵位為侯了,如果他死了,他的兒子自然會繼立,哪裡輪得到我呢?如果我大富大貴了,又怎麼會餓死呢?」許負指著他的嘴角說:「您嘴邊有紋理入口,這就是餓死的面相啊!」周亞夫完全不以為意,沒想到果然被封侯。


公元前158年,匈奴大舉犯邊。漢文帝任命宗正劉禮、祝茲侯徐厲、河內郡守周亞夫三人為將軍,統帥軍隊分別駐紮在霸上、棘門、細柳,來防備匈奴對京城的侵犯。霸上在今陝西西安市東,霸水以西的高原上;棘門在陝西咸陽市東北;細柳在今天陝西咸陽市西南,渭河北岸。文帝親自慰勞軍隊,從霸上到棘門的軍營,文帝御駕都可以長驅而入,劉禮、徐厲也都下馬跪拜。而到了周亞夫屯兵的細柳營,文帝在門口就遇到了硬釘子。



原來文帝的先驅部隊到達細柳營外,就被周亞夫所屬的營門都尉攔下了。營門都尉喝道:「周將軍有令:在軍中只聽將軍,不聽天子!」之後文帝親自到達,同樣被攔了下來。文帝只能派遣使者拿著符節,詔令周亞夫稱皇帝要入軍營,周亞夫這才允許文帝入營。文帝軍馬剛入軍營,營門士吏又喝道:「周將軍有令:軍營中不准騎馬奔跑!」於是,文帝也只能讓隨從拉著馬匹的韁繩緩慢行走,終於見到了將軍周亞夫。


周亞夫可不像劉禮、徐厲這樣卑躬屈膝,而是威風凜凜地對文帝行禮,鎮定地說:「穿著盔甲的將士不能下拜,還請允許臣用軍禮相見啊!」文帝大為驚奇,也俯身扶著車前的橫木表示致敬。勞軍儀式完成之後,文帝就離開了細柳營。文帝不禁感慨說:「這才是真正的將軍啊!之前經過的霸上、棘門軍營,就如同兒戲一般,他們的將軍不是很容易被襲擊俘獲嗎?至於周亞夫,誰又能侵犯到他呢?!」



一個月後,匈奴沒有進犯到長安,三支部隊也就撤離了。然而周亞夫此次表現讓文帝青眼有加,被任命為中尉。中尉負責保衛京城,是非常重要的職務。俸祿為中二千石,在郡守二千石之上。文帝對周亞夫頗為賞識,甚至在臨終之際,仍然告誡太子說:「如果國家有了危急之事,周亞夫是可以統帥軍隊的。」等到景帝即位,又加封周亞夫為車騎將軍。車騎將軍是不同於外朝的中朝官職,當時主要是體現身份之尊崇,並無具體職事。


漢景帝之時,任用晁錯開始削藩。所謂削藩,指的是對諸侯王的削弱。前文說過,漢高祖對異姓諸侯王不信任,替換了一批同姓諸侯王。然而隨著年代的推移,同姓諸侯王與皇帝的血緣也越來越疏遠、關係越來越淡薄。在文帝即位之初,就發生了濟北王劉興居叛亂事件。對此,梁王太傅賈誼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治安策」,讓諸侯王的子孫依次分割諸侯王的封地,這樣一來每個諸侯國就越來越弱小,中央的權力當然就得到加強。


晁錯的方案與賈誼不同,他認為中央與諸侯王關係已經不可調和了。所以不如利用諸侯王犯事的機會,直接削減他們的封國土地,劃入中央直轄;尤其是吳王劉濞,可以說是「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於是在晁錯主持的「削藩策」下,楚國、趙國、膠西國相繼被削地,等到削到吳國頭上時。野心勃勃的吳王劉濞終於振臂一呼,楚王、趙王、膠西王、膠東王、濟南王、淄川王均起兵響應,史稱「七國之亂」。


三、七國之亂,功成拜相


「七國之亂」爆發,打著「誅晁錯清君側」的口號,吳楚聯軍一路西進,逼迫梁王劉武退守睢陽(今河南商丘)。漢景帝大懼,連忙誅殺晁錯向叛軍示好。然而,叛軍沒有停止前進的步伐。此時景帝想起文帝的遺囑,趕忙升任周亞夫為太尉,作為迎擊吳楚叛軍的統帥。周亞夫經過對戰事初步分析,認為不應該先援助梁國,避免與剽悍的叛軍正面衝突,而應該先斷絕其糧道。梁王是景帝的愛弟,周亞夫此建議當然有離間骨肉之嫌,然而景帝還是批准了。


等到周亞夫出征時,有個叫趙涉的人建議說,軍事行動應當機密,所以不應該走崤山而應該走武關,以防吳王派遣的刺客。周亞夫接受他的意見,到達洛陽後,果然在崤山、澠池之間搜出了吳王的伏兵。之後周亞夫至滎陽與諸將會師,將滎陽交給大將軍竇嬰留守,自己則率領大軍前進。大軍抵達淮陽時,遇到周勃老部下鄧都尉,鄧都尉建議周亞夫屯駐睢陽東北的昌邑,以斷絕吳軍糧道,等到吳國與梁國拼到糧食消耗殆盡,這時周亞夫就一定能取勝。



鄧都尉建議與周亞夫不謀而合。於是周亞夫不顧梁國,往東北進入昌邑(今山東巨野),堅守不出。昌邑坐落於梁地與齊地之間,可防止齊地叛軍與吳楚聯合。梁王得知太尉到達後,天天派遣使者來求助,而周亞夫均不為所動。梁王只好求助於景帝,景帝心軟,下詔派遣周亞夫發兵,但周亞夫仍然置之不理。梁王無可奈何,只能與吳楚誓死作戰;在這樣背水一戰的士氣激勵下,梁國中大夫韓安國和將軍張羽數次擊敗叛軍。


同時,周亞夫又派弓高侯韓頹當率輕騎出淮泗口(今江蘇淮安),切斷吳軍的糧道。韓頹當進軍告捷後,周亞夫即派遣大軍南下,入下邑(今安徽碭山),進一步威脅叛軍側背。吳王見前進不可、腹背受敵,只好轉頭攻打下邑,希望與漢軍主力決戰。然而周亞夫仍然堅守不出。有一夜,漢軍突然驚亂,士兵互相攻擊,一直鬧到周亞夫帳下。周亞夫鎮定自若,臥床不起,譁變漸漸也就安定了下去。



吳王急於求戰,派部分兵力佯攻漢軍壁壘東南角,而以主力襲擊西北角。這也被周亞夫所識破,周亞夫下令加強西北角防禦,叛軍又沒討到便宜。最後吳楚聯軍飢餓不堪,紛紛叛逃,吳王不得不引兵撤退。周亞夫一見叛軍撤退,認為決戰時機已到,於是率領精兵追擊。吳楚聯軍毫無戰鬥力,被殺得丟盔棄甲,狼狽而走。吳王逃走,楚王自殺,叛軍頃刻瓦解。周亞夫一路趁勝追擊,吳地盡為漢軍占領,並懸賞千金捉拿吳王。吳王逃到東甌被殺。


其他五王也均被漢軍所敗,七國之亂結束。七國之亂是漢初一個重要政治事件,代表著中央與地方矛盾的總爆發。如果地方能夠戰勝中央,分裂將會持續更久;而中央戰勝了地方,大一統當然也就水到渠成。之後漢景帝藉此機會,剝奪了諸侯王、列侯任免官員的權力,這樣一來,諸侯王和列侯在封國境內就只有收租而無治民的資格,相當於一個大地主。從此以後,王國相當於郡,侯國相當於縣,漢帝國的大一統才基本完成。



周亞夫作為平叛首功,聲望大大增加。五年之後,周亞夫又升任丞相,取得了不亞於父親當年的功勳和地位。漢初的丞相(相國)一職,作為政府首腦,一直掌握在軍功集團手中,在周亞夫之前先後有蕭何、曹參、王陵、陳平、審食其、呂產、周勃、灌嬰、張蒼、申屠嘉、陶青等人,非軍功列侯一代即為二代。而其中又只有周勃父子,是唯一的父子雙丞相。可見當時基本形成慣例,非功臣列侯出身的不能擔任丞相,爵位先於官位。


四、地下謀反,絕食自殺


擔任丞相不久之後,周亞夫與景帝產生衝突。第一件事是景帝要廢栗太子,周亞夫據理力爭反對,開始被景帝疏遠;第二件事是竇太后建議給皇后兄長王信封侯,而周亞夫又拿出「沒有功不能封侯」的祖訓拒絕,景帝也只好作罷;第三件事是匈奴王唯徐盧等五人歸降漢朝,景帝打算封侯鼓勵,又被周亞夫拒絕,周亞夫認為他們背叛單于、不守節操。這次景帝沒有再聽從周亞夫,而是堅持將匈奴王封侯。加上樑王一直說周亞夫壞話,景帝對周亞夫印象越來越差。


周亞夫也知道自己處境難過,但又不願意屈身迎合景帝;因此告病,從而被景帝免職,回到封國。不久之後,景帝又在宮中召見周亞夫,餐桌上只有一塊大肉,既沒有切開,也沒有筷子。周亞夫因此忿忿不平,讓主管酒席的官吏去取筷子。景帝笑著說:「這難道還不夠你吃嗎?」周亞夫只能脫帽謝罪。景帝起身離席,周亞夫也就快步離去。景帝目送他遠去的背影,感嘆道:「這個悶悶不樂的人不是少主的臣子啊!」



公元前143年,周亞夫之子從工官尚方處偷購五百具甲盾作為殉葬品,因為拖欠搬運工錢,而甲盾又是御用器物,所以被工人告發到景帝那。景帝讓官員責問周亞夫,周亞夫不應答。於是景帝大怒,將周亞夫召至廷尉審訊。周亞夫想自殺卻被妻子勸阻,只能去監獄報導。官吏問:「你想要造反?」周亞夫說:「我買的器物都是隨葬品,怎麼能說是造反呢?」官吏又說:「你即使不在地上造反,也是想在地下造反吧!」周亞夫無話可說,絕食五天,吐血而死。


太史公認為,周亞夫用兵持重、堅毅沉著,連古時名將司馬穰苴也不能超過他,但是自我滿足卻不學習、遵守節操卻不謙讓,以致自己落到身死國滅的下場。應該說,周亞夫為人剛直堅毅、堅持原則,懂軍事卻不懂政治,太史公的總結是到位的。然而從更深層次說,這其實是皇帝與軍功列侯的矛盾所致,文帝將周勃下獄、將周勝之廢黜,即是對周氏家族功高蓋主的警告,而周亞夫不如其父圓滑,最終死於監獄中。周亞夫一死,景帝馬上封王信為侯。



周亞夫免相後,景帝以出身軍功二代的劉舍為丞相;就在周亞夫去世那年,景帝又罷黜劉舍,以衛綰取代。衛綰非軍功集團出身,早年因表演雜技受文帝寵愛才候補郎官,之後又因平定七國之亂有功封侯。作為第一個出身非軍功集團的丞相,衛綰的上台代表丞相不再是軍功集團的禁臠。而景帝封唯徐盧、王信為列侯,更是明確表示,高祖非軍功不得封侯的「白馬之盟」無效。從此列侯不再只有軍功侯,而是包括王子侯、恩澤侯、宦者侯等。


周亞夫去世一年後,景帝又封周勃另一個兒子周堅為平曲侯,封國在今天江蘇東海一帶。十九年後,周堅去世,子周建德襲爵。十三年後,周建德擔任太子太傅,此時在位的是漢武帝。武帝相比父祖更加雄心勃勃,他接受主父偃的「推恩策」,將諸侯王庶子分封為侯。這樣一來,侯國受到所在郡的監控,無法再與王國形成合力。同時,武帝又以各種不法事由,廢除諸侯王、列侯封國,曲逆侯陳何、慎陽侯欒買之、樂平侯衛侈等建國軍功之後均在其列。



武帝似乎不滿足這種小規模的打擊,於是到了公元前112年,終於發生了大規模的「酎金奪爵」事件。所謂「酎金」,是諸侯王、列侯給皇室進貢用於祭祀的黃金,然而武帝卻認為這一批酎金成色不好,於是將不合格的進貢者「王削縣,侯免國」,一次性被剝奪侯爵的就有上百人,而平曲侯周建德就不幸身在其中,從此周氏不再世襲列侯,終於淪為編戶齊民。而之後的公孫弘拜相,更是改變非列侯不能為丞相的慣例,相權已成為皇權的附屬產品。


周勃、周勝之、周亞夫、周堅、周建德祖孫五人的簡歷,正是一部漢初軍功集團的興亡史;尤其是周亞夫,對漢室江山社稷可謂有再造之功,但卻成為第一個死於皇權下的丞相,不禁令人唏噓。然而周亞夫之「細柳營」,卻成為後代膾炙人口的典故;其勤懇為公、忠於職守的工作態度,時至今日也是值得弘揚的文化財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