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平:現在最大的誤區:以戰術思維對戰略思維

探秘與研究 發佈 2020-05-25T11:58:46+00:00

本文的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紹一篇文章對美國制裁華為事件背後戰略意圖的分析,並引出對我們應對中美關係變化思路的反思,特別是以戰術層面思維替代戰略層面思維的誤區。

孫立平:現在最大的誤區:以戰術思維對戰略思維

原創 立平觀察 孫立平社會觀察 3天前

本文的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紹一篇文章對美國制裁華為事件背後戰略意圖的分析,並引出對我們應對中美關係變化思路的反思,特別是以戰術層面思維替代戰略層面思維的誤區。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是依據我在2018年6月21日所做的一個音頻節目改寫而成的,旨在討論從戰略層面考慮應當正視的幾個戰略性陷阱。


晶片案例:戰術思維與戰略思維


在最近幾年中,尤其是新冠疫情發生之後,中美關係急轉直下,日益走向緊張與對立。甚至可以說,在以後的時代,中美之間的對抗與衝突,將會是左右世界格局最重要的因素。在這種情況下,來自不同方面的學者,自然要提出種種對策與主張。但從目前情況來看,這些對策主張的共同問題是,忽視了對方動作背後的戰略意圖,以自己的戰術性思維,來應對對方的戰略性意圖。結果就是,這些對策看起來針鋒相對,但實際上是被對方牽著鼻子走,最後可能的結果就是一步步陷入對方布好的戰略陷阱。


在2018年的時候,我曾經做過一期音頻節目,講的就是要提防冷戰陷阱。現在回過頭看,那個節目雖然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對問題的核心癥結,認識和表述得還不是很精準。直到最近我看到下面要介紹的這篇文章,對這個問題的意識和定位才更加清晰起來。


這篇文章的題目是《美國整華為是一個戰略陷阱》,發表在《貓哥的視界》公眾號上。這篇文章要分析的是,美國對華為的制裁體現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戰略思路。文章指出,由於美國擁有金融霸權和科技霸權,其對華為的打擊可以是毀滅性的。比如,利用SWIFT系統在結算上對華為進行制裁,使其從一個國際型企業變成一個國內型企業。再比如,在對華為的晶片供應上不設置120天的緩衝期,直接切斷,從而使華為很快陷入絕境。但在現實中,美國既沒有使用結算這個金融手段,同時,在晶片供應上也設置了120天的緩衝期。


這是為什麼?文章認為,順乎邏輯的解釋只能是顧忌中方的報復,因為中國確實有這樣的報復能力。所以文章推測,美國雖然給出了120天的緩衝期,但緩衝期過後,美國大機率也不會真正使用這個殺手鐧。那問題就來了,既然美國早就知道不能真正對華為下殺手,為什麼還要以此發難呢?文章認為,這就是美國精心設計的一個戰略陷阱:用虛虛實實,引而不發的手段,逼迫中國在晶片高端製造上投入大量的資源,這樣一來,不僅會極大壓縮中國在其他科技領域的投入,而且在高端晶片製造上投入的天量資源在未來5—10年之後很可能變成一種無效投入。


文章指出,現在比較麻煩的是,這次美國給我們挖的戰略陷阱很大程度上不是陰謀而是陽謀。就是說,你明知道對手的意圖還沒辦法去破。因為在目前的情況下,如果你不用集中力量發展晶片產業的方式來應對,美國確實可以在現階段高端晶片製造上切斷對中國科技企業的供應。這對於中國來說,絕對是重大打擊。但如果你用集中力量發展晶片產業的方式來應對,在生產設備的製造和生產技術與工藝上趕上世界先進水平,不但可能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而且需要幾千億美元資金的投入。更要命的是,這麼巨大的投入還可能是一種無效投入,因為未來智能終端產品的大部分儲存、計算功能都會放到雲端來解決,對高端晶片的需求會大幅度減少。


文章認為,這就是美國的戰略思路:用各種手段引誘、逼迫中國在一個註定會急劇萎縮並且非常燒錢的領域耗費巨大的資源,從而擠壓中國在其他科技領域投入的資源。而在這個博弈的過程中,美國一分錢不花,利用自己的科技霸權反覆施壓,就能不斷逼迫我們在這個領域消耗寶貴的資源。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有點類似於上個世紀80年代的星球大戰計劃。


上面這四個自然段,都是我根據那篇文章改寫的,目的是通過華為這個具體的案例,說明什麼是戰略思維,什麼是戰術思維。這裡概括的這個戰略脈絡,是主觀上就很明確的戰略意圖,還是一種在主觀上並非很明確但在客觀上已經形成的戰略態勢?換句話說,是一個事實還是一種想像?對此,可能還有討論的空間,但其中所體現的邏輯,無疑是一種客觀存在,是我們必須正視的。


問題是,我們能不能形成一種起碼在同樣層次上進行思維的能力。


我們可能面臨的三個戰略性陷阱


確實,從貿易戰開打以來,特別是美國將中國明確列為戰略對手之後,美國主動進擊的姿態非常明顯,雙方的緊張關係日益突出。對於這種遠非偶然因素造成的緊張,實際上可以有不同層面的解讀。


一種解讀是,把對方的一個個動作看作是決戰的姿態,所謂修昔底德陷阱,所謂窗口期,講的都是這個意思,都是假定中美之間的對抗甚至對決就是迫在眉睫的事情,然後以此為基礎設想出種種的應對方案。從貿易戰的不能認慫,要打一場詩史性的貿易戰,到要造1000個核彈頭,都是這種思維的表現,擺出的都是一種針尖對麥芒的決戰姿態。其實,這既低估了對方的戰略水準,也拉低了自己在戰略層面進行思維的能力。這是一種典型的用戰術性思維取代戰略性思維的表現,最後的結果是把自己帶到溝里去。


實際上,對於目前的這種態勢,還可以有一種非常不同的解讀:由於美國在科技、軍事、金融等方面占有的優勢,他完全可能尋求的是一種並非即刻決戰的戰略,而是將其變成一種曠日持久的消耗戰,即利用上述優勢,逼迫你不得不進入它設計好的一個個陷阱;在這樣的過程中,不斷消耗你的實力,最後在一個較長的時間段里決出勝負。在這個過程中,它幾乎不用付出太大的代價,而你則會處處被動。


如果從這樣一個層面進行思考和推演,在這個過程中,有可能形成對中國極為不利的三大陷阱:


一是軍備競賽的陷阱。


最近一段時間,除了常規性展示肌肉的軍事動作之外,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動向是美國太空軍和太空飛機的動作。據報導,美國全新軍種——太空軍(USSF)已開始招募軍人。美軍5月6日公開太空軍首個招募廣告視頻,在介紹太空軍工作職務時,用了「也許你在這個星球的使命不在這個星球」的說法,同時,還公開了X-37B太空飛機以及衛星控制室的畫面。而這個被稱之為世界上最神秘的飛機,則由空軍移交給了太空軍。從這些動作中,人們不難發現當年星球大戰的影子。


現在需要明確的是,在一個有核的時代,軍備競賽有時不是僅僅具有軍事的意義,而是成為一種財富的消耗器,甚至是一場財富豪賭。我們知道,現代的軍備競賽,是要以財力消耗作為代價的。一架B-2轟炸機大約是20多億美元,相當於100多億人民幣。一艘福特級超級航母130億美元,將近1000億人民幣。在上一次冷戰期間,美蘇兩國進行軍備競賽時,蘇聯最鼎盛時期的經濟總量也只相當於美國的60%,而現在我們中國的經濟總量大約也是美國的60-70%。這也就意味著,即使是雙方拿出同樣數量的財富進行軍事比拼,其在本國財富總量中所占的比重以及由此形成的經濟負擔也是不同的。


二是自力更生陷阱。


如果說在現代世界的對抗和衝突中,軍備競賽是一個財富消耗器,另一個財富消耗器就是自力更生。我們知道,即使是冷戰也必然包含遏制和封鎖,特別是在高科技上的遏制和封鎖。直到目前為止,我們可以看到,在這一輪的中美對抗中,高科技將會是最重要的戰場之一。從晶片等高科技產品的斷供,到技術轉讓的受限;從學術交流的減少,到留學管道的瘀滯;從高端技術領域被納入國家安全範圍管理,到安全機構對學術活動的直接介入,過去改革開放40年中形成的中美科技合作的框架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就會被逼到一個無可奈何的選擇上,即自力更生,自主創新。雖然自主創新是中國這樣一個大國早晚要走的路,但在有良好外部環境情況下主動的自主創新,與在外部環境不利情況下不得已的自主創新,含義是不一樣的。不知道這當中深淺的人可能還會興奮,說你封鎖一段時間,我們什麼都有了,我們過去不就是在自力更生的情況下搞出了兩彈一星嗎?有人甚至說,這會使中國迎來一個自力更生的春天。但我個人的看法是,我們不能用浪漫主義的眼光來看待這個「自力更生」,「自力更生」在很大程度上是迫於無奈的。用自力更生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走的彎路要更多,投入要更大。在這個過程中很可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要有巨大的資源和財富的消耗。


三是「選擇性陷阱」。


這是我自己造出來的一個詞,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在一種敵對的氣氛和環境中,你選擇的範圍可能要大大地縮小。對於即將甚至實際上已經開始的冷戰,這當中既有崛起國和守成國意義上的矛盾,實際上也有意識形態和體制上的矛盾與衝突。甚至,法國前總理德維爾潘將未來的世界稱之為:一個世界,兩個體系。


這樣的環境,對一個國家在政策上的選擇會有重要的影響。40多年前,中國的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開始,與思想解放有著直接的關係。什麼叫思想解放?就是在思想上選擇範圍的擴大,原來不可以做的現在可以做。而思想解放只有在敵對意識比較淡化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如果在意識形態和體制的意義上敵對的意識濃重起來,就很容易走向偏狹、走向極端。凡是你肯定的,我就要反對。凡是你這樣做的,我就要那樣做。這就意味著選擇範圍的縮小,走的路會越來越窄。


不是應對,而是破解


上面分析的問題,我們可以概括為一種博弈模型。因為我不懂博弈論,只能用很外行的語言來進行概括:在甲乙雙方的對立中,甲方擁有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威懾手段;這個手段輕易不敢使用,更多的時候是作為威懾而存在,但確實有使用的可能性和現實性;在面對這種局面的時候,乙方不得不做出種種防禦性的應對,而在這種應對中需要損耗大量資源;於是,威懾性的手段成為對方資源的消耗器。


從上面對三個陷阱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第三個陷阱是可以阻止一個社會的財富創造的,前兩個陷阱則有可能使已有的財富迅速消耗在無用的方面。這就是我們在遭遇這些陷阱時,在戰略層面必須意識到的問題。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需要做的不是應對,而是破解。在戰術的層面上應對得越正確越有力,在戰略層面上的損失可能就越大,就越被動。因此,這時候需要的不是應對,而是破解。應對是就事論事,是在特定問題上爭高低,而破解則是以一種更高的立意從這種困境中走出來,擺脫這種兩難的邏輯,爭取更開闊的前景。


這讓我想起改革開放初期的情景。當時中國面對的局面也是很被動的。但在當時的情況下,我們的選擇不是去應對所謂的挑戰,而是另闢蹊徑,以改革開放,化解困局,不但化險為夷,而且贏得幾十年快速的經濟發展。歷史可以給我們有益的啟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