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書道談書法:創作前的「預想字形」

翰墨書道 發佈 2020-05-14T03:48:46+00:00

今天我們談的是比較基礎的一個,書內功夫之心,也就是王羲之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後》中說的:夫欲書者,先乾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

書法的「練心」包括多方面的內容,有書內功夫之心,也有書外功夫之心。今天我們談的是比較基礎的一個,書內功夫之心,也就是王羲之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後》中說的:夫欲書者,先乾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

這句話的大意是說我們在提筆書寫之前要先研磨,在研磨過程中把注意力集中起來,將要寫的內容在頭腦中放電影一樣過一遍。


這個過程不僅僅是書寫的文字內容,對於書法家來說還包括字每一個字的字形的大小,點畫的平直,也就是整個字形,從點畫到結構,甚至到通篇作品,在頭腦中清晰的浮現出來,然後按照心中所欲想的字形在紙上寫出來,就像我們背課文那樣只不過這裡主要背的是字形。

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我們回顧一下過去我們所掌握的學習書法的基本方法,就可以發現,實際就是背臨功夫的翻版,只不過現在背臨功夫中的那個預想字形, 現在難度係數提高了而已,不再是一個字或者數字,而是一篇完整的作品所需要的文字內容。

一、創作前的準備工作。這是做好創作前預想字形的基礎性工作。

在選擇好要書寫的文字內容之後,這項工作就開始了。第一步就是擇字。所謂的「擇字」,就是把文字內容中的字一個一個過一遍,檢查一下其中那些字已經在過去的臨摹練習過程中已經掌握的,特別是已經達到背臨水平,這些字我們基本上就不需要作為重點來考慮了。

我們應該把重點放到自己過去沒有臨摹練習過,或者自己自己所臨摹學習的字帖中沒有的那些個字。如果字帖中有,而我們沒有臨摹練習過,這時候就需要我們通過深入的臨摹學習,能夠達到背臨功夫的掌握這些字形的技法。

而對於字帖中沒有的字,怎麼辦呢?一個字「借」。就是諸葛亮借東風的那個借,我們學習書法也需要諸葛亮的通天徹地的本事,這是題外話。




在書法中,「借」的辦法也不致一種。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通過我們目前臨摹練習的字帖中去借,借其它字中有我們需要的偏旁部首來按照結構的基本規律組合成一個新的原字帖中沒有的字,這個辦法最簡單。再就是從字帖原書寫者的其他作品中借。如果找不到,沒有懷仁集字的條件,我們可向風格比較接近的其他書法家的字中去借,當然這需要我們具備比較深度書法技法功夫,特別是融會貫通的變通功夫。實際上,說起來有些神秘,大多書法家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就是在專精一家之後的遍閱百家過程中都會出現的。實際上,我們能夠遍閱百家,嫻熟掌握諸家基本技法與規律,我們完全可以根據風格特點需要自己設計創作我們自己過去沒有掌握和臨摹練習過的單字字形。還有一種比較簡單的辦法就是利用一些書法軟體集字成文。或許這種辦法比較方便,但不一定是最好的,對於練真功夫硬功夫要弱一些。

二、對文字內容進行集字後的「各個擊破」

我們無論做什麼,做好預先有一個初步的計劃,學習書法同樣如此。在集字成文後,需要我們對通篇文字進行逐個字形的掌握,或者說臨摹練習。這對於我能創作前大好腹稿,推敲字形結構、點畫布置安排、章法形制的處理都非常重要。

這個階段,我們過去進行單字技法訓練的功夫之重要作用,就會完全凸顯出來。我們可以根據過去臨摹練習的功夫來轉移到現在的集字作品的臨摹學習中。我們可以將文字內容按照順序一個字一個字的臨摹進行臨摹練習,直到每個字都能夠背臨下來。這個過程就是對內容中單字的各個擊破的功夫。



臨摹練習的基本功夫,在此階段我們並不不陌生,但此時的臨摹聯繫有也有不一樣的地方,在臨摹獨立的單字的同時還有考慮上下字之間的關係處理與把握了。因為我們這時候都臨摹目的不同,是為了訓練創作作品而進行的臨摹準備。如果不考慮行氣問題,其結果就是我們的作品就有字形功夫不見章法功夫。這種情況對於青少年書法家來說非常普遍。字單字臨摹的不錯,而組合成的作品中,各字仍然是各種為政,缺少必要的呼應連帶關係。

也有是說我們在進行集字作品的通篇臨摹練習的過程中,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是文字內容中單字的書法字形工作;二是作品中每一個相關聯的字形的貫氣工作。當然這些工作需要我們具備一定的有關理論知識和初步的臨摹實踐訓練,需要經過一個理論與實踐的訓練過程,才能夠逐步掌握行氣處理的基本規律和功夫。

三、落筆前的預想字形。

落筆前的預想字形,實際上是建立在過去我們紮實深厚的臨摹功夫,特別是背臨豐富字形功夫的基礎之上的。前期準備的越充足,也集字積累的能夠背臨的字形越豐富,在創作作品之前的預想字形就越輕鬆。如果沒有前期的積累,臨時抱佛腳,難免有些捉肘見襟。具體到集字創作,我們第一和第二項的工作,就要由此進入實踐之前的階段了。對於此階段的技法,實際上同樣非常容易理解,如果我們過去進行過單字背臨訓練的話,這時的情況大同小異。



我們背臨時,由於肌肉記憶的關係,即使我們背臨前,根本不需要看字帖,想到那個自己已經臨摹練習的爛熟於心的字時,往往提筆落紙,就能夠形神兼備的背臨於紙上。這個預想過程於與我們精熟程度有關,越熟,預想字形的時間就越短。所以我們看一些書法家在任何場合創作作品時,我們幾乎就感覺不到有什麼預想字形的過程,往往是提筆後略已沉吟,筆落紙上,一氣呵成。當然也有書法家創作現場的表現有非常明顯的預想字形的過程的。這與功夫和習慣以及才思有關。可以說,書法家在創作作品時的預想字形,更多的是「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式的預想字形。書法技法與字形爛熟於心,瞭若指掌之後的預想字形,絕對不是臨時抱佛腳的預想字形,我們在理解王羲之這句話時一定要清楚這點。當然書寫時的預想字形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須的。

四、一氣呵成的與題外話

我們經常聽老書法家說,創作作品時要在「結思成矣」的基礎上一氣呵成。確實,我們在創作作品中,因為文字內容中的每一個字都能夠達到嫻熟精準的書寫時,完全可以看似隨意的落筆就能夠創作出一件賞心悅目的好的書法作品。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就在於我們已經爛熟於心,已經把有關範字,牢牢地記在心裡,把其字形深深地刻在大腦里,無論何時何地,一旦要寫這個字,很快就能夠從頭腦中提取,準確表達與紙上,確實如此。不過在具體的創作過程中,由上各種不可預料的情況,包括筆墨紙硯的質量,特別是自己的心理狀態,已經情感與意識的左右,預想字形在具體表達時往往還會有臨地誌異的狀況,這就需要我們具備隨機應變的變通經驗,這種狀態下的作品,可能會比完全預想字形狀態下更出彩。不過我們也不能因此如忽略了預想字形的創作功夫。


機遇往往最能惠顧那些有準備的人,我們無論做什麼,對某些方面準備的越充分,我們做起來就與容易,能夠水到渠成。

過去有老師說,做字貴熟,熟然後能夠生巧。我們學習書法過程中,要創作一件高質量具有藝術性的作品,同樣需要我們在之前做足了功夫,先「把十年功夫」做足了,往往台上的「十分鐘」會更加精彩。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學習書法要先從一點一畫臨摹開始,循序漸進的不斷深入書法技法的核心與精華的根本原因。

單純就王羲之這句話來說,其內涵也是非常豐富的,不但簡明扼要,舉一反三告訴了我們預想字形的具體內容,同時還能特別提到一個「意在筆先」的課題。這個意,不僅僅是技法的的問題,更有書法個人情感與審美理想的意,以及隨心所欲在自己作品中表達的意。這個「意」唯有人書俱老的書法大家才能夠真正實現,如顏真卿的楷書中所展現出來的精氣神以及《祭侄文稿》中自然流落出來的情感心跡,都是書法家「意在筆先」的「意」的凝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