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為何被稱為現代中國的「民族魂」?這一評價是否過高?

文學之新 發佈 2020-02-22T05:48:55+00:00

在《憶韋素園君》中,魯迅先生曾這樣寫道:文人的遭殃,不在生前的被攻擊和被冷落,一瞑之後,言行兩亡,於是無聊之徒,謬托知己,是非蜂起,既以自炫,又以賣錢,連死屍也成了他們的沽名獲利之具,這倒是值得悲哀的。

在《憶韋素園君》中,魯迅先生曾這樣寫道:文人的遭殃,不在生前的被攻擊和被冷落,一瞑之後,言行兩亡,於是無聊之徒,謬托知己,是非蜂起,既以自炫,又以賣錢,連死屍也成了他們的沽名獲利之具,這倒是值得悲哀的

逝世之後的魯迅,確如他生前所料那樣成為了一些人手中的沽名獲利之具。但同時,魯迅本人也得到了諸多至高無上的榮耀,如被稱為民族魂,被稱為現代中國的聖人,被稱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面對這些至高無上的稱呼,許多人心中難免心生這些評價是否過高的懷疑。

下文我們就一起說說民族魂這一稱呼,這是對魯迅的最早的一個總結性論斷,是蓋棺定論之語,是當時文化界和民眾們達成的一種共識。1936年10月19日,魯迅溘然長逝,億萬國人震驚哀慟。上萬民眾自發參加魯迅葬禮,民眾代表獻上了刻有民族魂三字的旗子覆於棺上。作家周文曾以親歷者的身份在《魯迅先生是沒有死的》一文中記錄了當時的場景:

成萬的人悲痛地排成幾里常的行列擁著裝著魯迅先生的遺體的靈車……萬國公墓黑壓壓的擠滿了人群,舉行了偉大的空前的「民眾葬」的儀式,在矗立著的禮堂面前,有民眾的代表們及救國團體代表在眾人的呼喊中用一幅「民族魂」三個大黑字的白綾期覆在棺上。「魯迅先生精神不死!」……

周文在文中提到了「救國團體代表」,事實上,魯迅的葬禮並不僅僅是一場葬禮,還是一場抗日救亡活動。當時的救國團體組織了許多救亡活動,如紀念「九一八」五周年、紀念孫中山誕辰、援綏運動等等。萬人參加的魯迅葬禮,是規模和影響力最大的一次抗日救亡活動。此後,魯迅成了一面旗幟、一座豐碑,激勵著救國者們不斷前行。

有些朋友或許會感到不解,魯迅為何會有這樣的號召力和影響力?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其實也不難,只需理解魯迅在中國現代性轉型過程中做出的貢獻。

魯迅所處的時代,古老的中國遭逢是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在西方的衝擊之下,早已形成穩固體系的中國文化不得不面臨現代性的轉型。魯迅並不是站在古代與現代節點上的唯一一個,但卻也稱得上最具代表性、最具影響力的一個。

魯迅站在古今交匯的轉折點上,將自己的一生與古老中國的現代性轉型緊密結合在了一起。從早年離家到南京求學到遠赴日本探索救亡之路,從學習現代醫學到從事文學創作,從在教育部任職到成為專注於立人救國的作家,魯迅的一生可謂是老中國的現代性轉型歷程的一個縮影!

魯迅有著高度的民族責任感,他對民族的生存困境有著極為深刻的體悟,他對痛苦存活於世的民眾懷著一種極為崇高的悲憫之情,他對使中華民族重新屹立於世界之林懷著堅定信念。他以深邃的思想、犀利的文筆對種種人情世相進行剖析,開發民智啟蒙國人。他以戰士的勇猛在黑夜裡吶喊,呼喚著一個光明的未來。魯迅,他就是現代中國的民族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