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兒童語言發展特點,幫助寶寶早開口、會表達的操作性建議

空空聊成長 發佈 2020-01-19T20:21:11+00:00

本文,筆者試從這兩個層面進行分析,並給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操作建議。Part01 孩子能聽得懂的語言特點了解幼兒語言發展特點,與幼兒進行有效對話,積極促進幼兒語言發展。

寫在前面

語言的輸出需要大量的語言輸入和鮮活的實際的互動應用,跟孩子保持同一水平線,給孩子更多模仿學習的機會,說簡潔有效的語言,能夠有效促進幼兒語言發展與表達能力的提升。




你有這樣的困惑嗎?

在日常育兒交流群中,不乏父母尤其是媽媽們焦慮的提問和求助:

- 孩子說話晚怎麼辦?

- 一歲半隻會叫爸爸媽媽怎麼辦?

- 兩歲了還不會說句子怎麼辦?

- 我整天吧啦吧啦對著孩子說一堆,為什麼孩子一歲多還是不會表達?

關於孩子說話早晚及如何讓孩子早開口的提問多種多樣,看似各有各的個性特點,但主要指向兩個問題:

- 什麼樣的語言才是孩子聽得懂的語言?

- 什麼樣的有效輸入才能幫助孩子語言發展?

本文,筆者試從這兩個層面進行分析,並給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操作建議。




Part 01 孩子能聽得懂的語言特點

了解幼兒語言發展特點,與幼兒進行有效對話,積極促進幼兒語言發展。

語言敏感期大概在一歲半到兩歲半之間,到了三歲,孩子基本上都可以進行正常的交流及有意義的對話,之後就能順利進入語言表達階段,利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各種思維和感受。所以一般在一歲半之前能稱呼爸爸媽媽,說出簡單的詞並不能診斷為說話晚。

那麼,如果孩子開口晚,就要抓住一兩歲這個年齡段進行積極引導,幫助孩子在語言表達方面順利發展。如果想讓孩子早開口,就要在一歲半之前保持與孩子的積極溝通,使用孩子能懂的語言進行表達。那怎麼說話,什麼樣的語言,孩子才能懂,好懂?總體來說,大概具備以下特點:

1.1 保持同一水平線,確保眼神交流,讓孩子有更多機會觀察發音的口型。

很多開口晚的孩子,親子溝通中都會存在一個普遍問題,就是父母幾乎都是以俯視孩子的角度跟孩子交流的,長期下來,孩子既看不到父母的嘴型、表情,更看不到父母的眼睛,更可怕的是還會看到父母的大鼻孔,感受到來自高大的父母對自己俯視的壓力感。

看不到就意味著不被看見,不被看見,意味著不被認可和肯定。長期缺乏眼神交流,不僅開口晚,還可能有自閉傾向,不善於與人交流和表達情感。這是題外話,但也很重要。

那保持同一水平線有什麼好處呢?最重要的一點,莫過於父母從孩子的水平線/視線去看待事物時,描述出來的語言與孩子看到的更接近,長期堅持下來,父母也變得更能從兒童視角去看待事物,與孩子更接近。兒童視角實在太重要了,成人往往遺忘了自己生命初期甚至童年的各種感受,而理所當然地說教孩子。

保持同一水平線還可以跟孩子目光對視,有更多的眼神交流機會讓孩子得到更多的關愛和認可,這是滿足了孩子心理層面的需求。而對於語言習得來說,保持同一水平線可以讓孩子更好地觀察父母發音的口型。模仿口型在習得語言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是因為嬰兒從出生時候起,他們就天然地可以模仿和學習國際語言,他們生長在什麼樣的環境,被什麼樣的語言薰陶,才真正決定了他們今後使用的語言。根據用進廢退原則,未曾聽到過和使用過的發音,會逐漸被修剪和遺忘,而保留有用的發音,最後嬰兒習得了所處環境的語言。

如果到了一歲多,發現孩子開口晚的時候,適當的干預措施就是跟孩子保持同一水平線,把說話語速放慢,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去模仿自己的口型。



1.2 簡潔,一個短句只表達一個意思。

不需要多餘的表達,一次只傳達一個信息。比如想要讓一個10月齡的寶寶認識一個物品,以撥浪鼓舉例,可以這樣表達:寶寶,你看(主要是提醒和確保孩子看著這個物品),這是撥浪鼓,可以抓在手裡,你動它,它會響,——叮——咚,來,摸摸它。

就是一句短話,只表達一個信息,力求做到簡潔。

如果不管孩子是否看著物品,就自顧自說,這是一個可以發出叮咚叮咚響的撥浪鼓,好好玩。那可能孩子就很難將語言描述跟物品對照聯繫起來,畢竟孩子的思維能力還沒發展起來,需要綜合運用視覺、觸覺甚至味覺等感覺將事物的整體性聯繫起來。

1.3 與實際物品相聯繫,開展有意義的對話,真正實現有效輸入。

幼兒尚不具備抽象思維能力,他們還沒有習得表征能力,因此往往需要藉助實際的物品來習得語言,而不是通過語言來認識物品。

因此,和寶寶的對話,要有實際的內容,而不是憑空的漫無邊際的。一些媽媽為了鍛鍊孩子開口說話,確實嘴巴不停說,但卻沒有留意過,自己說的,是不是孩子能夠目之所及,耳所能聞,鼻能所嗅的,這就相當於無效表達和無效輸入。

為了確保孩子能更明白語言表達所指,還是要結合寶寶周圍熟悉的物品,從他們的遊戲、玩具、吃穿住行等與他們的飲食起居息息相關的方方面面去對話,去引導,這樣的對話和輸入,才是有效輸入。



Part 02 積極有效的操作性建議

創設豐富多樣的語言輸入環境,幫助孩子建立語言與事物關係的連接,促進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

了解了要怎樣跟孩子說話,什麼樣的話,孩子才好聽懂,就能有針對性地引導孩子語言發展。對於三歲之前的孩子,結合語言輸入的有效性及其身心發展特點,我們可以開展以下積極有效的引導和干預。

2.1 將日常交流話語分解成幾個小單位,確保在早期語言引導上做到簡潔原則,指令清晰明確。

比如,想要寶寶收拾玩具,避免籠統地說,寶寶快把玩具收好。建議分解成若干相關要素:時間、地點、對象等,比如,請寶寶收拾一下玩具,把你的搖鈴放到抽屜里,把書本放回書架上。

如果還不是很明白,配合手勢進行提示。甚至在幫忙收拾玩具的時候,就要開始邊收拾邊告訴寶寶,媽媽現在把你的搖鈴放到抽屜里咯,搖鈴放好了,它就在抽屜里,我們把抽屜關上吧。現在,我們收拾書本咯,你可以把書本遞給媽媽嗎?我們一本一本地擺放,像媽媽這樣,擺放在書架上哦。

2.2 坐著,蹲下,或者抱著孩子進行交流,讓孩子有儘可能多的機會看到我們說話的口型,清晰看到我們的表情,可以跟我們進行眼神交流和對視。

看見即理解,看見即是愛。

每一個充滿安全感的寶寶,一定是享受了媽媽無盡溫柔而深情的注視,這樣的注視直接傳遞給寶寶,媽媽看著你呢,媽媽愛你之類的正面信息。

被注視的寶寶,可以和父母眼神對視的寶寶,他們能更敏銳捕捉父母表達的信息,更敏銳地捕捉到父母的感受。因此,有眼神交流的對話,比起俯視和背對著的沒有眼神交流的對話,要有效得多,也要溫暖有力度得多。

孩子在學習語言的初期,是靠模仿口型習得的。一定的語言輸出,一定是建立在豐富的語言輸入基礎之上的。而有溫度的語言輸入,孩子更容易吸收,也更樂於積極吸收。

所以,不要忘記蹲下來,或者抱著你的寶寶,這樣的對話,寶寶更喜歡聽,也更能激發寶寶表達和交流的慾望哦。



2.3 多說跟孩子生活起居吃穿用度相關的話語,藉助這些現實生活中的豐富介質,與孩子開展有意義的對話達成有效引導和有效輸入。

用兒童視角去與孩子對話,將對話的內容圍繞著孩子的生活開展,說相關話語。畢竟,語言是有其語用性的,沒有內容所指的語言表達是空洞而蒼白的。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媽媽吧啦吧啦對著寶寶天南海北說一大串,孩子依然不懂依然不會開口表達的原因。

之所以要說相關語言,一個是當孩子發現語言的魅力,發現原來語言可以拿來用,可以滿足自己的需求,能更好地激發其內在動力去學習語言表達。二是幫助孩子建立語言和事物之間的關聯性,讓孩子知道語言不是玩具,可有可無,而是一個工具,可以指代事物,就意味著孩子理解了語言的表征作用,能更好地使用語言進行交流。

總而言之,利用跟孩子相關的事物去引導表達,會讓孩子更早理解語言可以指代很多的信息,語言可以為我們所用,它既有趣又有用。

正是這些有具體內容的有意義的對話,促使孩子順利使用語言這個工具。

所以不是說打開音頻給孩子磨耳朵,給他聽唐詩宋詞童謠,念念叨叨就可以讓孩子學會表達。以上這些只是進行了輸入的工作,給他存儲了一些語言基礎而已,卻沒有提供給孩子足夠的動力去進行語言輸出。這就是為什麼父母會覺得自己的孩子好像什麼都懂,但就是不說,不表達的原因。

插點題外話,磨耳朵的真正意義在於給予孩子內容的輸入和文化的沉澱。它對幫助開口有一定作用,但不能激發孩子早期開口表達的慾望。所以,這裡並不是反對磨耳朵,相應地,應當提倡,只是不能單純認為讓孩子早開口只要磨耳朵就夠了。



2.4 根據語言的語用性特點,在孩子產生需要的時候去「逼」他一把,引導他說出來,即使說錯,發音不標準,都沒有關係。

有些孩子不表達,是因為沒有需要。

尤其是一些動作發展比較好的孩子,當他想要一個東西,他可以迅速走過去拿到的時候,他不會願意克服困難去說出來。何況孩子本來就喜歡自己動手,自己摸索。

所以當孩子用手指著想要一個東西的時候,我們可以引導他先表達,或者先自言自語重複表達。比如說,寶寶想吃餅乾,這是餅乾,給你。

如果寶寶說錯了,發音不標準,也要給予正面的引導,避免打擊寶寶,說一些類似寶寶說錯啦,這不對之類的說法,也不需要馬上讓他糾正過來,而是將正確的發音說一遍就可以。這樣子,寶寶的積極性沒有受到影響,就會保持說話的熱情。

比如,寶寶說,蘋果(duo)。我們可以反饋,哦,這是蘋果(guo),紅蘋果,寶寶喜歡嗎?



2.5 藉助繪本閱讀等拓寬語言表達渠道,豐富詞彙量和表達寬度。

根據不同月齡的寶寶,選擇合宜的繪本引導寶寶閱讀。不要認為寶寶小,不需要閱讀。實際上,非常小的寶寶,都會喜歡閱讀,只要我們能夠以合適的方式適時提供刺激。比如小月齡甚至剛出生的嬰兒,可以看圖片主體突出的書籍,比如認知洞洞書系列等;兩三個月之後玩耍時間越來越多就可以看一些布書、觸摸書。關鍵是要選擇畫面單一、配色舒適、顏色鮮艷且材質安全的閱讀材料。

2.6 玩是孩子的天性,把孩子放回孩子堆里,讓語言真正「用」起來。

同齡人之間的互動交流,也能非常有效地促進語言表達。

畢竟語言本身就是用來溝通的,家裡的人都太熟悉孩子的需要,尤其是在三代同堂、四代同堂的家庭里,孩子時常被過度滿足,所以不需要太用力地去想辦法表達自己的需要和想法。

增進孩子和同齡人的互動,不僅有利身心健康,更能讓孩子在交際互動中更快地使用語言,增強語言表達能力。





寫在後面

放開手,把孩子放回孩子堆里,讓他們去充分表達自己吧!

在語言引導和育兒路上,需要耐心耐心再耐心。如果你已經把這些語言引導的鋪墊都做到位了,就不需要太多焦慮,讓時間去交給你一個會表達的寶寶吧!

當然了,如果超過一歲半還不會叫爸爸媽媽,三歲還不會一點短語,需要到專業機構進行測評和診斷,及時進行訓練和專業干預哦。

以上文章如果對你有所幫助,你的關注和分享就是對我最大的鼓勵和肯定喲。如果有更多想交流的地方,歡迎留言。

(END)


我是@空空聊成長 哲學碩士,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研究生,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跟你一起聊育兒過程中的困惑和歡樂,讓我們科學育兒,輕鬆育兒,養育一個有著健康身體和健全人格的寶寶。

原創聲明:文章為原創,首發於個人微信公眾號「空空世界」,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圖片來源於今日頭條圖文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