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隱藏四百餘年王朝興亡歷史的宏圖畫卷

綠野萍蹤01 發佈 2020-02-08T18:08:03+00:00

《水滸傳》故事從哪時起,到哪時終容與堂本《水滸傳》有一首開篇詞,其中有這樣一句:「評議前王並後帝」,似乎就道明了《水滸傳》的創作主旨,它絕不僅僅只是講一個梁山聚義的故事,而是要通過這個故事,評議自北宋以來,直至創作這部書時期的歷代帝王。

若問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哪部排名第一,我會毫不猶豫的說是《水滸傳》。這部偉大的著作在經歷了無數次腰斬、增刪之後,依然足以傲視群倫,高居榜首。即便把《水滸傳》推向世界文學史,恐怕也沒有幾部著作能夠與之相提並論。

《水滸傳》原著只剩下七十回書,按照貫華堂本的文本,加上「楔子」,至梁山好漢排座次,總共是七十一回。就是這樣一部殘本,卻演繹了中國封建王朝由盛到衰,直至滅亡的歷史。深刻揭示了北宋、南宋、元朝走向覆滅的根由,並且,準確的預言了大明王朝的終極結局。

這一段歷史,正是中國封建王朝從頂峰迅速走向衰落的歷史,作者站在一個十分特殊的歷史節點,徐徐打開了一副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那麼,《水滸傳》又是如何以故事隱喻歷史,又是如何以故事來揭示王朝敗亡的內在原因的呢?



《水滸傳》故事從哪時起,到哪時終

容與堂本《水滸傳》有一首開篇詞,其中有這樣一句:「評議前王並後帝」,似乎就道明了《水滸傳》的創作主旨,它絕不僅僅只是講一個梁山聚義的故事,而是要通過這個故事,評議自北宋以來,直至創作這部書時期的歷代帝王。因而,這部偉大的著作便從這裡開篇了:

紛紛五代亂離間,一旦雲開復見天!草木百年新雨露,車書萬里舊江 山。

尋常巷陌陳羅綺,幾處樓台奏管弦。天下太平無事日,鶯花無限日高眠。

書中說:「話說這八句詩乃是故宋神宗天子朝中一個名儒,姓邵,諱堯夫,道號康節先生所作;為嘆五代殘唐,天下干戈不息。那時朝屬梁,暮屬晉,正謂是:朱李石劉郭,梁唐晉漢周。都來十五帝,播亂五十秋。」

無疑,《水滸傳》故事是從五代十國開始講起,具體又是哪一年呢?接下來,一個重要歷史人物出場,他就是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

《宋史·本紀第一·太祖》有這樣一段記載:「後唐天成二年,生於洛陽夾馬營,赤光繞室,異香經宿不散。體有金色,三日不變。」

後唐天成二年,是公元927年,五代十國歷史進入第二十個年頭,正是方興未艾,天下大亂之際。因而,《水滸傳》中這樣寫道:

後來感得天道循環,向甲馬營中生下太祖武德皇帝來,這朝聖人出世,紅光滿天,異香經宿不散,乃是上界霹靂大仙下降。



施耐庵寫趙匡胤出世,竟然就是摘錄了《宋史》。這就為全書立意:這部小說,隱藏著歷史真實。趙匡胤出世,是公元927年。因而,足可認定,《水滸傳》的故事是從這一年開始的。

在「楔子」這回書中,施耐庵以「洪太尉」放走了妖魔,為何偏是洪太尉,而不是其他姓氏的太尉做了這件事情呢?

原來,書中隱寫的洪太尉竟然與大名開國皇帝朱元璋有關。

話說洪太尉從龍虎山下來,第二天在上清宮道士的哄騙下,四處觀光,來到了佛魔大殿。施耐庵是這樣描寫這座大殿的:

一遭都是搗椒紅泥牆,正面兩扇朱紅格子;門上使著胳膊大鎖鎖著,交 叉上面貼著十數道封皮,封皮上又是重重疊疊使著朱印;詹前一面朱紅漆金字牌額。

細數一數,就這麼一小段文字中,竟然有三個「朱」字,而且,用了「重重疊疊」來說明「朱」字很多。還有兩個「紅」字,既是「朱」的同義,又是「洪」的諧音。這樣的隱寫,實在是又高明又明顯,就是指向朱洪武的。然而,施耐庵又留了一手,要等到少華山神機軍師朱武出場,「朱洪武」才算完整的呈現在了《水滸傳》中。



既然寫到了朱洪武,那麼,《水滸傳》的故事就應當到這裡才算終結。然而,施耐庵的故事又是止於洪武朝哪一個時段呢?這個問題留待下文再講。

對於元朝的隱喻,則無處不在。綠野老道曾經寫過一篇關於梁山好漢過春節的文章,其中提到很多節日,所有的節日都與「十五」有關。「月逢十五便團圓」,但是,《水滸傳》中則是每逢十五便出事,都是些殺人放火的事。這種隱喻,說的就是滅元。

《水滸傳》中有很多殺牛吃牛肉的情節,這是在隱喻北方遊牧文化對中原農耕文明所造成的傷害,也與元朝有關。

「楔子」開篇,施耐庵就交代清楚了《水滸傳》的時間跨度,這是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而不僅是講一個江湖流傳的梁山好漢聚義故事。



洪太尉誤走妖魔隱喻北宋黨爭

趙匡胤憑藉一條等身杆棒,打下四百座軍州都姓趙,掃滅五代狼煙,結束十國戰亂,迎來了「天下太平無事日」。

整部《水滸傳》,這一段反映了五代歷史的終結,北宋王朝的建立。然後,施耐庵繼續書寫北宋歷史:太祖傳位於御弟太宗,太宗皇帝在位二十二年,傳位與真宗皇帝,真宗又傳位與仁宗。

仁宗皇帝這一朝,施耐庵進行了重點點評,說是:自天聖元年(公元1022年)至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那時天下太平,五穀豐登,萬民樂業,路不拾遺,戶不夜閉……號為「三登之世。」

所謂「三登之世」,就是九年為一登,三個九年都是五穀豐登,是為「三登」。施耐庵筆下,北宋王朝至此達到了鼎盛時期。

但是,嘉佑三年,出事了。這就是書中所說的誤走妖魔的故事。汴京城瘟疫盛行,三月初三這一天,宋仁宗召集御前會議,商議如何祈禳瘟疫。

查閱《宋史·仁宗本紀》,這一年(公元1058年)北宋境內並無重大天災人禍,汴京城也無瘟疫流行。那麼,施耐庵為何這樣寫呢?



卻說北宋王朝的這次朝會,出現了兩個歷史人物,即死於宋仁宗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的范仲淹,以及舉薦過王安石的「參政」文彥博。

施耐庵為何讓范文正公穿越而來呢?原來,後來與范仲淹一樣積極推行新政的王安於石嘉佑三年二月調任度支通判,進京述職,上萬言書言改革變法事。於是,宋神宗時期的「熙寧變法」就此發軔。

范仲淹是慶曆時期行政的推行者,是改革派,文彥博則是後來堅決反對王安石改革的守舊派。這次朝會,施耐庵隱喻的是北宋黨爭之禍因為熙寧新法而肇始。

黨爭,是北宋王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新政的推行導致新舊兩黨無休止的爭鬥,朝政陷入泥淖。

嘉佑三年的這次朝會,文彥博所提「釋罪寬恩,省刑薄稅,祈禳天災,救濟萬民。」得到採納。但是,京師瘟疫非但沒有得到遏止,反倒轉盛。於是,宋仁宗再次召集大臣商議。第二次朝會上,范仲淹提出去江西信州龍虎山詔請嗣漢張天師到京城設三千六百分羅天大醮,祈禳瘟疫。仁宗准奏,下詔命殿前太尉洪信為欽差,前往詔請張天師。

宋仁宗的這兩次朝會,史書上並無記載,嘉佑三年時,也沒有派欽差去請張天師進京。施耐庵以這樣一個情節,暗示改革派將占得上風。因為范仲淹的主張,導致了洪太尉放出妖魔,北宋黨爭就此萌芽。



實際上,北宋新舊兩黨之爭真正發端於熙寧二年(公元1068年),是宋神宗時期的事。圍繞王安石變法而產生的新黨與以司馬光為首的守舊派之爭,此後,影響北宋政局五十餘年,新法時立時廢,朝野無所適從,深陷黨爭泥淖而不能自拔。史學家認為,黨爭之禍是北宋王朝走向衰亡的一大誘因。

施耐庵在《水滸傳》中以范仲淹喻新黨,以文彥博喻舊黨,寫的就是北宋王朝的黨爭。因為,熙寧新法是在宋神宗時期才開始推行的,所以,洪太尉放走妖魔後,書中寫道,張天師做了七晝夜好事,瘟疫盡消,軍民安泰:

後來仁宗天子在位共四十二年,晏駕,無有太子,傳位濮安懿王允讓之子,太宗皇帝嫡孫,立帝號曰英宗。在位四年,傳位與太子神宗。神宗在位一十八年,傳位與太子哲宗。那時天下盡皆太平,四方無事。

至此,施耐庵已經將北宋七代皇帝逐一點到,這幾代皇帝都維持了趙匡胤時期的「天下太平無事日」。那麼,洪太尉放走的妖魔,什麼時候才「有事」呢?



魯智深、宋江背後隱藏的歷史

「楔子」故事一講完,便是高俅出場,在這個《水滸傳》中最壞的人的故事中,隱藏了非常多的歷史信息。

高俅發跡,基本上出自《揮塵後錄》的記載,施耐庵在《水滸傳》中做了適當的再創作。其中,壓縮了高俅「數年間建節,循至使相,遍歷三衙者二十年」的履歷,說是「沒半年之間,(宋徽宗)直抬舉高俅做到殿帥府太尉職事。」

高俅一到任,便報復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這是因為,高俅在做幫閒時,被王進的父親王升打傷,將息了三四個月。

金聖嘆先生在「王教頭私走延安府,九紋龍大鬧史家村」這回書的總評中,留下了這樣幾句總評:「史之為言史也,固也。進之為言何也?曰:彼固自許,雖稗史,然已進於史也。」

金聖嘆的話很繞口,大意就是史進、王進這兩個人名意味著《水滸傳》是言史的,雖然是稗史,但畢竟也是歷史。

其實,《水滸傳》就是言史的,施耐庵所參照的歷史,主要還是《宋史》,也涉獵了諸多稗史、野史。《水滸傳》的主線完全按照歷史步步推進,並以重大的歷史節點演繹梁山故事。第一回書中,王升,指的是趙佶由遂寧郡王升為端王,王進則是端王「進」為皇帝。王進的徒弟叫「九紋龍」,隱喻的就是北宋九代皇帝。



王進出場,引出了「九紋龍」,也就意味著《水滸傳》還將繼續書寫宋徽宗、宋欽宗的故事,這就是書中反覆提到的「二龍」。

史進的故事再往前發展,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出場,這就是魯達-魯智深。魯達的故事應當是從宋徽宗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講起的,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細節,透露了梁山聚義故事發生的時間背景。

卻說魯智深頭一次大鬧五台山後,便三四個月呆在五台山文殊院,沒有走出山門。轉眼間,到了二月間時令,魯智深又溜下山去,到了一處市井。這回,魯智深並沒有立即去酒店吃肉喝酒,而是先去了鐵匠鋪,定製了一把戒刀,還要打造一條禪杖。

書中非常清楚的寫到,鐵匠鋪的掌柜的叫「待詔」。這可是皇宮的信息,翰林院專為皇帝服務的文人畫士才叫「待詔」,鐵匠、剃頭匠等等民間手藝人應該叫「待招」,一字之差竟然瞞過了所有的讀者。

魯智深對待詔說,自己要打一條一百斤重的禪杖。待詔說重了,便是關王刀才八十一斤重。魯智深就說,那就按照關王刀的重量來吧。待詔說肥了,「依著小人,好生打一條六十二斤的水磨禪杖與師父。」

待詔為何一口說出了這樣一個並沒有特殊含義,也不是常用的數字呢?原來,這就是梁山故事的一個重要時間節點。

上文講到,洪太尉誤走妖魔是在宋仁宗嘉佑三年,即公元1058年,加上六十二,這就到了公元1119年,正是宋徽宗宣和元年。



這一年有兩件事與《水滸傳》有關。一件是宣和元年正月,宋徽宗下革佛詔,詔令「佛改號大覺金仙,余為仙人、大士。僧為德士,易服飾,稱姓氏。寺為宮,院為觀。改女冠為女道,尼為女德。」革佛詔之後的一個月,也就是魯智深打造禪杖的這個月,五台山文殊院遭到了極大的破壞。

另一件事就是宋江在梁山起義。讀梁山故事以此為時間軸,可以對應書中的重大細節,看到故事的歷史背景。

魯智深的故事與宋江的故事是遙相呼應的。花和尚野豬林救林沖,「遇林而起」之後,便與楊志聯手,奪下了「二龍山」。二龍山上有座寶珠寺,又是暗射了趙員外的真實身份,他隱喻的就是北宋皇帝。因為,趙員外的莊子叫做「七寶村」,說的是佛門七寶,與二龍山的寶珠寺是同一個隱喻。

宋江則在九天玄女廟被兩個青衣女童推下了石橋,石橋下面有「二龍相戲」、「二龍戲水」。

「二龍」指的就是宋徽宗、宋欽宗。而且,還不止暗射宋徽宗、宋欽宗,南宋末帝趙昺最終投海自盡,也是一位「戲水」皇帝。

《水滸傳》其實就是一部宋王朝的興亡史,這個皇朝起於趙匡胤,盛於宋仁宗,止於「二龍戲水」。



《水滸傳》預言了大明王朝

上文講到,洪太尉誤走妖魔時,施耐庵用大量的「朱紅」信息來隱喻朱元璋。又以少華山的朱武,直接點到了「朱洪武」。把朱武的名字中插進一個「洪」,就是「朱洪武」。

朱武號稱神機軍師,此人並無十分本事,所謂的智謀、陣法,都是為了續書《征四寇》照應《水滸傳》而加進去的。朱武的神機,就在於施耐庵暗射朱洪武,並且神準的預言了大明王朝的終結。

從顯性文本中讀,朱武是接著史進出場的第一個梁山好漢,但是,在洪太尉誤走妖魔之前,少華山的三個強人就率先登場亮相了。但是,他們都不是完整的「人形」出現。陳達便是洪太尉在龍虎山山腰上遇到的白額錦毛虎,楊春則是那條雪花大蛇。朱武則以「朱洪武」的暗喻,探出了半個身子。這三人,實際上就是隱喻打下大明江山的朱元璋、徐達和常遇春。

據說,施耐庵曾經參加過張士誠的反元義軍,《水滸傳》中的歷史故事便與此有關,宋江造反、投降便是張士誠起義、投降元朝事跡的文學加工。我覺得,從「洪太尉誤走妖魔」的故事中,可以佐證這個說法有一定的可信性。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九月,朱元璋以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二十萬精兵,滅掉了張士誠。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年號「洪武」。因此,才有了朱洪武、徐達、常遇春的隱喻。但是,就此斷定作者參與過張士誠的起義,則無實證依據。何況,即便是《水滸傳》就是施耐庵所作,還有可能張士誠滅亡時,施耐庵還是個孩子呢。



《水滸傳》中,真正放走妖魔的人不是洪太尉,而是張天師。這個張天師卻不是宋仁宗曾經召見的虛白先生,而是宋徽宗朝的虛靖天師。施耐庵寫的這次穿越有很多寓意,其中,這代張天師也是隱射朱元璋的。洪太尉在龍虎山上遇見的那位「騎著黃牛,橫吹著那管鐵笛」張天師,卻有暗諷朱元璋這樣一個放牛娃竟然做了皇帝的意思。

那麼,「洪太尉誤走妖魔」是不是就是暗射朱元璋放走了諸如徐達、常遇春這樣的妖魔呢?確實如此,施耐庵認為,朱洪武這朝必出妖魔,最終也將重蹈大宋王朝的覆轍,走向滅亡。

歷史證明,施耐庵的預言沒有錯,非但沒有錯,而且驚人的神准。

上文講到,因為嘉佑三年時,「熙寧變法」發軔,從而,引發了導致北宋滅亡的黨爭之禍。大明王朝則有張居正變法,在他身後,大明王朝的黨爭達到極致。史家認為,大明實亡於萬曆,雖然這個結論並非是在指責張居正。但是,明王朝的黨爭升級卻與此密切相關。



北宋「熙寧變法」是在宋神宗這朝推行的,新舊黨爭也始於此時。宋神宗是北宋倒數第四代皇帝,萬曆廟號神宗,也是大明倒數第四代皇帝——歷史竟然如此巧合。

更為離奇的巧合是,北宋被金國所滅,金國是女真建立的王朝。取代大明王朝的,卻是後金建州女真。

施耐庵在《水滸傳》中隱含了非常濃厚的反元思想,這部書對大宋王朝的抨擊,以「二龍戲水」來寄託「崖山之後無中國」的古代文人情懷,也是希望大明王朝切勿重蹈覆轍。然而,不幸的是,歷史竟然如此驚人的巧合。

這並非是施耐庵又通天徹地的預言能力,而是《水滸傳》揭示了封建王朝由盛到衰,直至滅亡的內在規律。《水滸傳》就是這樣一部偉大的著作,排在四大名著之首應當毫無爭議。

那麼,施耐庵又是如何看到了大明王朝「妖魔」出世的呢?



《水滸傳》作者本身即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

《水滸傳》究竟為何人所作,尚無定論,目前基本認可是施耐庵的作品。網絡上普遍認為,施耐庵生於(約)1296年,卒於公元1370年,享年七十五歲。也就是說,公元1368年大明朝建立,只過了三個年頭施耐庵就去世了。然而,《水滸傳》的這一段故事告訴我們,施耐庵絕不可能死於洪武三年。

沒有「洪武」年號,便沒有「朱洪武」的隱喻。假若施耐庵出生於公元1296年,有「洪武」年號時,施耐庵已經七十二歲了,還有精力對這部巨著進行整體調整嗎?《水滸傳》是反元的,朱元璋結束了元朝統治,施耐庵為何如此譏諷這個王朝呢?施耐庵一定是看到了這個新生的王朝在運行一段時間後,所暴露的種種問題。

「今日頭條」中有讀者朋友提醒我,梁山地勇星孫立之所以被排進地煞系列,與大明王朝的真實歷史有關,「朱洪武」之後不就是「孫立」嗎,太子朱標死後,皇孫朱允炆繼承了皇位。如此,孫立總不能排在神機軍師朱武之前吧。

結合「朱洪武」這條信息,我覺得這位朋友講得有道理。而且,據專家考證,施耐庵屬猴是比較一直的看法,那麼,施公的卒年應當後推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394年。這一年,便到了明洪武二十七年。此時,皇太子朱標已經死去兩年,朱允炆也已經被冊立為皇位繼承人。



即便如此,施耐庵此時也是七十三歲高齡了,也難以對全書進行整體調整。還有專家認為,施耐庵卒年應當再往後推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406年施公才駕鶴西去。此時,就到了明成祖永樂四年。這個說法有沒有道理呢?專家考證自然有專家的道理,這裡,只講名著背後的歷史。那麼,就從《水滸傳》本身來找找依據吧。

本文主要圍繞「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來展開討論,因而,得再回到文本中,來印證施耐庵是否有可能卒於公元1406年。

卻說洪太尉提著香爐,前往龍虎山頂去請張天師,大約走過了數個山頭,三二里多路,看看腳酸腿軟,正走不動時,心生埋怨。忽然:

見山凹里起一陣風,風過處,向那松樹背後,奔雷也似吼一聲,撲地跳出一個吊睛白額錦毛大蟲來。

白額錦毛大蟲就是白額錦毛虎,這隻老虎也就是上文講到的跳澗虎陳達,隱喻朱元璋的得力大將徐達。但是,「錦毛虎」在《水滸傳》中卻還隱喻了另外一個梁山好漢:燕順。

朱棣被封燕王,因為不滿皇孫繼位,便於公元1399年發動「靖難之役」,奪取了皇位。這豈不是「燕順」嗎?



《水滸傳》中屢次寫到大名府,大名府就是北宋的「北京」。雖然此「北京」與大明王朝時的北京並不在一個地方,但作為小說而言,這樣的信息是可以借用或者引伸為象徵意義的。看來,施耐庵是有意為之,隱寫了大明王朝這樣一段歷史。

宋江江州題反詩,其中有「他年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句,《水滸傳》中,這兩句詩沒有得到照應。黃巢造反,最後稱了帝建立了「大齊」政權。宋江根本就沒有稱王,更談不上稱帝了,這兩句反詩說的應當不是宋江自己,即便是江州劫法場死了不少人。所以,真正「血染潯陽江口」且又如黃巢那樣造反、稱帝的人,高度疑似燕王朱棣。

施耐庵的身世究竟如何,此人到底是不是《水滸傳》的作者,學術界一直沒有定論。但是,從《水滸傳》的文本來解讀,這部偉大的著作,就是在隱寫四百餘年的封建王朝興亡史。

由於它隱射了大明王朝,便一直被禁止刊印。直到嘉靖年間被腰斬,補寫了宋江乞求招安,宋徽宗翻身成為好皇帝這些內容之後,才得以刊印傳世。但是,即便是一部殘書,也能從前七十回中讀到其背後隱藏的玄機。



在此,綠野老道建議正本清源,再度斬掉續書《征四寇》,保留施耐庵的原著思想。即便是殘本,也絕不會降低它的偉大價值。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