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尋夢記:一個「新中國製造」的故事 || 秦朔訪問

秦朔朋友圈 發佈 2020-01-02T09:53:09+00:00

「過去的中國製造,只是強調價廉。創新、設計美學、智能水平都比較匱乏。新製造是個性化、智能化、和消費者高度互動、在設計上有獨特風格和風尚的製造,小熊要走的路還很長,一切才剛剛開始。」

· 這是第3074篇原創首發文章字數 5k+ ·

「來海邊,拾起信心。」這是2019年12月30日吳曉波年終秀的主題。

吳曉波對2020年的信心之一,是「新中國製造時代」的到來。他給出的公式是:新中國製造=(高品質+核心技術)×圈層消費。新製造的具體特徵包括新人群、新需求、新設計,以及「顏價比」(顏值/價格)。

12月初,我在「中國家電之都」順德,就曾調研過這麼一家有著高顏價比的「新中國製造」的代表。企業主營小家電,名叫小熊電器(002959.SZ),創始人是70後的理工男李一峰。

調研前我沒有聽說過這個企業,但妻子和女兒說:「我們家就有好幾個小熊電器。」我做了點功課,才發現小熊電器的小家電,無論酸奶機、電動打蛋器、煮蛋器,還是電燉鍋、多士爐、電熱飯盒等等,過去三年在天貓商城的同類產品中銷量均位居第一。小熊電器的產品在市場上有極高辨識度,體積小巧,外形卡通討喜,價格親民,使用方便,備受年輕人喜歡,被譽為「國民創意小家電」

我看了小熊的工廠,和李一峰做了深入交流。他讓我想起上世紀90年代叱吒風雲的段永平。他們都是工科出身,都在江西長大,都到廣東創業,都高度重視消費者體驗,都把做出好產品當作本分。段永平創造的第一個品牌叫小霸王,李一峰創造的品牌叫小熊電器——2006年創立,2019年在深交所上市。

只不過和段永平相比,李一峰更顯低調,研發工程師的形象更典型。

1993年7月,李一峰從哈爾濱工業大學本科畢業,到廣州一家電器公司當技術員。干到1995年4月,跳槽到汕頭一家貿易公司,剛巧公司想轉向實業,參考日本和歐洲的小家電進行生產,李一峰就成了最早幾個建工廠、做產品的人之一。

這一做就是10年。他經歷了從零開始做製造業的全過程,從工程師起步,負責過品質管理、技術、研發、流程和體系,一開始做熱水壺,後來做燉盅。因潮州一帶有陶瓷產業支撐,所以做了陶瓷類燉盅,在當時算是頗為創新。

2004年底,遇到職業天花板的李一峰離開汕頭,白手起家,準備創業。他在汕頭工資不高,當到副總的年薪還房貸後也剩不了多少。

李一峰先到深圳,用幾個月研發了第一款產品——酸奶機,也申請了專利,然後到廣州,廣州創業成本更低,而且離珠三角的家電製造產業帶更近。

為什麼要做酸奶機?一是有同學在賣酸奶,說這個市場正在高成長,但食品安全問題也比較突出;二是市面上的酸奶機幾百元一台,但做得都很不到位,市場也沒有做起來。作為技術出身的創業者,李一峰看到酸奶機有巨大改良空間,且產品研發原理不複雜,投入不大,毛利水平還比較高,這都很適合他這樣的「知識資本強,財務資本弱」的人。更重要的是,儘管市場上已有一些海外進口的酸奶機,但不是主流產品,只有少數喜歡嘗新的「非主流用戶」會注意。對這種「非主流用戶的非主流產品」,大企業一般不會進入,就給創業者留出了空間。

李一峰說:「當時身邊的朋友都覺得好奇怪,說你這個產品誰要呢?其實也沒有太多選擇,如果當時資金更充分,我可能會做一些常規產品,如電水壺、電磁爐,市場比較成熟,但是需要大資金運作。」

李一峰選擇了酸奶機這個在當時非常小眾、細分的市場。他註冊了商標,企業命名為小熊電器。但他沒錢做推廣,所以也給別的品牌代工,以積累資金。

「當時只要能銷售出去,什麼渠道都可以,不一定要自己做品牌,第一位的還是活下來。」

2005年,廣州珠江南岸赤崗一間出租屋裡,小熊做出了第一批酸奶機。

「我們當時開好了模具,打算在南海找一個工廠生產。談的時候,他們生意不太好,很清閒,就接了訂單。等我們把物料準備好,他們又忙了,不做了。沒辦法,就把物料拉到出租屋,找了幾個臨時工,一邊裝一邊賣,今天裝幾十台,明天再裝幾十台。最初的2000台酸奶機就是這樣做出來的。」

機器做好了,怎麼賣呢?他們去超市演示,但成本太高,也請不起促銷員。

陰差陽錯,無心插柳,小熊電器走進了網際網路。

一是加入阿里巴巴的B2B工具「誠信通」,花幾千塊錢(年費)在網上擺個攤位,發布產品信息,以吸引商家的關注

二是充分利用百度搜索。只要在網上多發和酸奶機有關的信息,就有可能被搜到,把信息擴散出去。

這兩種低成本的品牌傳播渠道,給小熊帶來了第一批客戶。比如「微波爐之王」格蘭仕就是從「誠信通」上看到消息,找到小熊,下了一張10萬台的訂單,用酸奶機做微波爐的禮品,而且是用小熊電器的品牌。格蘭仕訂單對小熊電器還有一個特別意義,因為格蘭仕微波爐都是在主流賣場賣的,一些線下銷售商因此知道了這個品牌,開始進貨,雖然不多,一年幾十萬元,但對初創的小熊電器來說也是一種鼓舞。

2006年3月,小熊電器公司正式成立。此後兩年代工一直占小熊業務的70%左右,直到2008年小熊全面發力線上銷售,自主品牌在網上走紅。

今天看小熊電器,其基本邏輯是這樣的:

一開始,是非主流的小家電產品和當時還是非主流渠道的電商相結合,小巧好用、惠而不貴的細分產品在電商平台上和年輕的消費者相結合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到來以及移動支付的普及,非主流產品慢慢變成符合「顏價比」時尚生活特徵的新主流產品,在線網購的年輕人也從小眾慢慢變成大眾。

作為國民創意小家電,在小家電這個市場上,小熊電器擁有龐大的用戶群,其中25歲到35歲的占70%。小巧好用的產品,與伴隨而來的輕鬆、愉悅、可分享的生活,在年輕用戶心裡紮下了根。

李一峰說:「現在很多人談創業,總是說機會越來越少,成本越來越高。其實,創業是可以在縫隙與草根里,用低成本方法開始的。重要的不在於投入大小,還是在於你的思路,就像一顆種子,如果它本身有生命力,放在哪裡都能長出來。如果種子不行,再多錢,再肥沃的土壤,也發不起來。」

李一峰說的好種子,就是讓消費者心動的好產品。

小熊電器第一款酸奶機賣了接近300萬台,現已停產,但市面上的仿品還在賣。這款經典產品奠定了小熊電器的產品氣質。

李一峰說:「我創業前就是負責研發的,所以創業後的第一個產品,自己最專注,完全是一個人設計完成。大學我是學電氣的,不是學機械的,所以畫機械圖不是特別贊。但為了開發這個產品,我臨時去學三維畫圖,一邊學一邊畫產品。由於畫圖水平不是很高,所以我考慮要用最簡單的特徵實現產品的構圖。第一款酸奶機,是用一個圓加一個橢圓構建出整個產品。因為簡潔,沒有多餘的東西,大家反而覺得很耐看。這種簡約的設計特徵,也讓整個生產、工藝包括模具都變得簡單。好產品往往是做減法的。」

除了設計,小熊也很重視材質。酸奶機起初用塑料,很快就採用食品級不鏽鋼,再後面用玻璃,然後用陶瓷。

酸奶機的使用形式,也從最初一個大罐子到一杯一杯小分杯組合。因為從消費者那裡發現,他們做了酸奶後,並不是獨自享用,而是會多做一些給別人分享,會帶在包里拿到辦公室讓同事喝。所以小熊酸奶機就做了套裝,裡面有大罐子也有可密封的小杯子。

消費人群越是細分,贏得消費者的維度就越是多樣。在很長一段時間,李一峰獲得信息的主要方式,是在經銷商的淘寶店頁面看用戶評價,幾乎每個評價都看。他覺得,淘寶讓消費者和用戶的話語權大大提高了。傳統商業中,用戶是被動的,線下擺什麼消費者買什麼,而產品擺放空間很有限。

「如果沒有電商,酸奶機可能無從呈現。不是說消費者沒有新需求,是新產品沒有辦法接觸到消費者。過去的消費是由年齡比較大的消費者決定的,他們習慣什麼,商場裡就擺什麼。而電商興起後,把更多的可能性展示出來,一開始可能很少人選擇,但這些產品是面向未來的。因為年輕人不喜歡常規的大眾品位,希望選擇千人千面的新東西,體現自己的細分需求和主張,這又倒逼新產品不斷改進、更新,沿著個性化、多元化的方向疊代。」李一峰說。

在2009年,除了發展了一批在網上銷售的「網絡經銷商」,小熊電器還做了一個重要選擇,就是和阿里媽媽(阿里的廣告投放平台)深度合作,提高品牌知名度。第一年簽的合同是100萬元,阿里媽媽系統地去推廣小熊品牌。當時的100萬可能相當於今天的5000萬甚至1個億。隨著小熊電器在網上越來越出名,對經銷商也是很大的支持。

在線上走紅後,小熊電器開始構建線上銷售為主、線下銷售為輔的全渠道整合運營系統,以及多觸點、全鏈路的品牌體驗圈。小熊的立體式品牌體驗、內容創新、社群與會員運營等等,也在行業里成為標杆。

李一峰並不滿足於做一個淘品牌。他要做高價值的創新品牌。所以在2010年,小熊電器開始建設自己的工廠,而之前都是租用別人的場地。

目前小熊電器已有5個工廠,自主研發和自主生產。產品線包括廚房小家電、生活小家電、個護母嬰小家電三大系列,鍋煲類、電熱類、壺類、西式類、電動類、生活電器類、個護母嬰類七個品類,30多個細分品類,超過400個產品。

2019年6月,小熊電器在順德的智能小家電製造基地奠基動工,總投資3億元,建築面積超過10萬平方米。9月成功上市募集到9.37億元資金,會全部用於三個新的生產基地建設,以及研發中心和信息化項目的推進。

強大的生產能力,為小熊電器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李一峰看來,「建工廠是為了確保產品力。產品力的關鍵是品質,同時也包括成本把控、反應速度、生產效率。高效率和智能化的工廠,是顧客價值的關鍵性支撐。」

小熊電器的多品類快速發展,表明中國市場正在發生一些新變化,比如原創產品會越來越多。中國的用戶群體規模巨大,同時又是高差異的,東西南北,城市鄉村,廣東要蒸腸粉的腸粉機,煲湯的電燉盅,北方的消費者則要煎烙餅的電餅鐺。任何一個細分市場都足以支撐一個新產業或新品類,產品豐富度越來越高,靠模仿國外已經完全不行了。中國市場的動能切換也很快,幾年前是都市白領引領消費,現在切換到了小鎮青年,小家電向小鎮下沉的速度非常快。

李一峰認為,小熊電器很幸運的是,和年輕一代網生消費群實現了「同頻共振」。年輕消費群體基礎大,家庭結構小型化,喜歡小巧好用的新產品。對這一細分趨勢,企業不能改變,只能順應。生產一個產品賣給所有人的時代早已不復存在,消費需求的多元化、個性化、細分化是所有企業都會面臨的挑戰,「所以未來的生產一定是在規模化、定製化、柔性化之間尋找平衡,以快速滿足多頻率、多樣化的生產要求。在這方面,大企業很難做得過新企業,因為大企業有規模優勢,但不具備靈活彈性生產和快速切換的優勢。」

作為網生化新興企業,小熊電器天生有著數字化基因,在生產組織上將消費者訂單和零部件全面貫通,以實現更高的柔性,「最終讓用戶在特定場景中能感知到,同樣的場景,我們對用戶的體察會更好,做得會更深、更完善」。

和我經常調研的營收幾千億、幾百億的企業相比,小熊電器還很小,但它的增長很快。2019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7.21億元,同比增長30.5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68億元,同比增長40.52%。

如同當年的冰箱、空調、洗衣機和彩電,小家電、廚電等正在成為年輕人的剛需,推動市場高增長。

作為小家電市場上的「國民品牌」,一個「新中國製造」的樣板,小熊能給我們什麼啟發呢?

老子說:「立乎其大,則其小者不可奪也。」小熊給我的最大啟發是:小中有大,創新才有未來。立乎其小,創新驅動,則其大者不可奪也。

小熊一直專注於做「小」,小家電,細分市場,細分場景,做細節,小而美,小而精。成熟的大企業因為有成熟的大市場可以依賴,往往忽略這些小地方,也照顧不到消費者的小需求。可是消費者是敏感的,他們會從小看大,對那些在乎他們的小體驗的產品,產生好感,並且持續地對產品提出小建議,形成一個參與式創新和DIY(do it yourself)的小循環。

小熊電器這樣的企業,通過在「小」上的專注與努力,贏得了消費者的喜歡和信賴,並和消費者交互共生,就能不斷延伸品類,細分再細分;不斷疊代產品,豐富再豐富,升級再升級。在物聯網時代,小熊通過數據積累和驅動,將越做越寬。這是從小到大的第一條路徑。

小熊電器今天是一個小家電企業,但隨著全品類戰略的深入,為了更好覆蓋用戶群體、滿足用戶需求,將來它也有可能進入其他家電產業相關的上下游領域。這是從小到大的第二條路徑。

最後,有中國的人口和市場支持,「小」市場也可以做出規模經濟,做出好品牌。當基於中國市場的競爭能力形成後,就可以輸出到海外。小熊電器已經開始進軍東南亞,這裡有不少人口大國。這是從小到大的第三條路徑。

李一峰告訴我,他對於小熊能夠做多大,並不是那麼在意。他最在意的還是消費者信任。小熊電器要更加努力地創造更豐富、更多維度的「樣式」(比如材料、設計、功能、場景、成本),服務不同圈層的消費者,讓每一類消費者都感到自己與眾不同,被重視,被滿足。這樣就會形成一個「把製造變成服務」的新生態。站在消費者立場,「細分」和「多樣」的產品組合,是他們最滿意的結果。

李一峰還認為,時代在變化,未來成功的企業應該是多維、多元、靈活、開放、敏捷的,是能夠吸納更多資源的企業。原先那些封閉的、單一性的、規模體量很大的企業,反而會比較危險。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小熊電器是小家電企業,也可以說是「網際網路+製造」的實業型品牌,還可以說是新消費、新文化企業,代表著新的生活方式。小熊電器從不為大而大,但當它堅持深耕消費者細分需求並不斷創新時,它在自自然然地壯大。

和李一峰交流的最後,我問:「你的標杆是飛利浦嗎?」

他回答:「飛利浦在轉型,家電的資產方面一塊一塊在賣,轉向健康、醫療等等。在市場上,國內的品牌正在強化。這對小熊也是一個戰略性機會。」

對產品高度專注的李一峰,平時能不應酬就不應酬,早上8點多到公司,晚上大概9點離開。

「過去的中國製造,只是強調價廉。創新、設計美學、智能水平都比較匱乏。新製造是個性化、智能化、和消費者高度互動、在設計上有獨特風格和風尚的製造,小熊要走的路還很長,一切才剛剛開始。」這個質樸的科技型企業家說。

調研之後的一個月,小熊電器作為「新中國製造」和「顏價比」的典範,登上了2019吳曉波年終秀舞台,這是小熊電器背後千萬個細分市場的高光時刻,也折射出「小」與「新」相乘的時候,就會創造出不小的奇蹟。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圖片 | 視覺中國 」

內容合作、投稿交流:friends@chinamoments.org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