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舒適圈",讓孩子逆風成長,父母這樣做,培養優秀的孩子

貝貝媽媽談育兒 發佈 2020-01-11T08:22:01+00:00

"人們容易沉迷於做自己最擅長的事,做擅長的事讓父母有更多的成就感,更何況它還很可能是父母過去取得成功的關鍵。"的確如此,在孩子去做自己擅長的事情的時候,往往表現得非常好,但是因為沒有了突破的概念,所以只會止步不前,這並不是一種正確的成長方式。

對於大家來說,都喜歡做自己比較擅長的事情,同樣孩子也是如此。但是如果只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會陷入"舒適區",難以取得進步。

"舒適區"是什麼?

"舒適區"就是我們在時常在做的,而且可以讓人感到安全的事情,它們不具備太大的挑戰性,而且我們知道這些事情我們一定可以做到,因此也很放心地區重複做這些事情。

孩子有自己所擅長的事情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孩子只願意去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就會掉進能力陷阱。

"人們容易沉迷於做自己最擅長的事,做擅長的事讓父母有更多的成就感,更何況它還很可能是父母過去取得成功的關鍵。"

的確如此,在孩子去做自己擅長的事情的時候,往往表現得非常好,但是因為沒有了突破的概念,所以只會止步不前,這並不是一種正確的成長方式。

人們屬於多思維生物,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夠掌握更多的知識,才能夠領悟更多的真諦。如果僅僅將自己所擅長的事情做好,那就是將自己設限,那麼今後的成就也不會高。

很多父母都覺得孩子只要在一方面做到有所成就,就足夠了。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譬如孩子在學習方面比較好,剩下的由父母全部一手操辦,使得孩子不會洗衣服,不會獨立,變成高商低能。

一個人目前的目標和對未來願景的預設是他目前能力極限的上限,所以他現在要求自己做的並不完全是他將來能做的,這是能力陷阱。思維決定行動,一個人的思想沒有達到更高的水平,行動也不能達到更高的水平。


家長可以怎麼做呢?

不斷支持自己的孩子

家長可以試著跟孩子、尤其是上來初中的孩子直接進行溝通,讓其明白挑戰舒適區的益處。例如能把他們變得更具有創新能力,可以擺脫自己的局限性,在遇到突發情況的時候,也會比現在更加冷靜等等,引導他們做不同的嘗試,或者使用多種方法完成同一個事情。例如,引導孩子換個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鼓勵孩子對變化的事物保持積極的心態。

學會延遲滿足,堅持做該做的事情

吃苦,是有悖人性的。因為人的本性都願意停留在"舒適區"中,能不累就不累,能少累就少累,而很難抵禦自己享樂的傾向,去吃苦的做該做的事情。尤其對於自控力很弱的孩子,更是如此。

但是要成長,就必須吃苦。

所以,父母可以讓孩子"延遲滿足",讓孩子按計劃完成任務,一步一步走出舒適區。

孩子的每一步成長,其實都是從"舒適區"到"學習區"的邁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