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元自然療法課程》第二章——艾灸

貞元傳統中醫 發佈 2020-05-09T03:57:59+00:00

不爭師弟 璞玉 藺志華 陳明明 王瑤瑤 靳梓露2020年 先鋒至善堂出品第一講 九陽神功第一式艾灸一、艾性向下艾又稱艾草,是一種特殊植物,傳說是女媧娘娘發現的。中醫講艾性向下。什麼叫艾性向下呢?倪海廈老師曾經給我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他說艾草在古代是找水源的一種工具。

不爭師弟 璞玉 藺志華 陳明明 王瑤瑤 靳梓露

2020年 先鋒至善堂出品


第一講 九陽神功第一式艾

一、艾性向下

艾又稱艾草,是一種特殊植物,傳說是女媧娘娘發現的。中醫講艾性向下。什麼叫艾性向下呢?倪海廈老師曾經給我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他說艾草在古代是找水源的一種工具。比如說在一個地方要挖一個井,可是那個位置有水呢?這時候就要找上很多艾草,割了以後堆成一個大堆,然後把它點燃(艾葉有油脂很容易燃燒),然後在方圓三里地的地方開始找,看地上那一塊兒冒煙了,就可以在那個位置開挖,下面就有水。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這個場景是一件多麼神奇而有趣的事情。這個故事就說明艾草點燃以後,雖然它的煙是往上冒的,但是它的能量卻可以向下往地裡面滲透,這就叫艾性向下。倪海廈老師說我們艾灸的時候,艾灸的煙雖然往上冒,但是艾灸的能量會自動去找你身上的寒水。換句話說,艾灸具有能量的通竄性,這種通竄性叫灸感。例如你艾灸小腹,後面腰部一般會發熱,又如你艾灸腰部,腳心會發熱。艾灸溫暖經絡,宣通氣血,特別適合有虛寒的人使用,尤其是老人和婦女。

艾草真是神奇的「愛」草啊!

現代科學研究,艾草燃燒所發出的近紅外線對人體的穿透深度較遠紅外線深,最多可達10mm,並被機體吸收。治療效果比遠紅外線效力強4-5倍,而無副作用。艾煙里含人體所需要的微量元素高達96種,其中抗癌物硒是蘆薈的10倍。實驗證明:艾煙燻灼10分鐘,培養皿中的細菌均無成活。在2020年的武漢新冠肺炎戰「疫」中,很多人用艾煙來殺死空氣中的細菌和病毒,效果顯著。


二、灸為久火

灸這個字上面一個久字,下面一個火字。這個字告訴我們艾灸的時間要長。很多人把艾灸的「灸」字寫成「炙」,炙是烤肉的意思,那是錯誤的。

灸為久火,就是說我們艾灸時要向像燉老母雞一樣,小火慢慢攻,水蒸汽到鍋蓋,冷卻又順著四周流下來,循環復始。人也是如此,把艾放在小腹灸,好像小火慢慢燉,此處熱了,就會往四周傳遞,循環熱能滲透到全身。開一句玩笑話,燉肉和「燉人」是一樣的,時間要夠。

艾灸期間微微發汗即可,不可灸得大汗淋漓

以前我們不懂,用一種艾灸床,就烤肉一樣,下面有托盤,托盤上有艾條,然後點燃開始烤,汗出的很多。後來跟了老師才知道,汗血同源,過量發汗對身體是一損害。

醫案 汗蒸出來的高血壓


有一個雲南的阿姨,是運動員出身,平時身體素質非常好,任何慢性病都沒有。她女兒很孝順,送給她一個汗蒸卡,可以到附近的汗蒸店做汗蒸。此後她就經常去做汗蒸。沒多久,汗蒸的店要搬遷,她怕汗蒸卡浪費了,就天天去,連著汗蒸了好些天。結果有一天感覺有點頭暈,一量血壓高了。這位阿姨的情況就好比是暖氣管道,管道里水少了,如果要求把鍋爐里能量循環到每個暖氣片,就必須要加大壓力。

有效的艾灸是要產生灸感的。一次有效的艾灸,不是面積越大越好,而是灸感傳得越遠越好。艾灸走而不守,能通十二經。通常情況下,如果灸小腹肚臍下的關元穴要灸到後背發熱再灸到腳心發熱才是有效的。剛開始灸需要3-6個小時才能產生灸感。為什麼?因為剛開始你的身體是個大冰塊,氣血循環的很慢,隨著艾灸的次數增多,也可能半個小時即可產生灸感。這就說明灸通了!還有麥粒灸的例子,在足三里這個穴位上,點燃一個麥粒大小的艾柱,一般熱流直竄第二個腳趾頭的外側厲兌穴(足陽明胃經),這就是灸感的傳遞。


艾灸時要保持精神內守。最好什麼也不要做,靜坐或臥姿均可,保持靜心,靜能生慧,靜以修身,人一但靜下來,清氣上升,濁氣下降,識神退位,元神蓄力。所以,人靜下來可以調節你自身最大的能量,可以冥想艾灸熱源處為一個小太陽,不斷輻射愛的能量。這樣,精神內守,意氣相合,會增加艾灸的治療效果。一邊靜坐一邊艾灸或一邊靜坐一邊扎針效果都很好。


三、無煙隨身灸的使用方法

1、捏一捏

將艾條插入鐵盒中,然後捏一捏,使艾條變松,利於點燃。

2、兩頭點

點燃艾條兩端,防止熄滅。

3、通會氣兒

稍等一會兒,再將鐵蓋蓋上 。

4、慢封口

把銅盒放入隨身灸的布套中,只拉一半的拉鏈,目的是為了充分燃燒,防止熄滅。這時可以把隨身灸帶到身上,大約10分鐘後,感覺隨身灸熱了,可以把整個拉鏈拉上。一般可以燃燒一小時以上。

5、帶著上被窩

晚上睡覺時可以帶到身上入睡,特別是冬天。注意:有睡眠障礙的人不適合。


四、粗艾條的懸灸

1、使用方法

用粗艾條對準穴位,大圈劃小圈,以聚集能量;患者和灸師雙方要保持內心平靜,可以同時默念各種善念,咒語。人在放鬆時,熱量和光都能吸收得快。

2、滅火技巧

艾條用完後,放入密閉的金屬桶中,把蓋子封嚴,艾條就會慢慢熄滅。有的朋友用水澆滅,下次再點就很不容易點燃了。

3、注意事項

灸的時候注意不要燙傷,特別是老人。如果萬一燙傷,可以把火泡挑破,擠出水分,塗上紫藥水,再用艾條懸灸烤乾即可。

懸灸通常還可以治療外傷,患者外敷幫助傷口癒合的藥物,同時用懸灸把傷口處的積液烤乾,可增加藥物的滲透性。

4、無煙隨身灸與懸灸的區別

無煙隨身灸可以隨身攜帶,使用方便。但是它只有熱傳導,沒有熱輻射,因為布套把光都給擋著了。懸灸既有熱傳導,又有光輻射,艾草燃燒發射的出來的光線可以直接輻射到穴位上。懸灸的治療效果是優於隨身灸的。

懸灸的效果僅次於麥粒灸。麥粒灸是將艾絨搓成如麥粒樣大小的艾炷,直接置於皮膚上施灸。

五、分享一段艾灸的美文

1、對於灸者:

灸者,救也。艾灸就好比讀書看書一樣,每天堅持,時間久了,您的言談舉止,氣質修養,就慢慢發生很大改變! 堅持艾灸,時間久了,您就會發現您的面色紅潤了,人更有精神了,病痊癒了,生病更少了,睡得更香了。這就是艾灸的神奇力量!

2、對於灸師

灸不是方,亦不是術,是道,而灸師不僅治病,更是渡人。灸是救,是救(灸)人之道,亦是修身之道,灸師(救師)手持艾(愛)火,安定祥和,心中生慈(祥和慈愛)悲(因救苦拔苦,而常生悲憫)喜(滿心歡喜)舍(捨己為人,身心坦蕩),如此方能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日積月累,其品性定有所變。

註:以上兩段話摘自網絡


六、艾灸的排病反應

1. 什麼是排病反應

艾灸是利用人體的本能來對抗病邪,鼓動體內的正氣與病邪之氣交戰,把邪氣趕出去。但有些人在實施艾灸的過程中卻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有的肝病患者在治療中出現失眠、情緒起伏、愛生氣等反應;有的風濕患者艾灸後全身發冷,又打噴嚏又流鼻涕,好像是得了感冒。其實,這些都是病邪從人體內被排出來的表現。

2. 為什麼會出現排病反應

有人會問,為什麼會出現這些情況,其實這是經絡排病作用的表現。因為人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穴位是縱行人體之上經絡的點,刺激任何一個部位都可以引起人體全身的反應,刺激穴位也能引起本經絡的反應,本條經絡上的其他臟腑有病變,正氣就會與該臟腑的病邪抗爭,疾病就表現出來了。

3. 如何區分排病反應和病理反應

特別是一些慢性病和有濕毒的病,這種病不管怎麼治,都很緩慢,很多時候,艾灸治療不下去,就是因為排病反應太劇烈,這時候就要搞清楚是病情加重了,還是排病反應。

1、排出外因。如果自己打噴嚏、流涕,先看看是否受涼了,如果受涼了,是外感造成的,那是病理反應,如果沒有受涼,很可能是排病反應。再比如,痔瘡犯了便血,看自己是不是吃辣椒了,因吃辣椒,痔瘡犯了,那是病理反應;如果沒有吃,很可能就是排病反應。

2、感覺累不累。比如同樣是拉肚子,如果是排病反應,拉完肚子後會很舒服,但是如果是受涼或者吃了不乾淨的東西而壞肚子,拉完後身體很虛,感覺很疲憊,這是病理反應。

3、排病反應的症狀查詢表

(摘選自單桂敏老師的《單桂敏灸除百病》推薦大家看此書)

類型

典型反應

伴隨症狀

排風寒

噴嚏,流涕,渾身肌肉、骨節酸痛

從頭頂、四肢末梢往外冒冷氣,甚至全身或半身發冷,多穿不暖,但體溫正常

排鬱氣

情緒變化為主,如煩躁易怒、悲傷或委屈易哭等

多伴有打呃逆、肛門排氣等

排痰濕

咳痰、嘔吐,或腹痛、腹瀉、水樣稀便或黏液樣便

頭面四肢浮腫,或半側身體浮腫,乃至全身浮腫;排尿困難,或小便頻數,尿液渾濁刺鼻;局部或全身冷汗、粘汗

排火毒

多瘡癢、癰腫、發燒、類似濕疹伴奇癢

大小便火燙灼熱等反應

排血瘀

在胃腸則大便深褐色或醬黑色,在心肺則痰中帶血絲、血塊,在胞宮則女性經血中有組織包塊或爛肉

體表發青,皮下有固定不動的腫塊,口唇指甲青紫

以上這些都是艾灸後可能會出現的正常的排病反應,大家仔細斟對,正確對待。很多時候,病從里往表走是一件好事,說明病情在減輕。可惜的是,有的人在出現這些反應後不灸了。所以,我們也在考慮,如何避免艾灸時過激的排病反應。

4. 避免艾灸時過激的排病反應

(1) 艾灸要和輕斷食相結合

就是吃一些稀飯、稀麵條、青菜蘸醬。中醫常講,灸足三里勝吃老母雞,如果吃得太飽,容易引起食熱。儘量讓體內垃圾走下面,通過大便排出,這本身就是排污通道,不走體表和喉嚨。

(2) 不單純艾灸,而是結合刮痧、拔罐等

比如刮痧,火就出來了,血瘀就泄出去了。拔罐一拔,風寒、濕寒也泄出去了。把邪氣泄出去,而且還縮短治療時間。

5. 不能灸的情況

表氣虛不能長時間灸。病人還沒灸多久,溫度並不高已是大汗淋淋,說明不能再灸了,太虛了。

嚴重便秘、高燒、實症伴熱症不適合灸,特殊情況另當別論。


七、艾灸常用穴位

1、頭部穴位

(1) 百會

位置:耳尖向上頭正中線的位置。

灸百會可以提氣,治所有下陷類疾病,如疝氣、脫肛、胃下垂、子宮脫垂、痔瘡等,都可以灸百會穴。最簡單的方法,是把無煙隨身灸放到頭頂百會穴的位置。小孩疝氣需用細艾條,一隻手放百會穴的旁邊感受溫度,另一隻手手持艾條來灸,每天15分鐘。

為什麼會有下陷的問題?下陷產生原因:人的五臟六腑是掛在脊柱上的。身體臟腑的溫度高低決定臟腑的能量,就像熱氣球一樣,溫度高的時候熱氣球往上升,溫度不夠的時候熱氣球往下降。所以有本書叫《溫度決定生死》,小孩子的體溫比老人高的多。細胞熱量不夠,一般下陷下垂的病人,都是能量不足溫度偏低的人,中醫說正氣不足的人。

還可以對百會穴進行刮痧,正常的百會穴中間高,四周低,如果四周高,有很多硬包軟包,說明有瘀堵,就要刮痧,把堵瘀擁滯的地方刮平了,使其降低,氣血活了,然後再艾灸,滲透性更好。

醫案 小兒疝氣灸百會的案例

薛阿姨的孫子出生半個月時哭鬧,發現孩子有疝氣。後來越來越重,當時一哭就掉,一天掉幾次,還用了疝氣帶,也不管用,到三個月時有一次掉下來上不去,孩子越疼越哭,到醫院託了好大會才上去。醫生要叫手術,孩子太小,薛阿姨不想做。這時候她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嘗試用灸百會的辦法治療小兒疝氣。剛開始灸五到十分鐘,灸一星期後發現小孩睡覺好轉。後來膽大一些,灸十到十五分鐘,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慢慢的掉的少了,也哭的少了,灸半個月二十天時間就不咋掉了。後來堅持灸了約兩個月,才停,孫子身體也壯了,免了手術之苦。


2、背部穴位

(1) 大椎穴

位置:低頭項後部最高的骨頭下邊。脊椎第七頸椎棘突下,第一胸椎棘突上。

灸大椎治一切寒症,尤其是表寒症效果很好。表寒就是體表受寒,渾身酸痛、怕冷、沒勁兒等情況。小孩剛感冒流清鼻涕就可以灸大椎穴,還可以用吹風機吹大椎穴或熱水袋熱敷大椎穴,效果都很好。

人體有六條陽經小腸經、大腸經、三焦經、膽經、胃經、膀胱經,還有督脈都從大椎經過,灸大椎穴全身都發熱但不要過分,灸出汗就可以停止了,要掌握「中病則止」的原則。比如小孩感冒發燒,就可以用熱敷或艾灸大椎穴來退燒,39度以上高燒可以刺血拔罐來退高燒。

可能有人會問,發燒了我可以吃退燒藥啊?吃藥是通過腸胃進入到血液循環,通過肝腎的功能出汗。艾灸是通過局部加熱,走經絡,加熱衛氣出汗。從出汗來講,兩者都達到了,但不同之處在於:艾灸的情況下,人體出汗可以控制,微微出汗,停止艾灸就不再出汗了。吃退燒藥的情況,氣虛的人會出汗不止。這時吃到肚子裡面的藥也無法掏出來,只能等藥效發揮完畢。最後的結果是本來就虛,再大汗淋漓,造成更嚴重的虛症。有的孩子吃退燒藥,汗會把衣服濕透。這樣大量出汗是很危險的。中醫說「汗血同源」,「汗為心之液」。大量出汗燒是退了,但傷了孩子的內氣。所以大家儘可能用艾灸讓患者出汗,不要用吃藥的方法來退燒出汗。

另外,孩子由食積引起的發燒,僅艾灸大椎出汗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艾灸後出汗退燒了,但因為食積並沒有解決,所以汗下去,燒又上來了,它會持續低燒,這個具體的治療我們在《看著大便養孩子》給大家詳細講解。

用風油精搓大椎穴還可以治療精神不振和嗜睡。

(2) 風門穴、肺俞穴、膏肓穴

位置:風門在第二胸椎下旁開(兩指,食指和中指)1.5寸,肺俞在第三胸椎下旁開(兩指,食指和中指)1.5寸,膏肓在第四胸椎下旁開(四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3寸。

這三個穴位治療呼吸系統疾病,比如咳嗽、感冒、支氣管炎、哮喘,甚至肺癌,都可以對這三個穴位進行治療。

把整個肺區——肩胛骨以上的後背、前胸、肋下全部刮痧,背部中間部位從上往下刮,兩邊位置從中間往外刮,肋下這部分沿著肋骨刮,刮完之後再灸。年齡大的一次刮四分之一。前胸刮成Y字型,中間部分從上往下刮,兩邊延鎖骨往兩邊刮,刮到風府穴、雲門穴這個。整個肺部的前後左右都要刮到。

呼吸系統的病,刮痧效果非常好,因為肺主皮毛,特別是腋下,藏污納垢的地方,雖然刮痧很疼,但是也得刮。但是不能颳得讓人感覺太累,最好根據病人體質,分多次刮,體質不好的人,可以分5次刮,刮完之後再在這幾個穴位和出痧點艾灸,但不能灸太狠,因為大面積刮完再出汗,容易讓人體虛。

膏肓穴治療一切與呼吸系統有關的以及一切和痰有關的疾病。脾為產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

膏肓穴在人體肩胛骨的內縫,取穴操作時,可以讓患者抱膀趴下再灸。

膏肓穴對美尼爾斯綜合症,也就是莫名其妙的眩暈很有效果(眩和暈是兩個概念,眩是眼前發黑,暈是地板亂晃,暈症的治療相對簡單,眩症需要從腎系統考慮)。中醫認為暈的產生是因為人體胸隔膜存有痰濕,影響到了平衡。治療方法就是讓病人手背到後面,此時肩胛骨打開,在膏肓穴進行刮痧,然後再艾灸,效果很好。

對膏肓穴進行麥粒灸,可以治療肺癌,已經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在《針灸大成》上講膏肓無所不治。

古語言:「要想身體好,膏肓、三里常不干」。在膏肓穴和足三里穴經常做麥粒灸,身體就會很好。

(3) 背俞穴

位置:背俞穴包括肺俞、心俞、厥陰俞、督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和白環俞,共18穴。它們在背部足太陽經第一側線上,即後脊柱正中線(督脈)旁開(兩指,食指和中指)1.5 寸處。背俞穴與相應臟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

艾灸背俞穴可以直接解決與臟腑相關的問題。中醫說「背薄似餅,腹深似井」。就是說背部是距離臟腑是很近的,只有一個燒餅的距離。而腹部距離臟腑就比較遠了。比如灸腎俞,能量就直接傳遞給腎臟。

中醫講:「俞穴升清,募穴降濁」。怎麼理解升清?我個人認為升清可以看作西醫的內分泌功能或激素的調節功能。俞穴是臟腑之氣輸注於背腰部的腧穴;募穴是臟腑之氣匯聚於胸腹部的腧穴;升清,指密度較低的東西,往上走,到達腦子,中醫說「腦為清陽之府」。當一個人感覺腦力不足、內分泌有問題、精力不足、能量不足時,就要在俞穴上做文章。降濁,是把身體內的垃圾排出去疏散掉,當人體垃圾排不出去時,就會出現體虛、食積、邪氣盛、濁氣上頭等症,這時就要降濁。如果感覺肚子上一堆肥肉,或者長了瘤子、囊腫,需要排出去,就要降濁,要從募穴上做文章。

俞穴通常治療急性病,是用來治標的,而募穴是治療慢性病,用來固本的。如果一個人渾身怕冷,可以艾灸督脈和俞穴,馬上就能感覺到暖和。但要解決根本問題,還要把前面募穴的問題解決好。一個人是要扶陽還是驅邪,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是瘦弱老先生,就要扶陽,如果是大胖子,就要降濁。

胃俞:治療急性胃病。如果一個人出現胃痙攣,可以在胃俞處附近周邊刮痧或把拔罐,然後再灸30分鐘。

(4) 身柱穴

位置:脊椎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利於小孩長個子,直接刺激腦垂體。日本每年春天會統一組織學生灸這個穴位,灸時讓孩子背對著我們坐著,大人一手扶著孩子背部,另一手艾灸。每次灸15分鐘,灸熱即可,可以從立春灸到立夏。

(5) 八髎穴

位置:小腸俞和脊柱之間二分之一處為上髎,膀胱俞和脊柱之間二分之一處為次髎,中膂俞和脊柱之間二分之一處為中髎,白環俞和脊柱之間二分之一處為下髎。左右共八個點,稱之為八髎穴。

八髎穴治療一切里寒症。與大椎穴不同的是,大椎穴擅長治表寒症。此穴是艾灸最有效的一個穴位之一,也是需要灸的時間最長的一個穴位。八髎穴這個地方還有很多別稱,有叫寒涼關的,有叫鬼門關的,還有叫豐都(重慶市豐都縣,也叫鬼城,以鬼文化著稱)的。這些名字一聽就陰氣十足。

為什麼這樣稱呼八髎穴呢?

小Baby的屁股,老人稱是鐵屁股,大冬天光著屁股也不會感到冷,老師講這個地方有三味真火。但是當男孩出現遺精,女孩出現月事以後,此處就會越來越寒涼了,到了老年階段就是人體最寒涼的位置了。寒則熱之,可以常灸此穴。

灸八髎穴治一切婦科病、男性病如攝護腺肥大等。可以先拔罐,拔15到25分鐘後再灸一個小時為好。


3、腹部穴位

腹部有很多募穴,包括中脘穴、章門穴、天樞穴、關元穴、中極穴等等。這些募穴有降濁的作用。中醫的治證原則是「先降濁後升清」。治療時候,可以先腹部的瘀堵疏散掉,再刺激背上的俞位來提升五臟六腑的功能。

(1) 中脘穴

位置:在人體前正中線中庭穴與肚臍中間

治療所有跟六腑(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膽)有關的病,又稱「 腑會中脘「。適合胃寒的人,手部大魚際這個部位是青的,就是胃寒,但是灸中脘很容易上火,不宜吃得太多。

(2) 命關穴

位置:經外奇穴,位於側胸部,以中脘與乳頭連線為一邊,向外作一等邊三角形,其外角是穴,與中脘穴等高.

治療一切跟水濕有關,及跟脾虛、嘔吐有關的病症。灸命關穴、關元穴能治療大病,脾虛肥胖者可多灸此穴。

(3) 章門穴

位置:把手肘向身體側面放下,肘尖對應的位置即是。

章門為五臟的交會穴,故稱「臟會章門」,治療所有跟內臟有關的病。章門還是脾之募穴,也治療一切脾病,因五臟皆稟於脾。肝脾不好或者長有腫瘤,脾胃撐脹、腹脹、水腫或者身型消瘦可以灸此穴。

(4) 帶脈穴

位置:在章門穴下1.8寸(兩指)和肚臍眼等高。

常用來減肥,先拔罐再灸減肥效果非常好。

(5) 神闕穴

位置:肚臍的位置

治療一切脫症,「脫」的意思可以理解為不經同意,自己走了。比如大小便失禁、盜汗、自汗、更年期潮汗、小孩尿床、神不守舍、脫神、脫精、脫氣等。與百會穴不同的是,百會穴治療下陷、下墜的問題。

可以把鹽放到肚臍上再灸,滲透力好。

更年期潮汗治療方法:將五味子或者五倍子這種具有收斂作用的藥物打成粉,拌醋,放到肚臍位置,用膠帶繃好,再用艾灸盒灸一小時左右。

(6) 關元穴

位置:肚臍與曲骨的距離5等分,離肚臍五分之三的位置。

關元穴用來補氣,培元固脫,溫腎壯陽。它是小腸經的募穴,很多人肚子很大,因為小腸裡面的濁氣很多,小腸溫度不夠。

以下要講的關元穴、氣海穴、中極穴、子宮穴、維胞穴、提脫穴、水道穴和歸來穴為下焦穴位(肚臍以下)

上焦(胸隔膜以上,包括心和肺)如霧,中焦(胸隔膜與肚臍間,包括肝、膽、脾和胃)如漚,下焦(肚臍以下包括大腸、小腸、腎和膀胱)如瀆。下焦水多不怕上火可以多灸。

(7) 氣海穴

位置:肚臍與關元穴二分之一處

作用同關元穴,補氣健脾,培元固脫,溫腎壯陽。

有「春灸氣海,秋灸關元」之說。

(8) 中極穴

位置;肚臍與曲骨的距離5等分,離肚臍五分之四的位置

治療尿不下來,尿頻。是膀胱經的募穴。

尿頻產生原因:膀胱里有水和氣,當溫度不夠時,水多氣少,膀胱下墜,刺激下面的括約肌,所以就想尿尿。如果溫度夠了,就像氣球一樣往上走,不刺激括約肌,也就沒有尿感了,所以艾灸中極穴增加膀胱溫度,能很好治療尿頻。

(9) 天樞穴

位置:肚臍旁開(三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二寸

拉肚子最適合灸天樞穴。此穴是和大腸有關的穴位,是大腸經的募穴。如果是肚子脹,就不適合艾灸了,適合拔罐。

(10) 子宮穴

位置:屬經外奇穴,中極穴旁開四指(三寸)的地方。

適合與子宮有關的疾病。例如:痛經、子宮肌瘤、宮寒、月經不調。

(11) 維胞穴

位置:屬經外奇穴,關元穴旁開六寸

治療和宮頸有關的疾病。比如宮頸糜爛、宮頸癌。此處接近腹股溝,有很多淋巴結,刮痧拔罐後再灸,效果更好。

(12) 提托穴

位置:屬經外奇穴,關元穴旁開四寸

治療宮頸下垂等,尤其是下焦的下垂問題。

(13) 水道穴

位置:關元穴旁開兩寸

治療水液代謝不正常的病。如:腹水、水腫、濕氣太大等。

(14) 歸來穴

位置:中極穴旁開兩寸

治療和月經有關的疾病。比如:月經不調、不來月經等。


4、腿部穴位

(1) 血海穴

位置:在膝蓋內側三指處

治療一切跟血液有關的病。血虛、血寒、氣血不夠等症。 皮膚瘙癢等。


(2) 百蟲窩

位置:屬經外奇穴,血海穴上一寸處

治療一切跟皮膚瘙癢有關的病,很適合刺血拔罐,再艾灸 。如風濕痒疹,特別是身體下肢的痒疹,效果很好。

(3) 足三里

位置:小腿迎面骨外側向上推至高崗處外開一指處,手掐有酸痛感

治療和胃有關的疾病,如胃脹、胃酸、胃潰瘍。另外,此穴在足陽明胃經上,老年人走不動路,腿軟以及偏癱病人腿化圈走路都與此經有關。中醫講「瘺症獨取陽明」,「瘺」就是沒有勁兒的意思,偏癱病人一定是在胃經上進行治療。艾灸足三里能有效阻止腦梗、偏癱。

日本的諺語:「不灸足三里不為旅人。」我們的老話說:「艾灸足三里勝吃老母雞」,膝蓋冷都可以灸此穴。

(4) 陰陵泉

位置:小腿迎面骨內側上推到高崗處擋手了就是此穴

治療跟脾、水液代謝不暢及跟痰有關的病。糖尿病可灸此穴。

(5) 三陰交

位置:小腿內側,內踝尖上四指,脛骨內側緣後際

治療跟肝、腎、脾有關的病。 此穴是肝經、腎經、脾經三條經的交匯處,它和足三里都是很常用的穴位,應當多灸。

(6) 懸鐘穴

位置:和三陰交相對,在外側踝尖上四指處

別名絕骨,治療和預防腦中風。此穴和骨髓有關,又稱之為「髓會絕骨」。用麥粒灸的方法灸足三里和懸鐘穴,效果很好。

(7) 復溜穴

位置:在小腿內側,內踝尖上兩寸,跟腱的前緣

是腎經的母穴,補腎的大穴,跟腎有關的疾病都可以灸。

(8) 湧泉穴

位置:腳掌上三分之一,向下一撾人字紋處

有引火下行的作用,常用來治療高血壓。可以用吳茱萸打成粉,拌醋,用膠帶貼到湧泉穴,再用艾灸盒艾灸。也可以練中里巴人的金雞獨立,一條腿站立,都可以起到引火下行的效果。再比如人體上面熱下面寒是壞事,灸湧泉穴就可以起到引火下行的作用。

(9) 至陰穴

位置:小腳趾頭指甲蓋根部外側

治療胎位不正。

八、需要強調的兩點:

1、重點灸的部位

1、阿是穴。它的取穴方法就是以痛為腧,即人們常說的「有痛便是穴」。根據按壓式病人有酸、麻、脹、痛、重等感覺和皮膚變化而予以臨時認定。

可以刮痧、針灸、拔罐(因為痛點都是筋已經縮了,一摁很痛,都是經絡不通的表現)。

老師講:「穴位都是摸出來的」。穴,即洞穴,是一個空間。穴位,是在肌肉與肌肉之間、骨頭與骨頭之間、筋與筋之間、肌肉與骨頭之間、肌肉與筋之間、骨頭與筋之間。

腱鞘炎治療方法:在疼痛上游和下游刮痧,刮不疼的地方,出痧後,觀察疼痛點疼不疼了,如果不疼,只灸出痧點,如果還疼,就灸這個疼痛點,這個地方就叫阿是穴。

2、筋結處。很多時候刮痧,容易刮出筋結;或者用手摸,有疙疙瘩瘩並且很疼,就是筋結所在。筋結產生原因是筋受寒了,往裡縮了。處理方法是先艾灸後刮痧,艾灸相當於麻醉劑,不疼之後再刮。

3、出痧點。刮痧既是治療手段,也是檢測手段,有時候找不到具體下手點,就可以在不舒服的地方刮痧(面積可以大一點),找到出痧點後再進行拔罐或者艾灸治療。

這三點是重點要灸的部位,中醫一定要靈活掌握,多動手去實踐。中醫的問題都是站在外面能看裡面,古人講「有諸內者,必形於外」意思是說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外在表現形式,都可以通過它的外在表現形式來了解其本質的一面。具體到一個人來講,我們可以通過觀察他全身的神、色、形、態的變化來了解他的健康與否。一個人健康與否按《黃帝內經》上講把人分成25種類型,五行套五行去體檢才是全面的。

另外陰陽都是相對的,食物和水相對太陽光和艾灸是陰性的,人一般不渴就不要喝水,因為水是陰性的,多喝水是不能給人體補充水分的,因為喝的水是進不了大腸的,只有食物攜帶的水才能進入大腸。大腸主津,攜帶的水分稱之為津,人體內部關節腔的水分稱之為液,比較粘稠。小腸主液。

2、雜合以治才能效如桴鼓

中醫治病最重要的一個思想是雜合以治,就是用多種手段聯合起來治療疾病。

比如艾灸,可以用來調節氣血,適合寒、虛症,但是缺乏驅邪的功效。又比如,過去的人大部分很瘦,吃的不多但是陽氣很足,熱證、實症較多,僅用刮痧拔罐,效果就很好,但是現代人不但有寒症還有虛症,或者上熱下寒症,脾胃弱,所以用一種方法效果不好,最好就是多種手段結合起來治療,效果最顯著。另外,中醫治療需要長時間堅持才能治根,好多人不能堅持,多種手段結合會加快治療速度。

中醫治療疾病就是要解決兩件事:

一是調理氣血,使經絡通達,

二是使患者心情舒暢。

通經絡主要有三點:

l 扶陽

l 驅邪

l 滋陰

扶陽常用的方法有:艾灸、靜坐、站樁;驅邪常用的方法有:刮痧、拔罐、拍打等;滋陰效果最好的是男孩餵奶時候的童子尿,最易於人體吸收,另外就是粥類,各種五穀雜糧(桂圓、阿膠等非常黏膩,不利於人體吸收,必須是脾胃很好的人才可以用來滋陰)。

在治療時,先給病人把脈或者觀察病人的說話、走路情況,如果脈搏跳動有力、說話聲音洪亮、走路有力氣,證明陽氣足,可以使用驅邪手段,力度也可以加大;如果病人脈搏跳動無力,說話、走路均無氣力,證明陽氣弱,可以先扶正再驅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