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對娃要「2不管3不慣」,將來更容易成大器,父母會很省心

小柳育兒指南 發佈 2020-05-18T08:28:00+00:00

許多人將孩子的教育比作一年四季「春種秋收」,這種比喻很恰當,一旦播種時錯過了季節,那麼秋季也不會有收穫,在孩子的教育上同樣的道理,如果沒有抓住教育的關鍵時期,那麼父母所做的一切都將是徒勞的。

許多人將孩子的教育比作一年四季「春種秋收」,這種比喻很恰當,一旦播種時錯過了季節,那麼秋季也不會有收穫,在孩子的教育上同樣的道理,如果沒有抓住教育的關鍵時期,那麼父母所做的一切都將是徒勞的。#育兒有方法#

著名育兒專家李美景教授在一次訪談節目中說過:

有些父母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了起來。

有些家長這時沒有問了,犯罪心理學專家和幼兒教授之間有什麼關聯嗎?當然!

要知道犯罪心理問題很多都是源於兒童時期的陰影所造成的,所以李玫瑾教授在研究犯罪心理的過程中,更加重視研究罪犯早年的一些幼兒心理問題,最終得出的結論是他和人的早年教育有著密切的相關聯。

李玫瑾教授曾在《今日說法》中提過這樣一個案例,一個不到12歲的男孩,僅僅因為母親罵了他一頓,便服毒自殺了。

有人曾向李美景提出過疑問,這麼小的孩子,他是如何知道自殺的呢?

你們僅在圓桌派這個綜藝節目中對這件事進行了正面的回答值得深思,那是因為你的母愛在孩子的眼裡是沒有限制的,他用你對他的愛來威脅你,只不過他並不知道死字的含義。

在這個物質豐厚不愁吃不愁穿的時代,很多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別讓孩子養成了我行我素的性格,結果孩子慢慢長大後,從小養成的惡習便逐漸顯露;

無論是「白眼狼」還是敗家子,家長在面對孩子這些問題時手忙腳亂很著急,但這時候在對孩子進行教育已經為時已晚,孩子不會將你所說的話記在心裡,也就是說孩子對你已經沒有敬畏感了,形成的毛病自然而然無法改變了。

李玫瑾教授的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今時代每個家庭的現狀,即便是孩子出現一些小小的錯誤,如果父母沒有讓孩子及時糾正,那這小小的錯誤時間一長會演變成很大的陋習,等孩子長大後再進行改正的話變太遲了!

李玫瑾教授在《圓桌派》這檔節目中提出了「兩不管三不慣這一定論,父母可以學習借鑑,孩子長大後更容易成人才,爸媽也會很省心。

兩不管

  • 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不插手

現在的孩子大多都是被父母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從日常起居到衣食住行都是父母全身心的照顧,哪怕是讓孩子掃個地都捨不得;

時間一長,父母過度的愛變成了溺愛,而這種保護會讓孩子喪失最基本的生活能力,無論是獨立自主能力還是社交能力,都要比同齡人差上很多;

要知道這種性格的孩子無論是上學還是步入社會,都會遭到他人的排擠。

如何解決:從小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非常重要,父母應正確鼓勵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首先教會孩子自我認知在逐漸讓孩子做家務,先從自己吃飯疊衣服疊被子,掃地拖地擦桌子,幫助父母做飯打下手,時間一長,孩子的進步便是肉眼可見的,在將來孩子長大後也會變得孝順有加

  • 第2個不管:孩子能承受的事情

在我們成年人的世界裡遇到困難時便會鬧情緒,下次再遇到同樣的事情只會向著逃避,孩子同樣也不會例外,他們在遇到挫折後也會下意識選擇逃避,甚至於鬧情緒。

孩子雖然是心中的寶貝,但對孩子所能承受的事情也不要管得太深,也許今天家長幫助孩子解決了一個大問題,沒過半個月孩子就會遇到無數個小問題堆積在一起,導致孩子手忙腳亂的解決問題,不知道怎麼辦才好,所以父母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會害了孩子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引導孩子找到問題的根源所在並輔助孩子解決問題。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作為父母的我們,雖然可以陪孩子走完1/5的人生,但終有一天要放手;

所以我們幫孩子解決問題,不如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父母應當適時的學會放手,這樣對孩子意志力,抗挫折能力,情商培養都會有很大的好處。

在孩子3~6歲這段時期,可以著重進行性格培養,就知道「3歲看大,7歲看老」如果不知從何下手的話,可以像小柳一樣用繪本故事代替玩具,對孩子的性格進行啟蒙引導

三不慣

  • 1、孩子不尊重他人不能慣

很多老人覺得孩子還小只是鬧著玩,久而久之就助長了孩子暴躁的脾氣

如果老人或父母過於寵溺孩子,有什麼好吃的好玩兒的都給給孩子,長期下去孩子便會養成驕縱的壞性格,一旦有稍加不順心的事情,便會向身邊的人是來自於父母大打出手,作出不尊重大人的行為。

當父母遇到這種情況時,一定要及時糾正孩子,將這種性格扼殺在搖籃中,即便是棍棒也是可行之策。

  • 2、觸碰原則問題不能慣

「原則」是每個家庭的家規,如果孩子觸碰了家規,父母卻視而不見,會導致孩子今後犯的錯誤越來越大,明知道偷拿別人的東西不對,父母還不對孩子進行說教,老話說得好:「小時偷針長大偷金」。

處於3~6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自制力很弱,並不會隱藏自己的情緒,發脾氣變成了他們宣洩情緒的唯一表達方法,父母要讓孩子明確知道哭鬧與發脾氣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引導孩子並教會他如何通過溝通交流的方式解決問題,明白有些規矩碰不得!

父母若是一次又一次的妥協與原諒孩子的過錯,或者縱容這種不良情緒的發展,不僅不會解決眼前的問題,反而會導致孩子更容易走向犯罪的道路,壞習慣一旦養成就很難改正了,一定要讓孩子明白觸碰原則性問題的嚴重性;

  • 3、孩子不愛學習,不能慣

有些孩子在幼兒園小學成績非常優異,自從上了初中後成績便開始飛速下滑,經哈佛兒童研究中心大數據顯示,孩子成績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在3~6歲這個時期沒有培養好孩子的閱讀習慣;

許多父母為了讓孩子在3~6歲這個時間段平穩度過,便無節制的給孩子買各種各樣的玩具,導致孩子在上初中時貪玩厭學,想要孩子學習成績好,那麼父母就要抓住3~6歲,閱讀習慣養成期

從小讓孩子養成閱讀習慣,成績會更高!

我國教育家曾表示:書籍能夠拉近孩子與成功之間的距離,生活帶孩子也會越發溫柔,前期的艱苦換回來的便是未來更廣闊的天地。

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能夠讓孩子受益一生;

要知道孩子書讀得多,發散性思維便會越強,書是知識的海洋,也是提升孩子眼界的捷徑,例如在遇到難題時,普通的孩子能夠想出一種方法進行解決,而讀書多閱歷高的孩子卻能想出很多種解決的辦法

每一個已經成功的人無論年紀多大,實際今日還在追趕時代的腳步不斷的學習,不斷的進步

同樣的道理,近幾年天才少年如同雨後春筍般,一個接一個地冒了出來,無論是被清華大學錄取的詩詞「武亦姝」還是5歲天才少年「王恆義」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便是2~9歲這段時間父母讓孩子通過古詩來啟蒙閱讀興趣

普通人家的孩子如何用古詩啟蒙孩子的閱讀興趣?

有研究表明:從小進行古詩啟蒙的孩子,在小學的成績會非常優秀,無論是記憶知識方面還是閱讀理解都要高於常人,我國生理學教授曾表示:絕大部分天才孩子都是因為小的時候受到了外界的刺激,導致負責記憶神經的突出發育迅猛,最終記憶力高於常人的三倍以上。

處於2~9歲這段時期的孩子大腦正在飛速運轉,孩子通過古詩詞內的韻律和與之匹配的大圖插畫,能夠充分的調動激活腦內細胞,通過古詩能夠激活孩子無盡的想像力和記憶力,要知道從小用古詩進行啟蒙的孩子,將來的學習成績都不會差,從而避免了因跟不上學習進度導致成績不理想厭學走下坡路這類情況的發生。

我家孩子從小就是一個「古詩迷」,《跟著爸爸學古詩》就是我給孩子精挑細選的古詩啟蒙書籍!這一套一共有4大本從,最開始的插畫入手培養孩子閱讀形式到複雜的看圖讀詩訓練,能夠讓孩子循序漸進地愛上閱讀古詩,從而開發腦部記憶神經元培養孩子閱讀興趣。

★在孩子被讀故古詩的過程中,我明顯的發現孩子的記憶力和想像力都提升了不少,現在孩子已經8歲了,在班級的成績屬於佼佼者!小學老師教的知識學一遍都能記住,把這套既能培養孩子閱讀興趣,又能幫助孩子開發大腦的古詩詞繪本,分享給有需要的父母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