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下的武漢|我從外地來,看一看你

每經影視 發佈 2020-02-06T23:31:19+00:00

「好久院士,來不及多想,我向她鞠了一躬。2月5日有一個小插曲,我的讀卡器壞了,這對攝影記者來說,是極壞的情況。聯繫上一位武漢本地的同行,他人也在一線,我開了40多公里,找到他,解決了Bug。我們很早就認識,2008年地震時大家互相幫助,建立了一種「雲友誼」。

2月5日是農曆正月十二,按照習俗,十五一過,年就算過完了。這是一個特殊的新年,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所有人的行程和計劃。

把時鐘撥回2020年1月23日,大年三十前一天,武漢迎來史無前例的封城。在城內留守的900萬市民,他們的生活仿佛離我們很近,社交媒體上、新聞中的各種「戰疫」現場,提醒著我們,這是一座城市裡正在發生的事情。

但還有大多數人留在家中,除了採購生活物品和倒垃圾,連家門都不出,網絡上零碎的信息,拼湊不出一個完整的個體生活。他們過得怎麼樣?日常生活能夠正常運轉嗎?心情又如何?

我們找到了兩位朋友,他們一個是疫情發生後,從外地去往武漢做報導的媒體人;一個是在外工作,回家過年,留守武漢的本地人。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視角,為我們還原疫情之下的武漢故事。

口述:張建 每日經濟新聞攝影記者

2月2日,張建抵達武漢,用鏡頭記錄這座深處疫情中心的城市。

看見與觸碰,把武漢如實地告訴更多人。

2月1日 星期六,成都小雨

武漢「封城」第十天。一大早接到報社電話,在了解了我和父母的身體狀況後,領導說,做好出發準備。

不用說去哪,都知道是武漢。

「好久(走)?」

「很快。」

我知道,這次和以往任何一次出差都不一樣,沒有預期時間,作為獨子,父母又已年過七十,說沒有顧慮是假的。我戴上口罩,出門給父母又買了點口罩和米,叮囑他們千萬做好防護消毒。

一下午,都在做行前準備。最大的問題是買不到票。直達武漢肯定不行,經人指點,我們買了從成都東到上海虹橋的D354次列車,票面信息是到金寨。到那邊消毒怎麼辦?好在鐵路方面確認我們的意圖後,同意我們每人帶1000毫升酒精上車。早知道,我應該再買點的。

晚上,爸媽問我,明天早上想吃點什麼,我說,煎蛋面。

2月2日 星期天,武漢小雨

早上7點57分,車輪滾動。車廂里十來個人,沒有咳嗽聲,能清楚地聽見有人在聊視頻,關於今後的工作和即將到來的被隔離。

我們再次和列車員確認,這趟車在不在武漢停車。漢口站,雖然離報社和司機約定的武漢站還有20多公里,好歹也是到了!

下午將近5點,我們拿好設備準備下車,我能夠明顯感到大家都在打量我們。「現在反悔還來得及。」我忍不住問同行的年輕同事曹炳梵。他說,「走嘛,來都來了。」就這樣,我們昂首挺胸地進入了武漢界,與大部隊匯合。

2月3日 星期一,武漢晴

「要不要出去?」陌生的環境,邁出第一步是最難的,窗外的陽光「勾引」著我。

於是,我駕駛一輛鄂A牌照的汽車前往蔡甸區火神山醫院施工現場。一路很順暢,在最後一個檢查點,4位武漢同胞搭上了我的順風車。打開窗戶,交談起來,得知他們是從雷神山那邊過來的,屬於那種剛下「火線」又上「戰場」的一線工人。

不遠處,就是一天前已經交付軍方的醫院,但周邊沒有找到制高點,無法拍到。我很確信,一切神速都不是憑空得來,是他們,真的在負重前行。

離開火神山,趕往位於武昌區東湖路169號的中南醫院,3位同事已經穿好了防護服,在等我。可能是防護服有點蓬,以至於每個人的步伐都顯得有些沉重。

在急診大廳等待採訪對象時,恰巧聽到一位醫務人員說,「幫我掛個號,有個病人確診了」。疫情就在身邊。

一下午,我們都在跑醫院,協和、同濟、金銀潭。但由於沒有了防護服,我無法走得再近一些,看到有不少穿著防護服前來的市民,我想,到這個時候,沒有人會再掉以輕心。

2月4日 星期二 立春,武漢晴

早上,我被屋外「嗡嗡嗡」的聲音叫醒,一位身著防護服的人員在進行室外消毒。

緊鄰的馬路上,行人依舊稀少,如此安靜的城市,任何響動都足夠明顯。

我打電話給酒店前台,請他們第二天不用再送稀飯。在外面跑,手髒,我們都儘量避免上廁所。

這一天,武漢宣布開建3處「方艙醫院」,我連忙趕往武漢國際會展中心。不同顏色的制服,同樣忙碌的身影,為了1600張床位,大家都很拼。這種力量,讓人震撼。

晚上大概7點,我從其他地方返回會展中心,想探一探一天的建設進展。

因為上午來過,我徑直往扶梯走去,上二樓。此時,一群人從對面下來,中間是一位頭花發白的老太太,雖然戴著口罩,但我覺得是李(蘭娟)院士,來不及多想,我向她鞠了一躬。

2月5日有一個小插曲,我的讀卡器壞了,這對攝影記者來說,是極壞的情況。聯繫上一位武漢本地的同行,他人也在一線,我開了40多公里,找到他,解決了Bug。

我們很早就認識,2008年地震時大家互相幫助,建立了一種「雲友誼」。

他問我,什麼時候走?

我說,總要等到解禁後吧。

他說,那時候,我們都健康了,一起喝頓酒再走吧。

記者 |張建 余蕊均編輯 |李凈翰 肖勇 杜波

每經影視獲邀,已強勢入駐網易號、搜狐帳號、頭條號、企鵝號、百家號、一點號等平台

|每經影視 meijingyingshi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向本公眾號後台申請並獲得授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