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行業進入"生存博弈" 創新求變才是開啟後時代大門的秘鑰

城市汽車 發佈 2020-01-06T15:43:10+00:00

時光匆匆如白駒過隙,2019年剛剛翻篇,我們邁入了2020年的大門。去年,全球四大經濟體都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經濟下滑,很多人多說下一輪的經濟周期到了,市場進入了向下通道。

時光匆匆如白駒過隙,2019年剛剛翻篇,我們邁入了2020年的大門。去年,全球四大經濟體都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經濟下滑,很多人多說下一輪的經濟周期到了,市場進入了向下通道。國內汽車製造行業也遭遇了"最冷"的冬季,乘用車與新能源產銷都出現了下探趨勢,一些主流車企也出現了大面積的裁員潮,車企之間的抱團取暖景象開始變成常態。而2020年的經濟走勢目前來看也不甚明朗,汽車行業能否再次回暖,可能更多地將取決於科技的變革加速、行業發展趨勢的轉變和國家政策層面的推進與引導。



從2018年開始,中國車市已經進入下行通道,對於車市的"冷場"並非去年才盡顯端倪,在2018年鈴木汽車全面推出中國市場,到了2019年車市銷量的表現更加 "淒涼"。數據顯示去年國內汽車銷量共計2065.2萬輛,同比下滑9.7%,可想而知,這對整個行業造成多大的衝擊。



行業變革的加劇,使得不少車企變的無所適從,供給關係出現了明顯偏差,之前的產能已經超過了消費端的需求。為了應對市場變化,廠家開始降低投入,在供給端做出轉變,關閉生產線、實行裁員與減產手段。"寒冬"已至,在這樣宏觀經濟的影響下,通用、大眾、福特、奔馳、寶馬、奧迪等載體巨大的大型跨國企業競相拉開了裁員潮,通過降低運營成本的方法,將資金投入到電氣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前沿科技中,通過後期的技術角力來謀求更長遠的發展。


隨著30年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雖然汽車技術也隨著需求在成長,但是車市也增在逐步趨向於飽和,銷量的增長放緩當屬正常現象。在全球經濟面向好的情況下,資金和熱錢都向著汽車產業匯聚,而當出現市場惡化,消費者信心不足的狀況時,行業洗牌自然也就提上"日程"。在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的運作下,未來產業中的低速增長會常態化,車企的生存壓力只會越來越大,一些企業通過強強聯手,或者是兼并中下游產業來強化市場地位。對於那些品牌羸弱、產品單一、運營不善的企業前景就顯得十分黯淡,甚至逐步推出市場也不無可能。就如同小編上文提到的鈴木品牌,剛剛進入中國的時候走的是"精品小車"的路線,此後品牌依舊沿著這條傳統老路走下去,沒有做好對消費市場趨勢的清晰判斷,最終造成了推出中國市場的扼腕結局。



不過,事物總有正反兩面性,反過來也能看成是市場的一次"新陳代謝",產業要實現全面升級,產品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淘汰落後的產能,加速落後車企的退出。國家在這個層面上也作出了相應決策,逐步放開合資股比,就是讓國有車企脫離溫暖的襁褓,在即將到來的風雨中接受市場的錘鍊。說白了,國家能做出合資股比開放就像是汽車行業的一次"改革開放",把汽車這個經濟體再一次交還給市場。只有合理有效地利用資源,加大產業的研發投入,不斷提升產品品質,真正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體系,才能在全球化到來的浪潮中屹立不倒。


而汽車行業要再創銷量上的激增,還是需要有技術上的"爆點"。就像蘋果的感應觸摸屏技術引發了智慧型手機革命,它的出現顛覆了當時諾基亞、摩托羅拉、愛立信這樣的傳統行業巨頭,一顆新星的冉冉升起帶來的是一場劃時代的變革,固守傳統的巨頭紛紛隕落,市場也經歷了重新洗牌。大數據、雲處理、人工智慧將會帶來新一輪的產業升級,而5G時代的到來將會打破自動駕駛現有的一些技術壁壘,藉助更高效的信息傳輸與處理,相信自動駕駛的等級會迎來明顯的提升,很有可能成為人類智慧化出行的一次顛覆式革命。所以,汽車未來還有許多出路,就看在這場"生存博弈"過後,留下的這些企業能不能求新求變,在下一個風口中成為市場的引領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