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煤記憶,李家塔煤礦

宜豐會長大叔 發佈 2020-01-06T05:38:11+00:00

李家塔煤礦位於銅川市郊區(現印台區)紅土鎮王石凹村。所產原煤用7噸架線機車(有窄軌鐵路3.2公里)載至王石凹煤礦生產系統外運,礦區與銅—東公路相連,煤礦由李家塔立井和陳家河斜井組成,礦區機關設在李家塔立井。該礦1953—1989年累計生產原煤2292.96萬噸,平均年產原煤61.

李家塔煤礦

位於銅川市郊區(現印台區)紅土鎮王石凹村。所產原煤用7噸架線機車(有窄軌鐵路3.2公里)載至王石凹煤礦生產系統外運,礦區與銅—東公路相連,煤礦由李家塔立井和陳家河斜井組成,礦區機關設在李家塔立井。該礦1953—1989年累計生產原煤2292.96萬噸,平均年產原煤61.972萬噸。

1989年底,礦區共有職工3193人,其中工人1002人,占31.4%。井下工人469人,占職工總人數的14.69%。工程技術人員19人。

李家塔立井前身為私營同泰煤礦,1941年開井,蒸汽絞車提升,年產原煤3萬噸。1952年10月1日由陝西省工業廳「贖買」後公私合營,改名為新泰煤礦。1953年7月1日轉為地方國營煤礦,改名為銅川煤礦第三礦井,並對礦井進行技術改造。擴修井筒,更新設備,改土采法為長壁式採煤,年產原煤6萬噸。1955年改名為銅川礦務局第三煤礦。1957年產煤26.8萬噸。1958年開始大規模擴建,由西安煤礦設計院設計,陝西省煤炭工業局銅川工程公司施工,1959年10月竣工投產。設計能力為60萬噸。1964年改名為李家塔立井。

1959—1989年累計生產原煤1640.3萬噸。1960年產原煤高達61.6萬噸。1970—1976年,年產均接近設計能力。1980年後,礦井瀕臨衰老,產量逐年遞減。於1988年經原煤炭總公司批准報廢,1989年元月1日報廢。為了謀求新的出路 ,該礦也進行過二次創業 ,效果欠佳 ,負債太重 ,1998年併入三里洞煤礦 ,2000年11月30日進入破產程序,2001年12月25日裁定破產終結。

陳家河斜井 位於市郊區紅土鎮龐家山下。前身為陳家河煤窯。因窯主對礦工野蠻、殘酷而以「霸王窯」著稱。1940年改名復興股份有限公司。1950年秋煤窯封閉。1957年投資新建陳家河斜井。次年建成投產。設計能力為21萬噸。

1960年產煤23.9萬噸,1973年生產原煤高達32.7萬噸。礦井主采5號、10號煤層,煤層穩定,構造簡單,貯存條件優越。其主力採區—採煤區連續17年堅持機械化採煤,保證礦井穩產高產。采六區使用國產80型淺截式機組,連續13年超額完成任務,1973年創工作面年產原煤26.58萬噸紀錄,1979年又創27.02萬噸紀錄,被煤炭工業部1975年10月命名為「特別能戰鬥的採煤區」。

1958—1987年礦井累計生產原煤653.6萬噸,年均產煤21.79萬噸,超過礦井生產能力,其中1973年產原煤32.7萬噸。1987年7月1日礦井采完報廢。




李家塔,陝西銅川一個普普通通的國有煤礦,因煤而興,因煤而衰。這裡對於我家來說記憶深刻。父母親60年代煤校畢業分配到這裡,辛勤工作,結婚生子,有了我們兄弟姐妹。在這裡一呆就是將近20年。之後搬到陳家山煤礦。他們這一代人將最寶貴的青春和熱血撒在了這裡。今日,我又踏進了這片熱土。但目之所及,殘垣斷壁,一片荒蕪。內心頗感淒涼和失落。循著記憶,找到了我家曾經住過的地方,找到了父母曾經工作的地方,找到了哥哥姐姐曾經上學的地方。站立此地,仿佛仍能聽到父親如數家珍滔滔不絕的講解。時過境遷,物是人非。改變的是繁華,留下的是故事。攝於2017年4月4日



礦醫院(我家就在礦醫院背後)



礦山破敗的房屋 如今已無人居住 只有院中杏花盛開



尋根之旅



曾經居住的地方 那排平房變成了樓房 現如今人去樓空



桃花依舊笑春風



荒蕪的樓房



銅川市印台區王石凹街道李家塔社區



原來的小巷依舊


僅有的幾戶人家



街景 想起了平凡的世界



街道



路過市內曾經工作8年的銅南鐵小 如今是西安鐵路局銅川車務段 教學樓和宿舍樓還在


乘坐王石凹煤礦方便礦工家屬上下山的絞車 當年異常繁華



絞車自建礦起已運行50餘年



目前乘坐的人越來越少



不知道會堅持多久


來源: 銅川1958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