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外的出城橋——利行橋

呼和浩特日報 發佈 2024-04-29T12:29:00.990060+00:00

●本報記者 楊彩霞在呼和浩特,由於北面的大青山阻擋,讓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更喜歡向南發展,而由於東邊的水源充足,西邊的發展就顯得慢了些。在過去的歸化城似乎也是如此,雖然人們集中在城裡,但卻更喜歡在南邊和東邊進行耕種。所以歸化城的西邊就不那麼繁華。

●本報記者 楊彩霞

在呼和浩特,由於北面的大青山阻擋,讓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更喜歡向南發展,而由於東邊的水源充足,西邊的發展就顯得慢了些。在過去的歸化城似乎也是如此,雖然人們集中在城裡,但卻更喜歡在南邊和東邊進行耕種。所以歸化城的西邊就不那麼繁華。而在歸化城的西門外,不光有西河,還有橋樑和茶坊。

歸化城的通順街直接連通著歸化城的西門,凡是從西門進出歸化城的,基本上都要從通順街行走。西門是出城的主要通道,人們向西到薩拉齊、包頭、阿拉善等地,都必須要從這條路出發。而歸化城的西門外緊挨著扎達蓋河,所以這裡註定要有一座出城用的大橋。過了這座大橋就徑直來到大西茶坊,再過一條小路,就來到小西茶坊。

「記憶中,河槽上面是一座橋,一開始是一座木橋,後來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變成了一座石橋。人們在石橋上來來往往,石橋的西面有一座關帝廟。應該是個很古老的建築。小時候我們經常和小夥伴跑到關帝廟的院子裡玩耍。關帝廟的占地面積比較大,政府就用來辦公了,雖不知道是幹什麼的,但依舊不能阻止小孩子玩耍的樂趣。關帝廟靠北一點的地方就是西茶坊了,西茶坊的人很多,也很熱鬧,經常會有好吃的香瓜出售。而西茶坊再往北一點,就是一座召廟了。後來政府從這裡修建了一條土路,可以直接通往台閣牧,比起原來靠人們雙腳走出來的道路,更加正規,也更方便通車。」曾經住在西口子附近的曹建成老人說。

想要跨過扎達蓋河來到西茶坊,沒有橋樑的幫助是不行的。在這裡有兩座橋,一座較大,是人們出城的主要橋樑,另一座偏小,是為了方便人們去召廟才修建的。大的那座橋叫做「利行橋」,小的那座橋叫做「無極橋」。

先說這座小橋,小橋的主要目的就是通往西茶坊的那座召廟。召廟比較官方的名字應該是「朋蘇克召」。但歸化城的人們似乎總是對召廟十分喜愛,所以只要夠人行走即可,是一座簡單的小木橋,幾乎是年年架橋,年年被沖,但依舊阻止不了人們過橋拜佛的熱情。

再來說說這座大橋。這座大橋的官方名稱是「利行橋」,在老百姓口中就被稱作是「西茶坊橋」。據《呼和浩特史料》記載:該橋在舊城敬老院南門口,通往托縣、薩拉齊、包頭西部的出入口,原為木橋。1959年特大洪水,木橋被衝垮後,第二年,市建設局重新修築大石條橋墩5個,在墩上架十字鋼樑,在樑上鋪木橋面。而據《歸綏縣誌》說:「利行橋民國十九年建,為薩包入境之道。」

當然,這座大橋也就是進出城的主要橋樑,商品、貨物、馬匹幾乎都要從橋上經過。據在西口子居住的老人陳春華說:「西茶坊附近除了有關帝廟、召廟外,還有呼和浩特最大的冰窖。30多年前,市場還沒有冰箱冰櫃等製冷工具,唯一能夠製冷的就是靠冬天積貯冰塊,來防暑降溫及做其他用途。所以,西茶坊的地下是被掏空的地窖,裡面主要存儲的就是冰塊。冬天將冰塊運進地窖。夏天需要的時候就取出。對於肉食品的保鮮非常有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