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六季元老蔡康永:所謂高情商,就是三分疏離七分溫柔

時小慢 發佈 2020-01-17T18:14:08+00:00

《奇葩說》這檔節目,從第一季到第六季,始終以其有趣的辯題與豐富的內涵吸引著年輕觀眾。在很多人心中,他是說話滴水不漏的高情商代表,而在生活中,他卻是冷淡又疏離的看客。

《奇葩說》這檔節目,從第一季到第六季,始終以其有趣的辯題與豐富的內涵吸引著年輕觀眾。

從節目中不僅走出了一大批優秀的青年辯手,同時也火了節目中的幾位「奇葩」導師。

蔡康永不僅是六季元老,也是導師團隊中極富個人特色的一位。同樣是高級知識分子,與高曉松引經據典、口成章不同,蔡康永的博學體現在「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深」的溫柔上。

在很多人心中,他是說話滴水不漏的高情商代表,而在生活中,他卻是冷淡又疏離的看客。

他的高情商,是三分疏離,七分溫柔的總和。

在人人都想要委屈自己獲得高情商稱讚的年代,蔡康永卻向我們展示了不一樣的高情商。

01

凌厲的看官,清醒的審視者

蔡康永的高情商也不是與生俱來的。

他出生在老派的舊上海貴族家庭,祖父是上海自來水的老闆,父親曾是中國最大的輪船公司——上海中聯輪船公司的老闆。

可以說蔡康永在那個時候,可是妥妥的上海灘貴公子。

只不過隨著太平輪的沉沒,蔡家自此一蹶不振,全家搬往台灣生活。

貴族沒落,但父母依舊保留著舊式貴族的生活方式,穿旗袍,背古詩,還有在四四方方的麻將桌上應酬。

家裡人喜愛宴請賓客,蔡家總是絡繹不絕,小小的蔡康永自那時起就從推杯換盞的宴客席上了解到眾生百態,在你來我往的應酬中學會察言觀色。

一盤大閘蟹上桌,明明作為家中年齡最小的他、才是坐席上最該受到寵愛的那個,但父親總會把好吃的蟹蓋,蟹鉗分給客人,而把肉沒那麼多的蟹腳留給他。

從那時,他就明白,最好的東西,最周全的禮數要留給客人。而這似乎也成了命運中的某種預兆。

長大後,他成為了最受歡迎的主持人,與用犀利毒舌奪人眼球的大多數主持方式不同,蔡康永永遠帶著謙和溫暖的笑容,以循循善誘的方式與嘉賓做一場溫柔的談話。

他的柔腸百轉,他的苦口婆心,不僅僅成就了他獨特的主持風格,也成就了他高情商的好口碑。

有人說,他是精緻的悲憫者,看盡了世間百態,能夠輕撫肩頭給來訪人送來一聲慰藉。

殊不知,他才是世間那個凌厲的看官,清醒的審視者。

因為看懂世間人情世故,才能更加清醒地審視周遭的一切。

所以他的高情商不是天賦異稟的好運氣,而是懂得傾聽,體諒他人的慈悲。

02

高情商不是用來尋找快樂,而是獲得更多的平靜

觀眾眼中高情商,溫暖會做事的蔡康永,其實在熟人眼中帶有一點冷漠的疏離。

一同在《奇葩說》中共事的馬東說:「蔡康永的情商高,不體現在他迎合你,他的內心是冷峻的、疏離的」。就連十幾年的小S也會說他,從不會主動跟她約工作之外的飯局。

他從來沒有主動追求過高情商人緣好,他追求的是內心的平靜。

蔡康永大學時,有一次逢除夕夜,同學們都回家過年,他卻一個人留在宿舍。想像中的孤單並沒有來臨,相反,他度過了一個平靜而充實的夜晚。

從那以後,他明白,很多人把生活的意義建立在追求快樂上,而快樂本身是不值得被寄託的,平靜才值得。

人生如果每一秒都希望過得快樂,那麼那個快樂就沒有意義。

觀眾習慣了他在綜藝里跟小S 插科打諢,嘻嘻哈哈,以為他是玩世不恭,快樂至上的娛樂人,而在私底下,他卻是冷淡疏離,不喜社交的文化者。

在一次訪談中,他說道,人生苦短,最應該警惕的是那些把你伺候的很舒服的娛樂產品,它們不會反饋給你任何東西。

娛樂至上的年代,身處娛樂圈的他卻想要逃離娛樂圈獲得心靈上的寧靜。

這樣的心境,你很難從一個娛樂圈人物的身上看到,但這才是蔡康永不同於他人的高情商。

他的高情商,是從喧鬧浮華中一次次逃離的結果,是從平靜的思考中獲得的體驗。

03

家庭環境是高情商的根源,而主動閱讀則是高情商的沉澱

對於觀眾來,要想給蔡康永貼個標籤,貌似很難。

一方面,他是學富五車的文化人,另一方面又是幽默風趣的主持人,換個領域,他又是導演,在多個領域游離,他的身份不那麼明晰卻也絲毫不尷尬。

不論是文化分子白先勇、李敖,還是娛樂明星張柏芝,劉德華,從美妝界大佬再到電影界的文藝咖,遇見蔡康永,似乎都能夠侃侃而談,擦出不一樣的火花。

而這背後,是他豐富的閱讀決定的。

小的時候,他從宴客席,麻將桌上了解眾生百態;成年後,他找到了另一種方式來探索自己與世界的關係。

生活中難以躲避的人和事,在書中都能夠得到解脫。書於他而言,是最溫柔的包容者。

人生中的至暗時刻,在書里總能找到想要的解答。

所以他會強迫自己去廣泛涉獵他不熟悉的內容,會嘗試各式各樣的領域。

他採訪過娛樂明星,也採訪過數學家、導演,在各種場合都能隨意切換,毫不露怯,這正是他閱讀質量的最好檢驗。

閱讀就像人生,總在舒適且安全的領域待著,體會到的世界就越狹小。

如果說家庭薰陶與不一樣的人生經歷是蔡康永高情商源泉,那麼深度廣泛的閱讀則是他主動選擇的結果。

在人人都在為如何提高情商而抓耳撓腮的考場上,蔡康永卻用靠著深度的閱讀交了滿分的答卷。

高情商也稱高EQ,是心理學家提出的,研究人的情緒情感以及挫折耐受力的概念。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情商在工作生活中的決定作用,可以說,一個人的成功,是由智商與情商「雙商」決定的。

蔡康永的高情商人人都羨慕,但一回頭,卻又容易被現實繁雜的人際關係打敗,當今的社會,十個人裡面有九個覺得自己患有社交恐懼症,如何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的難題。

而反觀蔡康永,《奇葩說》中即使意見不合也能獲得對方辯手的尊敬;交流中,不用咄咄逼人也能讓人心服口服。

更重要的是,他的高情商能夠同時令他人愉悅又能令自己舒心。

因為,他不是想著如何搞定他人,而是先搞定自己,再坦誠面對世界。

04

那麼在工作與生活中,我們提高情商,收穫良好的人際關係呢?

首先、放下自我優越感,謙卑待人。

李誕在《十三邀》中評論蔡康永:他家世好,學問高,他是最有資格有優越感的人,他完全可以咄咄逼人,在氣勢上碾壓所有人,可是你看到的他是那麼的溫柔,像一個沙發一樣,讓所有人愉快,並且讓自己也舒服。

而這份平衡感也來源於小時候蔡康永對人的觀察。

小時候,他隨母親到別人家中做客,在飯桌上,好吃的飯菜吸引了小小的他。

他不禁感慨:「哇,這是什麼食物,怎麼會這麼好吃」

女主人笑著摸了摸他的頭,說,「這是粉絲,好吃你就多吃點!」

長大後,參加過很多次飯局,他卻總能聽到飯桌上主人對自己品嘗過各種各樣的山珍海味誇誇其談,那種高高在上的顯擺讓他懷念多年前飯桌上那個女主人的謙卑有禮。

所以,在充滿了火藥味的《奇葩說》舞台上,蔡康永的溫情無疑是最耀眼的存在。他的發言,沒有長篇大論的掉書袋,而是通過對市井世界的細微觀察,以四兩撥千斤之勢拉回大部分選票。

在生活中,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必然會失去一定的親和力,因為一旦人際關係中存在優越感,雙方的關係就會失衡,被俯視的一方必然會產生受傷或不舒服的感覺。

那些擁有優越感的人也不會收穫真正的敬意與崇拜。

只有放下自我優越感,謙卑待人,才能贏得更多的尊重。

其次、接納自我情緒,才能自我和解。

拿破崙說,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

但是,一味地控制情緒就能夠獲得快樂,收穫高情商嗎?

蔡康永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

拍出來的作品得不到認可,寫出來的書不暢銷,微博上寫的文案被人說是無用的雞湯,他也會難過,也會表達,而不是去控制。

有人因為他表達了情緒討厭他嗎?沒有,他的情商課依舊賣座。

他承認自己有希望被認可的情緒,卻還依然堅定地選擇做自己。

他說,中國的文化喜歡推崇「容忍」,而「容忍」有時卻解決不了問題。

所以與其排斥,不如選擇接受它。

在生活中,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時刻?面對他人的冒犯,不懷好意,心裡早已憤恨不滿,卻還要給自己戴上一副沒關係的面具?

只有承認了情緒,接納了情緒,我們才能夠更融洽地與他人相處,才能和自己和解。

最後、在人際交往上「斷舍離」,才能讓關係更純粹。

蔡康永認為,溫暖不是一個與人建立良好關係的立場。

如果一個人給所有人面面俱到的溫暖時,那就太累了。

想想你自己,是不是面對新來的同事笑臉相迎,拿著手機在半夜給沒聯繫過幾次的同學發送生日快樂的祝福?

有時,這些自以為是的「溫暖舉動」在別人眼裡毫無意義。

研究表明,人的交際精力只夠維持七段深刻的關係。

既然人的精力如此有限,就應該把溫暖留給最愛的人,讓這一份「偏愛」顯得彌足珍貴。

蔡康永正具備了從繁雜的人際關係網絡中抽離的能力,才讓自己的關係變得更加純粹。

他不參加別人的婚禮,不給人送生日祝福,會隨身攜帶一本書打發掉不喜歡的邀約。

但人際關係因此而變差嗎?未必,他和小S十多年的友誼眾所周知,身邊的親近朋友圈也保持數十年的穩定。

「斷舍離」不代表事不關己,而是適當地遠離。

這種遠離冷淡但不冷漠,他會耐心地為小S穿鞋,在小S一次次遇到困難中挺身而出;在朋友半夜的哭訴中,捧著電話安慰他好幾個小時……

不是切斷關係網,而是把珍貴的溫暖給予有限的,真正愛著的幾個人。

只有這樣,才不會為了維持關係而筋疲力盡。

就像蔡康永自己說的:

高情商,不是迎合和容忍,而是可以好好和自己相處。

所以真正的高情商,從不是搞定別人,而是搞定自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