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過視覺敏感期孩子會弱視?!看完這篇才知道什麼是兒童敏感期

爸媽成長智庫 發佈 2020-01-03T11:00:57+00:00

【本文為《智庫兒童成長系列路線圖》的第17篇文章,聚焦0-6歲孩子的發育敏感期。】育兒中的「敏感期」,大部分家長都不會陌生,用大白話來理解,敏感期是孩子獲得某項基本能力的最好時期。

【本文為《智庫兒童成長系列路線圖》的第17篇文章,聚焦0-6歲孩子的發育敏感期。】


育兒中的「敏感期」,大部分家長都不會陌生,用大白話來理解,敏感期是孩子獲得某項基本能力的最好時期。

但這個概念已經濫掉了,育兒界各種流派對這個概念的觀點差異頗大,最有爭議的部分,莫過於學齡前孩子到底有哪些敏感期。

小智老師在網上搜羅了一圈,發現6歲前的孩子被列出30多個敏感期,比如口腔敏感期、色彩敏感期、詛咒敏感期、音樂敏感期等等,不一而足。

很多早教機構借題發揮販賣焦慮:錯過xxx敏感期孩子就落後於人了!!


家長們就懵了,這麼多不同的敏感期,錯過了就不再來。那每個敏感期來了要怎麼做?錯過了孩子是不是就要走彎路了?

小智老師倒是覺得,如果孩子的敏感期這麼密集,還不如換個思路,了解一下孩子什麼時候「不敏感」算了。

乾脆,今天咱們一起回溯一下「敏感期」概念的起源,聊聊0-6歲孩子的敏感期路線圖到底是怎麼回事。


敏感期到底是什麼?

敏感期是義大利幼兒教育專家蒙特梭利的四大理論之一,蒙特梭利女士在對兒童進行持續觀察時,發現當孩子處於某個敏感期時,會產生一種敏感力。

當敏感力產生時,幼兒內心會有一股無法抑制的動力,驅使他對他所感興趣的特定的事物產生嘗試或學習的狂熱,直到滿足需求或敏感力減弱,這股力量才會消逝。

換成大白話的說法就是,0-6歲的孩子在成長中,經常會在一段時間內出現和以往「反常」的情況,過後又恢復以往的情況。比如:


1歲多的孩子突然很喜歡不斷拿起玩具就扔,然後要你撿起給他繼續扔;

2歲多的孩子必須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和順序做事,一旦家長們沒有按孩子的要求去做,他會生氣哭鬧;

3歲多的孩子原本喜歡一個人玩,突然到主動邀請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


出現「反常」的這段時間就是敏感期。

敏感期只存在於一段時間之內然後消退,不管孩子是否獲得了這種能力,這個特定的敏感期都會消退。



由於敏感期的這些特性,家長需要根據特定的敏感期給孩子提供充分的機會和刺激的環境,讓孩子來建構特定的能力,過了特定敏感期,孩子的熱情和興趣也消失了,學習起來會事倍功半。

那麼,到底有幾個敏感期呢?蒙特梭利及蒙特梭利協會確認的兒童敏感期只有6個,分別是:

細小事物敏感期(1.5歲-2歲)
秩序敏感期(1歲-3歲)
社會性行為敏感期(2.5/3歲-6歲)
動作協調敏感期(1.5歲-4歲)
感官精緻化敏感期(0-5歲)
語言敏感期(0-6歲)

從上圖可以看出,許多敏感期的時間都會持續半年甚至幾年以上,在同一年齡段,經常會出現幾個敏感期並行發生的情況。

可以說,孩子在整個學齡前,都處於一種「開掛」的狀態,各種感官、智能、社會能力都在飛速發展。


敏感期≠關鍵期

敏感期理論並不是蒙台梭利女士發現的,她借鑑了動物研究中的『關鍵期』概念,並把「關鍵期」對應於人類兒童的敏感期。

在孩子生長發育的過程中,既有敏感期,又有關鍵期,兩者之間存在很大區別。

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屬於心智發育範疇,具體表現為孩子相關能力發展迅速錯過敏感期則發展緩慢

從大腦發育的情況看,所謂的敏感期,就是寶寶大腦高速發展的時期。嬰兒大腦是成年人腦重的25%,到3歲時增長到成年人的85%,從0—3歲被稱為大腦結構發育「黃金期」。

這個階段就像是一個窗口期,孩子能夠迅速的學習各種知識和能力。但是大腦的發展是持續的,這就是為什麼即便我們錯過了語言敏感期,還是能通過努力學習好第二語言的原因。

家長也沒必要每天都在糾結孩子是不是又進入這個敏感期,那個敏感期。只要做到心裡有數,耐心觀察就可以了。

關鍵期(Critical Period)屬於感官發育範疇,具體表現為孩子的相關能力飛速發展但錯過就會造成不可逆的缺陷

在著名的視覺剝奪實驗中,被蒙住眼睛的小貓在錯過關鍵期後,小貓就永久的失明了。感官發展的「關鍵期」是「過時不候」,錯過了就錯過了。

所以,兒童的「關鍵期」並不等於「敏感期」,現實中兩者經常被混淆。

網上關於敏感期最誇張的說法,「兒童有31個敏感期,包括所謂的口腔敏感期、色彩敏感期、詛咒敏感期、音樂敏感期、視覺發展敏感期等」。

實際上,這些大部分屬於孩子感官發展的關鍵期,或者是特定時期的正常生理表現。

關鍵期也是非常重要的時期,家長們不可掉以輕心。

但也不需要把生理表現一概而論為敏感期或關鍵期,盲目焦慮,針對不同時期特點,正確應對就好。


不同敏感期有哪些具體表現

秩序敏感期Order(1-3歲)

蒙台梭利在觀察中發現,孩子會因為無法適應環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發脾氣,因而確定「對秩序的要求」是幼兒極為明顯的一種敏感力。

處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經常會做一些成人無法理解的事情,比如:


- 小火車必須是對齊的,稍微打亂順序,就要哭鬧發脾氣;

- 垃圾桶必須是放在廚房裡的,拿到客廳里就不可以;

- 吃飯的時候,叉子、勺子、筷子必須同時拿出來放到桌上,一個也不能少,否則就哭鬧不要吃飯;

- 甚至還會出現媽媽回來沒有脫外套就抱孩子,孩子會崩潰大哭,就只有媽媽重新脫了外套再抱他,才能停止哭泣。


這些很「作」的表現,根源在於孩子處於秩序敏感期,會因為秩序被破壞而感到受挫或沮喪。

對孩子來說,秩序是更深層次的概念,他們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現在對順序性、生活習慣、所有物的要求上。孩子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幫助他認識事物、熟悉環境,找到定位。

家長可以使用這幾個方法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秩序:

1、陪伴孩子玩藏貓貓的遊戲,通過這種遊戲發展、確定秩序;
2、給孩子製造規律的作息時間,讓他們知道自己可以有什麼可以期待;
3、維護孩子自己建立的秩序,不要試圖破壞。

這個敏感期會幫孩子建立人格特徵,建構成他大腦的秩序。家長不僅要為孩子準備有秩序的環境,自己也要在這個階段形成規律,對相同的事情持有相同的態度。


細小事物的敏感期(1.5-2歲)

這個階段的孩子對細節、微小的東西很感興趣,比如:

- 我們成人無法注意的蝸牛殼,孩子一眼就會發現;

- 你看不到的樹上的野果,孩子看得到;

- 地上的頭髮絲,孩子撿得起來;

- 看書看繪本的時候,孩子會注意到一些成人都沒有注意到的小細節。

這些對細微事物的觀察,恰恰能夠幫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認知這個世界。

作為成人必須認識到孩子有這樣的敏感期,如果孩子停下來觀察和研究這些小「世界」的時候,請你停下來,不催促,不阻礙,讓他慢慢來。我們需要給予耐心來等待。


動作協調敏感期(1.5-4歲)

當孩子1歲或18個月的時候,他的動作協調敏感期開始出現,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他開始想用自己的手做一些事情,這時他的手是被大腦驅使的。

孩子很樂意去發展動作控制能力。大腦與肌肉和神經是相互反饋的關係,通過這個反饋,孩子會不斷優化自己的動作。

這個階段的孩子會異常好動,他們每次的跑跳都在向他的小腦袋發射「電信號」,每一次「電信號」都在幫助他的小腦袋建立神經元連接、加快神經纖維髓鞘化,讓他更「聰明」,並不斷自我優化動作,達成肌肉記憶。

所以下次如果孩子再像小猴子一樣「躥來躥去」,在保證他安全的前提下,別去阻止他。


社會性行為敏感期(2.5/3-6歲)

社交關係其實開始於出生時和父母建立的親密關係,這是一切「關係」的基礎。

我們常常擔心孩子不願意分享、沒有朋友,常常督促孩子「大方點」、「分享快樂」,但回過頭來看,對1歲、2歲的孩子提如此的要求,本身就是有些「過分了」。

1歲、2歲的孩子不是很有興趣跟別人玩,更關注自己做什麼,孩子們在一起時時各玩各的,後來才慢慢的開始跟身邊的人產生互動,不過更多的是喜歡和家長之間做互動。

2歲前的孩子,正好進入「自我意識」發展的關鍵時期,所有東西都是他自己的,連整個世界都是,讓他學會「分享」有些勉為其難了。

等到孩子3歲左右,他會逐漸開始對同伴感興趣,希望參與團體活動,學習團體規則,開始學會分享,才慢慢開始有了社交。

這個敏感期階段,家長需要幫助孩子學習群體規則、日常禮儀、生活規範,為後續融入社會、遵守社會規範、建立社交關係奠定基礎。

但一定切記,社交能力的發展除了環境之外,也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沒有到合適的年齡,所有的孩子都難以做到「成人的要求」。


語言敏感期(0-6歲+)

很多家長會認為,孩子在學說話的時候才進入到語言敏感期。但實際上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了語言敏感期。在清醒狀態下的嬰兒一直在聽父母說話,辨別音調,為開口做準備。

為了實現使用語言,孩子會自己用舌頭,雙頰等訓練,比如母親在母乳餵養時,孩子在觀察母親嘴唇的移動,慢慢的,孩子可以發出一些聲音,到說出單字、詞語、短語,再到完整的一句話。

通過不斷自我調節和練習,孩子會漸漸學會用周圍環境的語言來表達自己,而且語言裡永遠會帶有母語的口音,這就是環境內化產生的影響。

語言敏感期的孩子可以吸收無限的語言,包括細節。

如何幫助語言敏感期的孩子們更好的學習語言呢?家長們可以做到如下幾個方面:


1、就算是小嬰兒不會開口說話的階段,父母也應該給予足夠的言語刺激;

2、想要孩子學習不同的語言,需要保持長期一致性的語言環境,讓孩子明白有不同的語言盒子,孩子慢慢會知道,從一個特定的盒子拿出特定的語言。


比如一個特定的人需要使用同一種語言跟孩子交流,如果這個人說另一種語言,會給孩子帶來困惑。

所以很多育兒學家都不建議家長用所謂的「嬰語」「兒童話」和孩子交流,直接用正常的語言就可以了。比如,說「吃飯」,不要說「吃飯飯」。

3、堅持給孩子「輸入」語言,達到一定量,孩子一定會有「輸出」。

讀繪本、講故事、聊天是家長們儘可能要去做的,給孩子提供一個豐富、多元的語言環境,讓這個「小腦袋」不停地吸收環境中的語言刺激。

現在電子產品在生活中出現的頻率實在是太高了,家長一定要注意,千萬不要讓電子產品,占據了孩子的交流、閱讀時間。


感官精緻化敏感期(0-5歲)

感官精緻化敏感期,通常是被家長們曲解,甚至破壞打斷孩子學習的一個階段。

孩子從出生起,就會借著聽覺、視覺、味覺、觸覺等感官來熟悉環境,了解事物,建立對世界的理解。

他們用嘴「嘗」、用手「摸」、用腳「踩」、用鼻子「聞」、用耳朵「聽」,他很想知道它是什麼,嘴裡得到的信息傳到大腦,這個信息放進大腦里根據以前的經驗分類。

而往往在這個階段,家裡的老人,甚至是家長自己都會很不理解,覺得孩子這樣的行為不衛生不安全,讓孩子不要碰這個,不能吃那個。

殊不知,這樣做,孩子認知這個世界的「權利」被剝奪了,感官發展也被阻礙了。

在感官精緻化敏感期,家長需要做的是推動他們用自己的感官處理信息,分類,放手讓孩子去用感官探索世界。


最後的話

看到這裡,你已經了解了0-6歲孩子的所有敏感期是什麼,家長該做什麼啦。

敏感期大多是孩子自發學習的時期,家長不是給孩子的大腦填東西,而是幫助孩子發展,要做的就是觀察孩子的表現,準備環境,讓孩子完成他們的特定敏感期需要做的活動。

即使偶爾沒有做好,也沒關係,只要孩子的生存環境是正常的,敏感期就很難被錯過。


本文參考資料:

[1] 瑪利亞·蒙台梭利. 童年的秘密,2010

[2] 面對孩子敏感期,家長應如何做,6歲之後就沒法補救了麼?,枕邊育兒

[3] 關於兒童敏感期,蒙氏教育億禾林

圖源:包圖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