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為大一女兒招聘保姆洗衣做飯:孩子不會,我又沒時間

小迪媽媽談育兒 發佈 2020-01-06T15:52:32+00:00

文/歆小迪近日,湖北襄陽的劉女士在朋友圈招聘保姆,照顧大一女兒,幫她洗衣做飯,引發熱議。劉女士稱平時自己很忙,女兒從小就沒做過家務,怕她照顧不好自己,便想要招聘一位保姆。她說這樣花錢圖安心,現在很多人這樣。

文/歆小迪

近日,湖北襄陽的劉女士在朋友圈招聘保姆,照顧大一女兒,幫她洗衣做飯,引發熱議。劉女士稱平時自己很忙,女兒從小就沒做過家務,怕她照顧不好自己,便想要招聘一位保姆。她說這樣花錢圖安心,現在很多人這樣。

作為80後的一代,我很不理解,都已經上大學了,卻連最基本的生活和自理能力都沒有。更令人驚奇的是,家長不僅不擔心不著急,反而試圖招聘保姆繼續慣著孩子。

真是有什麼樣的家長,就有什麼樣的孩子,每一個「巨嬰」背後,都有著不負責任的家長、不合格的家庭教育。正是家長對孩子無原則的溺愛和縱容,才讓孩子養成了不良習慣,失去了成長的機會。

01為孩子好,就應該讓孩子學會自立

真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猶太裔上海媽媽沙拉·伊麥斯年僅23歲的兒子,送給她一套位於浦東的280平的房子。
她的2個兒子不到30歲就成了億萬富豪,而且還非常孝順。

這位媽媽離婚後,獨自帶著三個孩子去了以色列。她一邊帶孩子,一邊賣春卷以維持生活。

雖然生活過得很辛苦,但她從不捨得讓孩子幫忙,孩子最大的任務就是學習。

但是,以色列鄰居的話驚醒了她,鄰居跟孩子說:「你們都是大孩子了,應該學會幫助媽媽,而不是像廢物一樣,看著媽媽忙碌。」

原來在以色列,孩子們都要參與家務勞動,沙拉這種做法並不是在愛孩子,而是在害孩子。

從那以後,沙拉讓孩子一起賣春卷,出乎媽媽的意料,2個兒子都做得相當不錯。

除了讓孩子賣春卷,沙拉還制定了值日表,安排孩子幫忙做家務。

孩子並沒有因此埋怨媽媽,相反,他們感恩媽媽的付出,並且從小就找到了人生方向。

善長經商的2個兒子,不到30歲就賺得了億萬資產,女兒也當上了優秀的外交官。

02 如何培養孩子自立?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成年後能夠獨立自主,做一個獨立的人,而這需要我們在生活中進行刻意的引導。

1、 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日常生活中,一些有關孩子的事情,可以讓孩子自己選擇,比如今天穿什麼樣子的衣服?怎麼布置自己的書桌?每天什麼時候洗澡?等等

沒有人喜歡被別人控制,孩子也是。在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上,把選擇權交給孩子,讓孩子自己做主。

著名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說:「兒童必須通過自由的選擇而獲得意志上的獨立。」

但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做了選擇,請尊重孩子的選擇,不然會適得其反。

孩子做過選擇,感受過通過選擇帶來的喜悅或挫折,對以後需要做選擇的事就有自己的思考,而不是什麼都依賴父母。

2、耐心等待孩子

小孩子的動手能力是慢慢學習的,父母不要太著急。經常見家長看到孩子穿衣服慢,就著急,上去幫忙,有了家長的幫忙,孩子就站那裡不動了,等著家長給穿。

如果經常這樣孩子自然懶得動手,反正有媽媽幫忙,而且我自己穿媽媽總嫌我慢,不如讓媽媽給穿。

做家務也是,比如,孩子4、5歲的時候就可以讓孩子自己洗自己的小襪子,一開始孩子肯定不會洗,也洗不乾淨,還弄得滿地都是水。這時家長不要責怪孩子,也不要幫忙,在旁邊指導孩子就好,讓孩子自己學習,幾次過後,孩子就學會了。自理能力和學習知識一樣,不是到了某個年齡就突然會了,而是要慢慢學習才會的。

因此,我們要有耐心,給孩子學習的時間。


3、相信孩子的能力

許多家長無法放手的原因,大多是覺得孩子沒有長大,做不好,害怕孩子受到傷害,但實際上,孩子遠比家長們想像的要堅強。

有的孩子7、8歲了也用不好筷子,但有的孩子3歲就用的很好了,就已經能用筷子很好地自主進食了。這就是學習的力量,我們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早一點放手,孩子就能早一點獨立。

我們提倡高質量的陪伴,而不是事無巨細的替孩子做。孩子能力應該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增強的,但有的孩子徒增了年齡,自己的能力卻沒有任何長進。

鄰居家9歲的兒子,以前一直自己吃飯,自己上學,獨立性很強。去年一次意外,父母不幸去世了,孩子跟爺爺奶奶生活。老人疼孫子,吃飯要喂,上學要送,漸漸的孩子自己好像長回去了。都不能自己好好吃頓飯了,什麼都需要爺爺奶奶照顧。

《為何家會傷人》中舉過一個例子:

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想要拿十米外的球,如果大人每次都把球拿給他,他就會感覺到,大人很強大,自己很弱小。有了問題,會有人自動幫我解決。

實際上,對於孩子來說,相比拿到球,更重要的是要獨立完成這個過程。

你幫孩子越多,孩子就越沒有機會學習,最終長成一個「巨嬰」,不具有任何生活能力。

阮閱《詩話總龜前集》所云:「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家長們只有相信孩子,放手讓他們去飛,孩子們才能真正成長為雄鷹,搏擊長空。

孩子長大後出問題,一定是父母種下的根源。一個不願意成長的孩子身後,一定有一個不願意放手的父母。溺愛像一種「無痛截肢」,父母以愛之名,殘忍的切斷了孩子自強自立的能力。

美國著名社會學家W.古德在《家庭》一書中說過,家庭是一項社會發明,其任務是將生物人轉化為社會人。

孩子能否成為適應社會的社會人,是衡量父母教育的一項重要標準。父母捨得放手,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