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的落日——淺析梁武帝亡國的原因

江左夢華錄 發佈 2020-01-06T06:36:36+00:00

梁朝的滅亡不只是一個國家的滅亡,實際上是整個南朝的敗亡。如果說東晉的滅亡證明了門閥士族在政治、軍事上無法無限膨脹下去,那麼梁朝的滅亡則說明門閥士族即使經濟上也不能夠無限膨脹下去。實際上說明了門閥士族並不是時代的正確走向,而隨著梁朝的滅亡,北朝統一南朝也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了。

梁朝的滅亡不只是一個國家的滅亡,實際上是整個南朝的敗亡。如果說東晉的滅亡證明了門閥士族在政治、軍事上無法無限膨脹下去,那麼梁朝的滅亡則說明門閥士族即使經濟上也不能夠無限膨脹下去。實際上說明了門閥士族並不是時代的正確走向,而隨著梁朝的滅亡,北朝統一南朝也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了。

一、梁武帝因佞佛而亡國?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許多人認為杜牧的這首《江南春》是在用誇張的手法為我們揭示了南朝崇佛的盛況,其實杜牧所說的"四百八十寺"已經是打了折的了。

據《法苑珠林》載,南朝宋時有寺1913所,僧尼3600人;齊時有寺2015所,僧尼32500人;梁時有寺2846所,僧尼82700人;陳時有寺1232所,僧尼32000人。

南北朝是佛教發展的重要時代,而梁武帝時代又是南朝佛教發展的巔峰,相傳梁武帝蕭衍晚年沉溺佛教,乃至於四次捨身同泰寺,朝臣多次用大量錢財將其贖回來,耗空了國力,最終侯景之亂、梁朝滅亡實乃梁武帝佞佛的鍋。

然而事情卻並沒有紙面上的這麼簡單,梁武帝沉迷佛教這倒是不假,但要說這是梁朝滅亡的的根源還遠談不上。

梁時有寺2846所,僧尼82700人,乍一看數量很大,但要知道當時梁朝帳面上的人口是600萬(能收賦稅的),而總人口不下1500萬(南朝存在很大的隱藏戶口),這麼一看比例就不是特別誇張了。要知道同時代的北魏,"僧尼大眾二百萬矣,其寺三萬有餘(魏書·釋老志)",占到了北魏總人口的近十分之一,北魏其後的北齊和北周崇佛之風更甚北魏,然而遠不至於有亡國之危

再說錢財,梁武帝幾次捨身,贖回他的錢財多則2億萬,少則1億萬,看似很多,然而由於南北朝時期貨幣的混亂與貶值,所謂群臣"一億萬"為梁武帝贖身算不得什麼特大數目,不會比北魏開石窟的費用大,而梁武帝時代的南朝還是有這點國力的。

如果梁武帝是因為佞佛而身死國滅,那麼取代梁朝的陳朝應該引以為戒吧,而陳朝皇帝又是怎麼做的呢?

《南史》:"永定二年(558年)五月,帝(陳武帝)幸大莊嚴寺,捨身。壬戌,群臣表請還宮"。

《陳書》:天嘉四年(536年)四月"(陳文帝)設無礙大會,捨身於太極前殿"。

《南史》:太建十四年(582年)九月"(陳後主)設無礙大會於太極前殿,捨身及乘輿御服"。

陳朝諸帝崇佛的行為,比之梁武帝不能說"有過之",至少也是"無不及",但陳朝卻也沒有因為崇佛而亡國。可見梁武帝亡國的根本原因並不是因為佞佛。在當時人看來梁朝滅亡的原因乃是"侯景之亂",而這位來自北方的喪家之犬之所以能在南朝興風作浪,實在是由於南朝宗室"其心不一(梁書)",這才給了侯景可乘之機。而宗室成員之所以暗藏鬼胎,就要牽扯到梁武帝立儲上了。

二、立儲危機導致梁朝內耗?

梁武帝蕭衍早年沒有子嗣,為了家業能夠傳承下去,過繼六弟蕭宏的第三子蕭正德為自己的嗣子,如果蕭衍一直沒有自己的孩子,那麼蕭正德日後便會是太子了,就像陳霸先的侄兒最終繼承了他的皇位。但是沒想到蕭衍建立梁朝的前一年,小妾突然為他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蕭統。

兒子、侄子該怎麼選?權衡之下,蕭衍最終將蕭正德送回他親生父親身邊,天監元年(502年),兩歲的蕭統被立為太子。雖然蕭衍感覺這樣對蕭正德很愧疚,為此給了蕭正德很多補償,但是仇恨的種子已經種下,太子大位,又豈是區區封賞可以彌補的。後來蕭正德為了皇位,不惜跟侯景勾結,這就是蕭衍付出的代價。

但是不管怎麼說,太子之位還是回到蕭衍一系了,而且也沒起什麼風波。蕭統出生後,蕭衍又接連有了七個兒子,兒子一多,再也不愁後繼無人了。不過蕭衍又遇到了新的問題。

中大通三年(531年),蕭統病逝,年31歲,諡號"昭明太子"。蕭統的突然逝世徹底打破了蕭衍的計劃,蕭統在儲君之位上待了三十年,三十年間從幼兒到成年,蕭衍一直在培養他為君之道,三十年間梁朝上下認同了太子蕭統的能力,也習慣了太子的存在,在他們看來只要老皇帝一過世,太子登基是理所當然的事。

然而現在太子死了,該立誰為新的儲君,在當時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太子的兒子,另一個則是太子的弟弟。梁武帝曾經有考慮過立蕭統的兒子,因為這最符合繼承法。

然而梁武帝又想到"新有天下,恐不可以少主主大業(梁書)",蕭統死的時候不過31歲,他的兒子能有多大,頂多十五六歲。而當時梁武帝已經68歲了,屬於那個時代的高齡老人,隨時可能去世,一旦他去世,年幼的皇太孫,能不能穩住政局,控制住坐鎮一方的叔叔們,一切都不好說。稍有差池,靖難之役將會提前上演,這可能還是比較好的情況。

南朝時代皇權不如後世,因而每每發生實力派顛覆政權的行為,新建立的政權往往會殺光前朝宗室,這是梁武帝不願意看到的。再三思索以後,梁武帝決定立昭明太子蕭統的同母弟晉安王蕭綱為太子,而這打開了魔匣。

首先,蕭統有三個兒子,按理他們才是合法繼承人,但皇位繼承權卻被爺爺剝奪了,雖然當時還小,但是隨著他們的長大,這些孫子感到十分憤怒。甚至揚言要在梁武帝死後造反,梁武帝不僅沒有遏制蕭統的兒子們,反而因為對沒有立他們兄弟為皇太孫這件事感到非常愧疚,所以對他們越加縱容,令其主政一方,出任地方大州的刺史,有了堅強的後盾,這簡直就是怕他們造反實力不夠啊。


說完孫子再來說兒子,對梁武帝的幾個兒子來說立蕭綱同樣是他們不能忍的事。梁武帝的七個兒子都是庶出,身份上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之前蕭統是長子,"無嫡立長",大家還能服氣一點。現在蕭統一死,又不立他的兒子,既然梁武帝要立長君,那麼是不是意味著所有的兒子都有機會。

當時他們這些王爺已經坐鎮地方快二十年了,羽翼已豐,梁武帝在時還能勉強壓制,只要梁武帝一死,他們是絕對不會服從蕭綱的,到時候必定是一場惡戰。

只是他們沒想到老皇帝蕭衍竟然這麼能活,一口氣又多活了近20年,活到了86歲,在這些年中蕭衍又熬死了幾個兒子。剩下的兒子乃至孫子都擔心自己活不過老皇帝,因而侯景之亂一爆發,這些擁兵自重的王爺們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借侯景之手除掉老皇帝。果然蕭衍死後兒子跟孫子們爆發了大混戰,殺得個片甲不留,梁朝國力也大大削弱,再無力與北朝爭鋒

由此觀之梁朝的滅亡實在是梁武帝和梁朝宗室自己作死,而侯景之亂只是一個導火索,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三、梁朝滅亡的真相?

"侯景之亂"看似來得兇猛,但要知道侯景是當時在已經北朝已經混不下去了,被連續擊敗,這才率領殘兵敗將來到了梁朝。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敗軍之將竟然能將梁朝搞得天翻地覆,不是很神奇嗎?

侯景之所以能將梁朝攪得天翻地覆,除了有蕭正德這樣的內奸,和坐山觀虎鬥的梁朝宗室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侯景手上有一支強大的軍隊。這支軍隊有多少呢,據侯景後來與蕭衍的對話可知,侯景剛渡江的時候不過千餘人馬,但是等到圍攻建康(今南京)的時候已經有了十萬大軍。

這些兵馬哪來的,肯定不是侯景在江北的時候招募的,因為侯景自己說了自己剛過江的時候只有千餘人馬。那就證明這些軍隊絕大部分是過了江之後才招募的,而且就在建康周圍,因為侯景渡江之後直奔建康,哪都沒去。侯景是後來打下建康之後,才急著去奪取江南其他地方的。

建康周圍能招到這麼多兵嗎,問題應該不大,據統計梁朝極盛時期(大約在梁武帝晚年)建康人口超過一百萬,如果加上建康周邊的一些村落,招募個十萬軍隊還是可行的。但這裡透露出一個可怕的事實,當兵必然是青壯年,而建康百萬人口中除去老弱婦孺,也就是說相當一部分的青壯年都參加了叛軍。為什麼會這樣,很簡單,因為老百姓活不下去了。

東晉是門閥執政的年代,門閥士族在政治、經濟等各方面享受特權。然而進入到南朝以後,隨著皇權的復甦,門閥士族在政治上持續走下坡,只好將目光轉到經濟方面,就是撈錢,在古代撈錢的最好辦法就是土地兼并。而兼并土地的狀況在梁武帝時代達到了巔峰。

梁武帝本人出身世家大族的蘭陵蕭氏,在起兵之際得到過士族的幫助,所以梁武帝一上台,扭轉了高門大族持續衰落的趨勢,開始有計劃有目的的扶持這些暮氣沉沉的士族,但梁武帝積極爭取門閥士族的支持,只是為了用來裝點門面,實際政治權力還是由梁武帝任用的寒門庶族掌握。

既然政治權力不給,總得給一些補償吧。所以蕭衍對士族兼并土地的行為不僅不抵制,還默許支持,這種情況下樑朝的土地兼并遠勝前朝。到梁武帝晚年的時候真的是做到了"富者連田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階級矛盾空前激化,普通百姓活不下去並不是一句空話。這就是他們為啥鋌而走險跟隨侯景的原因,賭一把或許還有能活下去的機會。

其實南朝土地兼并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百餘年內屢見不鮮,但為何到了梁武帝卻如此嚴重。要知道梁武帝之前不少南朝的所謂昏君都能將官逼民反做到這個地步,這其實還是與梁武帝本人有關。

中國古代但凡新朝建立,由於之前長時間的戰亂,國家必定地廣人稀,基於此國家可以分配土地,鼓勵生育,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人口激增,而隨著經濟的恢復,地主階級開始兼并土地,農民土地越來越少,逐漸活不下去,農民起義爆發,最終推翻前王朝、新王朝建立,由於戰亂人口大為減少,國家重新分配土地,然後重新開始新一輪的循環。

不過在南朝時期這一循環裡面少了一環,由於南朝禪代特別平穩,所以沒有大規模的戰爭,新建立的朝代需要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持,因而相當一部分士族地主不受朝代更迭的影響。這就使得南朝土地兼并不受朝代更替的影響,所以南朝的土地兼并速度較之普通朝代,要迅猛的多。加之南朝時期,南方的土地開發還不似後來那麼廣闊,所以很容易就占完了。

梁武帝之前,唯一可以抑制這種病態兼并的辦法就是統治集團的內耗。南朝宋齊兩代皇族廝殺不斷,每一次的廝殺都是政治勢力的一次大洗牌,而在這種情況下每一次都會有不少的地主(包括皇族地主、士族地主、寒族地主)因為戰隊失敗而人頭落地,他們的家產大多會被重新分配,這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土地兼并的步伐

而梁武帝上台後,江表五十年無事。不得不說梁武帝政治手段真是很高,南朝無止境的殺戮在他當政這幾十年,硬是被他叫停了,又由於他的大力倡導,統治集團內部保持著難得的和睦,一改南朝近百年的腥風血雨。看上去很好,但統治階級暫時不內鬥了,那就槍口一致對外了,這就使得他們吸血的速度比前朝要快的多,儘管梁武帝五十年治世,成果斐然,但依然不夠權貴們瓜分的

梁朝的滅亡其實也就是南朝的滅亡,因為後起的陳朝無論在哪一方面都無力與北朝抗衡,被統一隻是時間問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