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你的親密關係會發生2種變化

我們心裡都有病 發佈 2020-01-28T20:23:18+00:00

匆匆7天假,前3天很香,跟父母相看兩不厭,雙方都保持體面,扮成形象大使,但接下來的幾天就迅速進入了衝突期,父母嫌你懶,你嫌父母嘮叨。

春節前問大家什麼時候放假。

有朋友留言說「到家一星期」,我打趣回復「不要在家待太久了,替你父母想想」。

這條回復,獲得了最多的點讚。

看來大家都體驗過的。

匆匆7天假,前3天很香,跟父母相看兩不厭,雙方都保持體面,扮成形象大使,但接下來的幾天就迅速進入了衝突期,父母嫌你懶,你嫌父母嘮叨。

我有個朋友每次從老家回北京都覺得如釋重負,他說7天假期應該是有科學依據的,不能再多了,再跟父母待下去,怕是真要斷絕關係了。

雖然誇張了一點,卻也道出了很多人的現狀:

我們跟最親近的人的關係,往往是用距離之美來維繫的,貼的太近,就密不透風,甚至令人窒息。

但偏偏在2020年的開端,不但是家國夢要經受考驗,兒女情也接到了新的挑戰:

假期延長,不方便外出,你跟父母、愛人能和諧相處多久?

我隨機採訪了幾個身邊的朋友,發現大家的情況走向了兩個極端。

一種是疫情之下,跟父母、愛人相處的時間更多,彼此的了解跟信任也變多,感情更好了;

另一種是因為對待疫情的態度不同,頻繁吵架,關係好像變差了。

還有兩例體現的更明顯,有人因為經歷疫情,跟前任複合,有人因為疫情終於想通,決定離婚。

張愛玲筆下的香港戰事拆散了太多家庭,但成就了范柳原和白流蘇,肺炎疫情同樣。

它是個危機事件,也是一種「心理應激」事件。

疫情像個鉤子,它能鉤出關係里潛藏的愛,也能鉤出關係中埋伏已久的問題。

你們家是哪種呢?關係更好了還是更差了?

無論更好,還是更差,其實都是在「變好」,甚至吵架和爭執都是一種「變好」的可能性。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關係的變化,正是源於我們和父母、愛人的溝通變多了,對彼此的了解也更多了。

我朋友前幾天因為父母不戴口罩特別生氣,她說「我爸媽怎麼這樣?」

是呀,我們對父母不了解,才會想不到他們「是這樣的」,我們跟父母鮮有深度溝通,所以才不知道有分歧時如何達成一致。

同樣,父母也不了解我們,但至少通過這次疫情,他們對年輕人的焦慮和壓力,對年輕人的主見和進步,又多了一點體會。

了解和體會的積累,總有一天會量變質變,轉變成理解和接納。

我問朋友,以前你們家過年會吵架嗎?

她說不會,都忙著串親戚拜年,跟父母說話的機會不多。

沒錯,忙忙碌碌的熱鬧春節掩蓋了太多關係中的真實,而疫情蔓延的春節,關係中的真實得到了更多展露的機會。

雖然真實並不總是美好,真實里也有分歧、矛盾和傷害,但真實的力量在於它能讓感情產生連結,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膚淺。

我朋友覺得自己可悲,父母原來這麼不相信自己。

我卻認為,這個「感覺」來的很及時。

至少我們可以沿著這種感覺的脈絡去反思:

是不是平時我們給父母的關心太少?我們之間的溝通不夠?所以父母才不相信我們,總覺得我們是長不大的孩子。

疫情來得突然,父母對我們的不信任卻並不是突如其來。

那可能是疏忽已久的問題才露尖尖角,但總好過我們毫無察覺,直到生命將我們分離,才抱憾終其一生,我們跟父母都並不相互理解。

前兩天看徐崢的《囧媽》,講了一對母子窘迫的俄羅斯之旅,好笑是好笑的,但前半段真的吵得我頭疼。

徐崢飾演的徐伊萬和媽媽一碰面就鬥嘴,兩個人還都是大嗓門,芝麻大點的事兒都無法相互包容。

徐伊萬為了老媽安全方便裝了電子密碼鎖,老媽不放心,偷偷找人單加了一道大鐵鎖;

徐伊萬想讓媽媽省時省力坐飛機去莫斯科,理解不了老媽為什麼非要做6天火車連澡都不能洗。

徐伊萬的老媽也是同樣,察覺齣兒子和兒媳的感情出了問題,卻把關切變成懷疑,問徐伊萬是不是身體有問題;

明明是希望徐伊萬吃得健康營養豐富,卻從不溝通直接投餵兒子最不愛吃的小番茄,最後被徐伊萬統統扔出車窗外。

母子倆雞同鴨講的樣子像極了我們和父母的溝通狀態,誰都不能理解誰,誰也不能說服誰。

但就是在這一次次爭吵中,這對母子把關係中的問題暴露到極致——母親太愛控制,兒子不會共情;

也把彼此的需求澄清到了極致——母親需要愛,兒子需要界限。

電影的轉折點發生在徐伊萬和媽媽經歷了驚險的黑熊攻擊,面臨著生死關卡,他們才終於和解彼此原諒。

結合如今的現實來看,跟現在的肺炎疫情異曲同工。

在面臨突然的危機之時,我們才終於有了一個機會看清,關係中彼此缺失什麼,需要什麼,而在生死的宏大命題之下,我們也終將意識到,哪怕是爭吵,都是出於愛。

如果到今天,你們家還在吵架冷戰,關係沒那麼融洽,我想分享2點體會,也許會讓你有不一樣的心態來面對分歧。

  • 能包容脆弱的關係,更牢固:

爭執和吵架的本質不是力量的對抗,至少在這次的事件之下,吵架是因為雙方都暴露了自己的脆弱,且都想讓彼此變得更強大,才有了分歧。

疫情面前,無論是父母還是我們,可能都會有不同以往的焦慮表現。

這個時候,讓我們做彼此的容器,能包裹住多少脆弱,就是提供了多少的安全感空間;

  • 吵架是想要更多「愛」,而不是想要「爭對錯」:

我們往往誤以為吵架是為了有高下和對錯之分,但那是發生在並不親近的人身上的爭執。

跟父母也好,愛人也罷,所有吵架的終極目標都並不是想要證明誰對誰錯,而是想要獲得更多關注和愛。

如果你能明白,那個總是挑你錯的父母不過是想引起你的關注,那個總是看你不順眼的愛人是想讓你愛他更多一些。

你會豁然開朗,無論是吵架,還是那些無聊的話題,他們是想找個話題將你們連接在一起,他們需要你的陪伴和關注。

而那些關係變得更好的家庭,也並非沒有爭執和矛盾,只不過他們都做了同樣一件事——

把握每一次可以產生連接的機會,看到情緒背後的脆弱和愛,接納它,抱持它。

有人做過這樣一道算術題,假設父母今年50歲,按中國平均壽命72歲來算,父母健健康康地活22年。

在外打拚的你平均每年回家2次,每次回家時間總共7天,排除和朋友聚會、應酬、吃飯、睡覺的時間占二分之一。

那麼這一生你還能陪伴父母的時間也不過是154天,僅僅5個月而已。

而這短短的5個月裡如何相處,就決定著未來的幾十年人生中,我們是幸福還是始終懷揣遺憾和失落。

幸運的是,選擇權在我們手裡,生命無常,但愛是無常中我們能把握的「有常」。

如果不是俄羅斯之旅,也許《囧媽》里徐伊萬母子倆依然吵鬧不斷,繼續彼此傷害。

如果不是因為這次疫情,我們有更多的時間跟父母愛人相處,也許我們真的很難找到這樣一個守護在彼此身邊的時間段,去真正的溝通和了解。

生命可貴,但珍視生命里那些重要的人,彼此相愛,更可貴。#囧媽在頭條免費看##很重要的人,有多重要#

大將軍郭,北師大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韓寒【ONE】人氣作者。8年心理諮詢經驗,微信公眾號「我們心裡都有病」(ID:staynormal),圖書作品《世界偏愛自愈自樂的你》正在熱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