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並不可怕?被家長「誤會」的青春期?如何讓孩子少走彎路?

名師推薦 發佈 2019-12-19T13:01:46+00:00

青春期學生張揚個性,家長感覺「如臨大敵」被「誤會」的青春期處在青春期的少年,他們的種種行為時常會被家長們誤解 「我都是為你好!」面對青春期、個性敏感的孩子,很多家長時常感到與孩子溝通時的無奈,在疲於「口舌之戰」後,這句壓倒性的論斷,往往導致雙方不歡而散。

青春期學生張揚個性,家長感覺「如臨大敵」

被「誤會」的青春期

處在青春期的少年,他們的種種行為時常會被家長們誤解

「我都是為你好!」面對青春期、個性敏感的孩子,很多家長時常感到與孩子溝通時的無奈,在疲於「口舌之戰」後,這句壓倒性的論斷,往往導致雙方不歡而散。

  家長只是想讓孩子少走彎路,卻成了阻礙孩子追求自由的羈絆;家長入微的關心,卻成了孩子眼中的囉嗦……昔日對自己百般依賴的孩子,突然有一天與自己分庭抗禮,這是很多家長無法理解、也是不能接受的。面對青春期,家長、老師以及學生是否可以一起開出「良方」? 文/記者 侯寶之 圖/記者 王曉峰



  「媽寶男」青春期性情大變

  3次退學被老師勸回

  「我要退學!」「我不想和父母聊,他們不懂我。」一天,濟南市某中學9年級學生小明(化名)第三次跑進語文老師杜頌慧辦公室提輟學。

  在小明看來,學校的規章制度,家裡的家規家訓對自己是極大的限制,甚至整個社會規則在他眼中都是有問題的;長期的「壓抑」最終導致了小明的爆發,爆發的場合既在家裡也在學校,或許還有很多家長、老師不曾看見和知曉的地方。

  「小明以前是一個很乖的孩子,但是出乎他父母意料的是,到了青春期的他,突然性情大變,變得陌生起來。」杜頌慧說,她不止一次接待過趕到學校求助的小明父母,「他們告訴我,在家裡,只要不趁他心意,他就發火。」

  小明的父母告訴杜頌慧,本來以為發發脾氣終究可以哄好,只要孩子沒有學壞就好,但是知道孩子向他們提出了退學,他們才亂了陣腳,「其實,這個孩子在學校也非常彰顯個性。」在杜頌慧記憶中,每當考試期間,學生們都在低頭奮筆疾書時,小明就趴在桌子上發獃、玩筆,卷面上只寫了姓名。

  為了勸小明留在學校安心讀書,杜頌慧和他聊了很多次,常受杜頌慧幫助的小明,最終在杜頌慧的勸說下留在了學校。小明回到學校後,他的父母多次向杜頌慧請教教子之道,「我做的很簡單,就是在平時尊重他,在他有情緒的時候,和他坐下來耐心聽完了他想說的話,通過和他溝通,解答他的困惑,他自然就不鬧了。」杜頌慧說。


  家長的「無名火」 

  無獨有偶,不少家長發現孩子在進入青春期後變了很多,關於這一點,與孩子有更多接觸的母親有更深體會。

  8年級的學生家長黃麗麗發現,自從孩子進入了青春期,屋門鎖著的時間更長了,「以前他寫作業的時候,我都習慣性地進去監督一下。」黃麗麗說,但是現在如果繼續這樣做的話,輕則會遭到孩子的嫌棄,嚴重了,一場爭吵又不可避免,這種爭吵在她工作忙時愈發將「戰火」升級,「雖然知道他已經長大了,但總改不了『你要聽我的』的觀念,只要他還嘴,就覺得他心裡有愧;或許,我們應該反思要給孩子一個私人的空間了。」

  這種不理性的無名火,8年級的學生家長張銘也經常遇到。

  「有一個周末,我去單位加班,在回家後發現沙發上的書包和我臨走時一模一樣,加班一天的我發火了。」張銘說,面對回家後不由分說先劈頭蓋臉數落自己一頓的母親,張銘的兒子選擇了沉默,而眼角落下的眼淚則證明他確實遭受了不小的委屈,但是他沒有和母親辯解,而是一個人進屋鎖上了門,「後來,丈夫告訴我,其實當時他已經寫完作業,順便把書包都收拾好了。」



  付出感是親密關係「頭號殺手」  

  同樣是有一個上8年級的男孩,作為父親的孔慶寧則要比張銘、黃麗麗處事冷靜得多,「因為平時和孩子在一起時間不長,所以,我只要有空就會帶著孩子去看場電影、打打球,做些我倆都感興趣的事。」孔慶寧說,他覺得用這種共同愛好很容易打開話題,也更容易走進孩子的內心,「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察言觀色也很重要,只要他情緒不對,我就試探性問他有沒有什麼心事,聽聽他的一些想法,然後再和他討論,雖然可能最後也討論不出什麼結果,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倆是很愉快的。」

  為了幫學生家長正確、積極對待青春期,杜頌慧經常通過報告、家長會的形式與學生家長分享經驗。學會傾聽,也是杜頌慧在講到正面示範時第一個涉及的,「傾聽既是對孩子的尊重,也是了解孩子的最佳途徑,只有聽明白了孩子的真實想法,做到『知己知彼』,青春期也就不可怕了。」杜頌慧說。

  濟南市青少年心理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徐勝男表示,面對青春期的學生,家長們發火、指責、埋怨、嘮叨、比較等做法會起反面作用,應該學會傾聽、誇讚。徐勝男說,在家庭中,父母應該讓孩子感覺到「被愛」而不是「被控制」,「這種愛不是『我為你奉獻了這麼多,你就要聽話』地講條件,而是『我愛你只是因為你是我的孩子』 的無私,『付出感』 在所有親密關係中,都是頭號殺手。」


  青春期並不可怕  

  除了彰顯個性,有的青少年在青春期開始了早戀。

  從事了28年青少年心理學研究的濟南二中校長助理楊文盛告訴記者,早戀實則是青少年的一種異性交往,並非家長眼中的「洪水猛獸」。

  「之前有一個男學生,高一時就開始談戀愛。」楊文盛告訴記者,經過了解,他發現這名男生談戀愛是因為長期以來缺乏關注,「這名男生的父母工作忙,從小把他交給爺爺奶奶照看,後來又有了二胎,對他一直疏於照顧;在學校,學習成績也一直處於中游;加上交友方式不當,在模仿中開始了早戀,甚至在此過程中做出了一些比較衝動的行為,男生家長得知後便對孩子發了火,但是沒有問孩子為什麼。」

  楊文盛表示,通過老師的引導、家長溝通以及為學生優化交友環境,這名男生關注點逐漸從談戀愛轉移到了以前被父母忽視了的音樂上來,「青春期的學生,渴望自我價值的實現,在成績、家庭等方面失意後,便會從與異性交往中實現自我價值。」楊文盛說,老師和家長如果能意識到這點,也就不會像以前那樣待早戀如「洪水猛獸」了。



  徐勝男告訴記者,很多家長對於青春期的恐懼,很大程度上源自對青春期的誇張,「青春期只不過是一個人生理、心理加速發展的特殊階段,他們會逐漸意識到自己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但是心理卻不乏幼稚的想法。」徐勝男說,處於青春期階段,學生自身也很矛盾,「家長應該多了解一些關於青春期的知識,但是不要擴大化青春期的危害性,學會耐心傾聽,認可他們的表現,在掌握原則的基礎上,支持孩子的每一步變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