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邀請溥儀編寫清史,溥儀為何拒絕?不是不想,而是不會

舊時樓台月 發佈 2020-05-24T04:28:46+00:00

自人類文明誕生以來,我們經歷了朝代更替、社會變革等或大或小的變動,這些發展和變化我們不可能全部都親眼看到,更不可能全部親身經歷。

自人類文明誕生以來,我們經歷了朝代更替、社會變革等或大或小的變動,這些發展和變化我們不可能全部都親眼看到,更不可能全部親身經歷。

而且時間是不可逆的,我們沒有可以穿越到過去的時光機,如此一來,想要了解以前人們的故事,唯一的途徑便是查閱史籍。實際上,我們只有了解歷史,才能更好的了解自己,了解人類的起源,這樣才能讓我們更加明確未來發展的方向,以史為鑑才可以繼往開來。

基於這個原因,史籍的作用就非常重要了,我們知道中國各朝各代都有專門的史官來記載當時朝代的大小事件,那些流傳至今的史料就是我們窺視過去的「時光機器」。

清朝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王朝,這個王朝也是非常特殊的,它是封建王朝向民主社會的轉型時期,這個時期的歷史也是值得記載和研究的。當時的很多史學家們也意識到了這件事情的重要性,他們通過很多方法來搜集歷史信息。

在這些史學家中,郭沫若是一個讓人不可忽視的存在,郭沫若具有極高的文學造詣,他在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中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郭沫若的民族意識、家國觀念也是很強烈的,他創作的《請看今日之蔣介石》揭露了蔣的野心和對國家、對人民的背叛,這對人民群眾來說不僅讓大家認清了蔣的真實面目,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幫助人民走向更為光明的道路,做出更為正確的決定。

郭沫若同時也是一位歷史學家,他撰寫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開創了中國的唯物史觀派,對我國歷史學的學習和研究起到了深刻的影響。直到今天,在中國的學術界唯物史觀派依然占據主流地位。當時郭沫若正在研究清朝歷史,恰逢溥儀回國,便邀請他一起參與清朝歷史的編寫,不過雖然郭沫若的這個請求對於沒有工作的溥儀來說是誘人的,但是溥儀還是沒有猶豫得拒絕了。

溥儀作為清朝的最後一位皇帝,他也曾經是紫禁城裡養尊處優、萬人之上的皇帝,對於清朝宮廷事件等都是非常熟悉的,如果他能夠參與清朝歷史的編寫是最合適不過了。


除此之外,溥儀個人的經歷也是非常曲折且具有記載價值的,溥儀在退位之後,稀里糊塗地成了滿洲國的傀儡皇帝,後來又以戰犯的身份被送往蘇聯,好不容易回來中國後,他記憶中的中國早已經不是他原來記得的樣子,曾經是家的皇城也對他設起了圍欄。

溥儀回國後,正在猶豫是做國學老師還是故宮導遊的時候,郭沫若找到了他。從實際出發,編寫史書比起做老師和導遊要好很多,但是溥儀以自己不會滿語為由拒絕了他。

清朝的統治者為了能夠保證滿洲貴族的社會地位,他們的所有機密文件都是用滿語記錄的,想要了解那些文件內容,就需要能夠看懂那些滿文。作為愛新覺羅後代的溥儀,他是純正的滿洲血統,當他說自己不會滿語的時候,很多人都很吃驚,覺得這個拒絕的理由太沒有信服力了。

實際上,溥儀的滿語確實不太好。因為在清朝中後期,漢語的使用越來越普遍,即使溥儀早年接受過滿語教育,但是因為長年不使用滿語,再加上當時他學滿語年齡還很小,所以在後來也就慢慢遺忘了。對於研究、撰寫史書這件事來說,整個過程都是需要嚴謹、正確的,溥儀不會滿語所以拒絕郭沫若也是可以理解的。

從另一方面來說,清朝的歷史更多的是清朝貴族的歷史,對於溥儀來說就是自己的家史。在清朝的歷史中,更多的是皇帝們的功與過,如果溥儀參與編寫,那麼他就需要衝破傳統的思想,對自己祖先進行批判和審閱,而溥儀的思想依舊是傳統保守的,讓他突破那道心理防線也是很困難的。

特別是在那些皇帝的事跡中,必不可少的會有一些難以啟齒的、家族視為秘密的事情,所謂「家醜不可外揚」,溥儀也是不想通過自己讓別人知道自己家的事情的。更何況,從溥儀的角度出發,那也是對自己祖先、對自己家族的背叛。從這件事情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傳統文化和傳統思想對人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改變思想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