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自律而非他律的好孩子,培養孩子積極性,是最重要的教養原則

桓宇媽媽 發佈 2020-01-26T11:32:46+00:00

今天的世界已經和過去太不一樣了,那些消極被動,只是聽話,或害怕被處罰的孩子,他們進入社會後往往會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需要等待別人告訴他們怎麼做;但如果是一個有積極性的孩子,則無論是讀書,實踐學習,或者是找工作、找興趣等,他都可以自己安排,自己設計。

教養子女有許多需要重視的原則,但我認為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培養孩子的積極性。有了積極,其它的特質如理智、快樂、自信等等,就可以自然而然的掌握。

今天的世界已經和過去太不一樣了,那些消極被動,只是聽話,或害怕被處罰的孩子,他們進入社會後往往會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需要等待別人告訴他們怎麼做;但如果是一個有積極性的孩子,則無論是讀書,實踐學習,或者是找工作、找興趣等,他都可以自己安排,自己設計。

我們做父母的都想一輩子都能呵護孩子,讓他們不要受到傷害,但我們畢竟不能保護他們一輩子。所以培養他們積極獨立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當然,並不是說在孩子三歲的時候,你就要他獨立。在孩子還分不清楚對與錯的時候,還是要父母輔導,只是,父母需要學會慢慢放手,慢慢地讓孩子自己決策。





1、只是聽話不是優點

許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如果乖就是聽話,聽話就是要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從這個觀點來看,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太乖,相反地,我希望他們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做最乖的小孩,絕非是我培養小孩的目標。但如果乖是善體人意、懂禮貌,這些我覺得還是不錯的。

不聽家長的話,是因為他們知道,他們有權力來跟我們討論一些事情。中國人總是把「聽話」當作一個孩子的優點。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只做聽話的 孩子,我要他們成為講理的孩子。聽話的孩子可能只是盲從,而不見得懂道理。講理的孩子會在你有理時聽話,這不正是我們所想要孩子的樣子嗎?



2、孩子愈大規矩要愈少

給孩子制定「規矩」具有四個定律:

1.定好規矩,但是首先要把規矩的道理講清楚,讓孩子不是盲目地服從;

2.在規矩內孩子有完全的自由;

3.違背了規矩孩子將受到事先講好的懲罰;

4.規矩越少越好,這樣才能起到啟發孩子的作用。

如果你不告訴他制定規矩的原因,孩子不會因為你說的一件事是對的或是錯的,就在心裡深深記住。

設立規矩卻又不講為什麼,一方面,孩子就無法學習自律;另一方面,孩子會把父母親定義為獨裁者,沒有通融的餘地。

孩子愈小的時候,可能愈需要這些所謂的規矩,但隨著孩子越來越大,父母要學著信任孩子。

違規要懲罰,但規矩愈少對孩子的管教效果愈好,而且孩子愈大,規矩就更加是愈少愈好。



3、創造不需要處罰孩子的環境

任何的懲罰應該都儘量地不要做。我會寧願讓他減少或者沒有犯錯的機會,而不是明知他要犯錯,嗨置之不理,讓他犯錯、被發現…然後受到懲罰。

每一次孩子違背規矩受到懲罰,其實對他的內心都是一種打擊。孩子違背規矩的話,大多時候都有理由的。也許他是抱著僥倖的心態;也許認為這件事只要不被家長捉到就可以做;也許他還會說,你訂的規矩,我不同意,我就要犯錯。不管是什麼理由,最後孩子違規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被捉到或沒被捉到,對他都是一種打擊。

所以什麼是我們家長最在乎的?寧願營造一個環境,讓他沒有機會犯錯。



4、氣忿下先叫停,發怒處罰傷害大

不是光立規矩的問題,還有互相體諒的問題。比如,他脾氣不好,對我們大叫之類的,我們也要去考慮是不是因為青春期荷爾蒙,而不要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解決。

如果他做了什麼不好的事,一定是要跟他講的,但是就跟大人吵架也是一樣的,你在氣頭上,講道理是講不通的,一個叛逆期的青少年發脾氣,你打他一頓,罵他一頓,大概也沒有什麼用處。還不如叫停,你就不要理他,等雙方氣消之後再來講道理。

我有些時候也會脾氣不好,我也會希對方可以叫停,兩個脾氣不好的人在一起辯論,不會有好下場。

(教養孩子)和與他人相處是一樣的,無論我是在公司裡面對同事,還是對家人,父母,任何時候當一方開始發脾氣了,另一方一定要學會叫停,這是我從人生歷程慢慢學到一個比較有用的方法。

我也打過孩子,當我不理性的時候,對孩子太兇了也好、打他也好,事後都特別後悔。並不是說他沒有做錯,不該受到懲罰,而是覺得這樣對他的成長更多的是負面影響。

身體的疼痛是可以很快復愈的,但如果傷了他的心,就再也無法挽回了。



5、百分之三的時間想管教 百分之九十七時間和孩子做朋友

在考慮孩子時,應該是,百分之三的時間考慮紀律與處罰,百分之九十七的時間,與管教一點關係都沒有。

我們做父母主要的工作就是去理 解孩子,做他們的朋友,然後鼓勵他,幫助他,幫他出主意,做他的軍師,了解孩子在想什麼。如果把管教當作是父母對孩子主要的手段或目的,在做父母的本質 上,就註定要失敗了。

我兒子常跟我說,「我是傻子」,其實他一點都不傻,只是被著急的奶奶說出來的,於是我慢慢培養他的自信,我看他的字寫得很好,鼓勵他再多寫一點。

以前我兒子比較害羞,有些問題沒有聽懂也不發問。我和他制定了一個可衡量的、實際的目標:他每天舉一次手,如果堅持一個月就有獎勵。然後,慢慢增加舉手的次數。他就訂了一個目標,每天上課時一定要發問,把不懂得的問題問懂,每天下課時衡量自己有否做到。



6、做孩子朋友的第一步,沒有被懲罰的威脅

我兒子喜歡逛街,我也培養自己去逛街的習慣,他喜歡年輕的歌手,我也跟著聽呀!無論是歌星、青少年偶像、新的遊戲,我都會花一些 時間去了解。如果你要做孩子的朋友,那只有你學習他的語言,他們是不可能會來學你的語言的。如果你不學新知識,你就不能理解現在孩子的所思所想。

把孩子當作朋友,和他談心。可以告訴他你每天經歷的事,也可以問他他一天經歷的事。如果他告訴他做了什麼「不該做」的事情,不要訓話,不要生 氣,多聽少講。當他認為和你聊天沒有「被懲罰的威脅」時,他才會無所不談。剛開始時,如果他有點不敢講時,先對他保證不會生他的氣。

其實父母要做孩子的朋友,定義就是無話不說。你要讓他對你無話不說,前提是他要對你有足夠的信任,「說了以後你不能罵我,不能批評我,不能認為我很壞,很不好」,最多你是聽我傾訴,或幫我開導,而不是一聽就要處罰。

我希望我的孩子長大以後,無論他是否成功、我的教育是否成功,我總希望他能夠把我當作朋友。



7、培養自律而非他律的孩子

在我國,父母對孩子的關愛程度特別深,生怕孩子受一點傷害。所以他們對孩子更多的是保護,放不開手腳,這樣會導致孩子有很大的依賴性。

著名的管理學家彼得?杜拉克(PeterDruke­r)指出,「未來的歷史學家會說,這個世紀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術或網絡的革新,而是人類生 存狀的重大改變。在這個世紀裡,人將擁有更多的選擇,他們必須積極地管理自己。」進入了社會後,孩子必須自己決定自己的行業、自己的老師、自己的老闆、 創業還是加入公司,每一天面臨的都是選擇。孩子需要具有獨立性、責任心、選擇能力、判斷力。

一個孩子如果長大了還是只會背誦知識,聽話被動,等著別人幫他作決定或做事情,那他進入社會就算不被欺負,也不會被重視。

當Google創辦人布爾(SergeyBrin­)與佩吉(LarryPage)接受記者訪問,到底他們的成功應該歸功於曾經就讀過的哪個學校時,他們的答案並不是史丹福大學,而是蒙特梭利小學。因為在那樣的環境,他們學會了「自己的事,自己負責,自己解決」。





如何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

除了把選擇權給孩子,培養孩子的負責心、好奇心,信任他們,別無他法

然後,還有五件不要去做的事:

(1)不要用太多規矩限制孩子的自由。

要讓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歡做的事。如果你有顧慮,用「共同決定」的方法誘導他。例如,孩子喜歡玩計算機,不 要說,「不准!」告訴他,如果功課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周只能玩兩個小時。把每一個「否定」變成「機會」,把自主權從你身上轉移到孩子身上。

(2)不要懲罰失敗。

可以懲罰懶惰、依賴、逃避、不負責任等不良行為,但是不要懲罰失敗。失敗是學習最好的來源,懲罰失敗可能會挫傷孩子創造的 動力。如果父母只要想要孩子避免失敗,會有幾個不好的後果,第一個就是孩子可能會為了怕失敗只去追尋那些很簡單的目標,不敢自我挑戰,把自我的目標訂得太 低了,第二呢,他可能認為失敗是一種懲罰,是羞愧的事情,甚至失敗了不承認,或是無法從中學到教訓,這是相當可惜的事情。

(3)不要說教。

如果孩子相信了你的說教,他可能失去判斷力,如果孩子不相信說教,他可能叛逆,或不信任你。

(4)不要生活上凡事都包辦代替,放手讓孩子自己做。

(5)不要過多地插手孩子的事務,

剝奪孩子自己的選擇權,不要覺得自己為孩子安排的路是通向成功最直的路,孩子只有服從。



在管教的方法上,沒有絕對的對錯,因為對待孩子要因材施教,每一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另外,我覺得父母也有自己的個性,不代表只有一種方式(才是對的)。

但對我來說,我個人認為,對一個孩子來說,你用「不允許」,「不准」,「做了違規就要處罰」,這種傳統的方法來教導孩子的話,我覺得他會學會的就是:「我不應該做這件事,因為我怕懲罰」。

我覺得更好的方式是鼓勵他們,激發他們去做想做的事情,每個人都該有自己想追尋的理想,更鼓勵他們正面地往這邊走,負面的則才用「稍稍的」懲罰把它擋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