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中心輪的關鍵作用

空空聊成長 發佈 2021-09-18T23:04:24+00:00

在人體脈輪圖中可以看到,人體有七個脈輪,依次是海底輪、臍輪、太陽輪、心輪、喉輪、眉心輪、頂輪。臍輪是第二脈輪,有了生命的存在,我們才能感知身邊的事物,體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流動。



昨天的分享談到瑜伽讓身心靈合一,其實,瑜伽不僅可以打通身心靈,更可以引領我們將意識層面的理想追求落實到現實層面,豐厚我們的現實歸屬感與物質追求。


那麼,它是怎麼實現的呢?今天就從人體的七大脈輪談起,做一個很簡單的分享。



在人體脈輪圖中可以看到,人體有七個脈輪,依次是海底輪、臍輪、太陽輪、心輪、喉輪、眉心輪、頂輪。


海底輪是第一脈輪,正如馬斯洛需求理論裡面談到的安全感的需要,關乎人的生存,英文經常用I am或者I Have來表示這個脈輪。


臍輪是第二脈輪,英文用I feel表示。有了生命的基礎存在,我們才能感知身邊的事物,體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流動。


太陽輪是第三脈輪,通常代表一個人的意志力,有一種自我掌控感。在英文中經常用I Do來表示,指向一個人的執行力。


一個人的生命安全,人身安全,有一定的物質基礎,還能體驗和感知,又擁有一定的執行力,這三種力量都得到均衡和妥善發展的話,一個人可以活出很好的人生狀態。有健全的身體和生存的安全感,有情緒的感知力和建立關係的能力,又有行動力和意志力,支撐一個人的生命狀態,他有很大的可能性能夠創造豐盛的物質人生。


如果一個人的人生,只停留在這個層面,又似乎少了一點什麼。一個人除了擁有現實感,也得擁有一點理想主義,追求一點精神方面的寄託,人生價值才能得到無限延展,從而走向更高遠的境界。


有些人,毫不在乎物質層面的東西,心中只有理想,一心只想追求靈魂的上升。如果精神層面的追求,無法落地到現實層面,一個人的一生,很可能會懷才不遇,鬱鬱而終。無法排解的情況下,會鑽入死胡同而看不到人生的出路和希望。


讓我們回過頭來看海底輪,它代表最基礎的存在,更多地指向現實生活中我們擁有的東西,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東西,起到幫助我們建立內在安全感的關鍵作用。


內在的安全感,關乎是否被愛,被關注。在心理學研究方面,我們會發現嬰兒在生命早期,與母親是一體的。


一個嬰兒,誕生在這個世界上,他必須依賴母親的照顧才能獲得生存。他時時刻刻需要母親的及時回應,及時關注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外在的安全感,關乎物質條件和生存。比如母親是否能夠提供乳汁,是否能夠提供食物,來餵養這個嬰兒,幫助嬰兒獲取營養,延續生命。在內外層面上,安全感都對一個人的生存狀態的好壞都起著異常關鍵的作用。


一個嬰兒的早期經歷和體驗,直接決定了他的內在感受,他會通過這些經驗和感受去判斷自己能不能生存,是不是被愛。


這段生命早期的體驗,幫助嬰兒做出了生命早期最關鍵的決定。這個決定,一生都伴隨著他,除非他長大後能夠覺知並釋放這個決定,重新走上一條尋找自我的道路。



現在,我們來看這其中內在的關鍵因素,被愛的因素,也決定了他日後感受愛的能力,影響他感知愛、付出愛的能力養成。


愛,在人體的七大脈輪中,處於中間的地帶。這是一個很奇妙的安排。


在代表愛的能力的心輪這裡,剛好是處於人體的心臟地位,也是處於七大脈輪的中心位置。心輪指向無條件的愛,無條件的信任,無條件的接納。而心臟為我們供血,帶動身體動脈系統和靜脈系統的運轉,連通了人體所有的血管。


在人體脈輪的構造中,如果說人的七大脈輪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大循環的話,那麼下三輪中的海底輪、臍輪和太陽輪,可以自成一個小循環。它們承載著一個人最基礎的生存和繁衍。


人體的上三輪,喉輪、眉心輪、頂輪,如果擺脫下三輪的承載,就會變成空想,誇誇其談。這時候,心輪起著很重要的連通作用。下三輪的能量,需要通過心輪輸送給上三輪,讓一個人的表達、看見與思考,能夠有實實在在的依託和承載。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會發現那些勤於勞作的人們,他們可能沒有很豐富的知識,也說不出很多美妙的話語,甚至他們看不清這個世界的很多真相和規律,但是他們在生命層面也可以活得很喜悅,洋溢著純粹的笑。


但是,如果一個身體虛弱的人,不去強身健體,而是耽於表達、耽於想像、耽於構思,那麼他整體會越來越虛弱,生命逐漸會出現趨於抑鬱、衰弱的狀態而難以走出困境。


這時候,我們需要打開心輪,喚醒心中的愛。


一方面是喚醒對自己的愛,可以從思想的精神層面,回歸到生存的物質層面,幫助兩者建立橋樑。


直到我們把縹緲的思想,開始下沉,與實在的物質建立連接,建立關係,實現兩者的平衡,打通精神和物質的連接通道,我們的生命才開始落地。


當兩者實現溝通,實現連接,人體的脈輪才實現真正的一個循環,而不是一直追求往上走,讓人迷失在繁複紛紜的言說之中。


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呼應了中國老子抱朴守一的樸素思想,回歸如嬰兒乎的狀態。實現精神層面的下沉,回歸對身體的關注與修行,是一種人生智慧。



一方面是喚醒對他人的愛,可以喚醒一個人的社會價值實現需求,讓他更好地回饋社會。


更直接一點,我們會看到現實生活中的偉大科學家們,他們不僅擁有卓絕思想、強健體魄,更擁有一種大愛的能力。


比如袁隆平院士就是其中一個例子。他傾盡畢生心血,讓學術研究成果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最終回饋社會,造福人類,實現「禾下乘涼夢」。這需要一種大愛,才能堅守心中的信念。


經過近期的閱讀與思考,以及結合心理學和哲學原理對社會現象進行分析,我更加堅定地相信,愛是可以打通精神和物質的通道,讓一個人的生命狀態更加豐盈而圓滿。


找到一條精神富足的路,離不開物質底座的支撐。不只要向上提升,在一定時候,還要向下回歸。如此,天與地才能連接,生命,才能夠安住當下,才能真正實現腳踏實地,仰望星空。


而瑜伽,則是讓我們身體七大脈輪打開,喚醒身體各層面意識,讓意識與身體實現連接的方式之一。練習瑜伽的時候,我們通過呼吸,拉回頭腦層面繁雜的意識,將意識與身體的覺知緊緊相連,進而喚醒沉睡的身體。


深深吸氣,從鼻腔進入頭腦,上升到頭頂,再經過脊柱、喉嚨,進入胸腔和腹部,將意識帶入身體最深處,實現了頂輪到海底輪的回歸。


再緩緩吐氣,一點點排除體內封存的東西,實現身體的清理,內在覺知的放鬆和喚醒。


至此,我們通過瑜伽呼吸,實現身體七大脈輪的循環,意識和身體,精神和物質,一點點融為一體。直到成為郭沫若先生所說的那個「一即是一切」的「一」,回到生命最初的渾然一體的狀態。


作者簡介:空空,文學學士,哲學碩士,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研究生,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親子閱讀規劃師。努力成長為一個花婆婆,做一件讓世界更美好的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