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二胎,說好了不偏心,可真相扎心

悅己悅生活 發佈 2020-02-27T10:42:30+00:00

我家裡也有姐弟倆,雖然有心理學基礎,但在親子手足的磨合中,還是殺死了不知多少腦細胞。 家有二胎,如何讓兩個孩子都感受到愛,真的是父母一生的功課。

很多媽媽說,沒有生二寶前,怎麼都想不到會遇到這麼多的麻煩。

以前聽話的大寶突然不聽話了,在自己大肚子時,還信誓旦旦說要幫忙一起照顧弟弟妹妹。

當時想到手足情深,同食共寢,相互扶持,該是多好啊!

但是現實卻總比理想骨感。



當孩子有一天跟你說,「媽媽,你只愛弟弟,不愛我」時,那可真的扎中了老母親的心。

甚至會在半夜捫心自問,「說好一定不偏心的,難道真的是偏心了嗎?」

都是自己生的娃,個性特點卻一點也不同。

遇到個性不同的孩子,父母能夠投入相同的愛嗎?

比如有的孩子恰巧和父母個性相投,父母可能會忍不住更喜愛些,反之另一個孩子和父母就沒有那麼親近。

又或者剛出生的嬰兒因為弱小,自然會得到父母更多的投入和關注,這都是正常現象。

期待絕對的公平是不現實的。

但是如果父母只關注和自己投緣的孩子,或是只關注小嬰兒卻忽略老大的感受,都是不夠理性和負責的。



我家裡也有姐弟倆,雖然有心理學基礎,但在親子手足的磨合中,還是殺死了不知多少腦細胞。

幸好有一個好的結果,姐姐如今很愛弟弟。

而且弟弟的出生甚至增加了姐姐的責任感,學習的自覺、生活的自理都有很多的提升,她也在積極地承擔著照顧弟弟的小助手一職。

那麼,公平理性地去愛兩個孩子很難嗎?

其實不難!在處理孩子們的關係時,給大家一些建議。


請不要用哥哥姐姐的標準要求大寶。

因為老大可不是天生就會做哥哥姐姐的。

親朋過來拜訪做客,總會說:真好,姐姐可以照顧弟弟啦。

我會更正:「姐姐是弟弟的榜樣,姐姐是幫忙教育弟弟哦。」

好似理所當然的事情,其實並不符合客觀規律。

老大出生時是全家的焦點,所有人的只關心她一個,她已習慣這樣的生活,突然來個二寶,愛和她分享,還要習慣照顧老二,大寶能適應嗎!

早有社會心理學研究指出,二孩家庭中在爭奪「母愛」方面,存在競爭關係。

第二胎出現之前,老大擁有父母雙方全部的投入,但是二寶的出現使父母的注意力轉移,此時頭胎容易出現嫉妒情緒,並會增加同胞間的攻擊行為並減少相互的幫助行為。

正因為如此,父母就用當哥哥姐姐的標準來要求,對大寶來說是宣告爸爸媽媽要偏心,會使他們堆積很多的不滿情緒,對於父母來說,其實不需要教導孩子有什麼覺悟,言傳身教即可。

孩子最善於做的是觀察父母的做法和模仿。

當看到父母耐心細緻照顧小嬰兒時,老大自然而然意識到自己是哥哥姐姐啦,要像大人一樣照顧弟弟妹妹。

在我家,照顧弟弟陪他玩已經成為了姐姐高效率完成作業的小獎勵,她很享受弟弟這個「大玩具」的陪伴並樂於關愛他。當然,這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父母的耐心和引導才是孩子們相處最好的橋樑。


心理準備提前做,愛要查缺補漏,主動填空。

懷孕時,我給姐姐做過很徹底的心理建設,姐姐對豆豆這個「不速之客」是投入很多感情的。

可二寶出生以後,我家姐姐的很多權利都被取消了,每年的出國旅行、周末吃喝玩耍都暫時擱置啦。

她嘴上沒有抱怨,但有時也會是相當「任性」,比如姐姐某天就纏上我,非要弟弟的奶粉喝。爸爸要阻止,我攔住他:「沒問題,姐姐當然有權利喝,豆豆喝的也是你小時候喝的牌子,要是不嫌腥,媽媽給你買一桶」。姐姐心滿意足的跑走啦。

上面的情景就是很典型的老大「返嬰期」,也叫退化(regression)這是一個正常的心理現象,兒童表現出類似嬰兒或低幼兒的不成熟行為,其目的是獲得父母的關注和獎賞,在二胎出生之後而迅速出現。

說實話,我確實會被這些突發小情況「騷擾」得不耐煩,但總是默默告誡自己,這是小朋友在抗議:我知道媽媽要照顧弟弟, 但是也不要忽視我啊!也要管我才行。

依戀理論認為安全的親子關係有助於兒童積極地應對因為自己的同胞出生所帶來的壓力。

當孩子的情緒或行為突然出現問題時,這就是一個信號,父母不該只片面考慮孩子自身的原因,應當結合家庭環境帶來的影響,積極解決孩子的心理困擾和行為問題。

也就是說父母應該正視這段特殊時期大寶的需求,充分給與其關愛,照顧小寶寶的同時,也要及時向老大傳遞同樣形式的愛。

日本學霸媽媽金盛浦子介紹了安撫老大的好方法:媽媽可以試試創造只屬於母子兩個人的親密時光,即使10分鐘也好,要忘掉眼前所有的事情,只關注這個孩子,吻吻他,抱抱他,好好的疼愛他。

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自然就減少麻煩啦。
相反親子關係總是處於孩子索取一點,媽媽給一點,那麼孩子的心永遠無法填滿,永遠要索取和渴望更多的寵愛。

孩子其實特別容易滿足,而滿足的孩子也會把「愛的利息」奉獻給媽媽。

比如,父母可以安排和老大的獨處時光,一次短暫的旅行,一個美味的酒店下午茶,一次遊樂場happy,都可以讓老大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溫情。

這種方法對於二寶也同樣適用。


承認差異,量體裁衣。

愛他,就接納他的好與不好。

一歲時的小豆豆對房間裡所有的東西都要摸一摸、動一動、舔一舔,甚至某天對自己的粑粑也產生了興趣……(此處省略一千字)

從二歲開始只要沒帶出去玩、不放風,就老是鬧個不停,纏著大人要抱抱,還不讓放下,媽媽回憶中溫柔的姐姐小時候可不是這樣子的。

「啊!老大和老二的個性還真不一樣啊!真是不省心啊!」我想,每一位擁有二寶的父母都會感嘆這一點。

儘管在教養上父母確實很辛苦,但擁有兄弟姐妹對孩子而言是一件大好事。

同胞關係是人的一生中從生到死持續最長的人際關係之一,超過子女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

對於兒童來說,兄弟姐妹的存在,既是多了一個玩伴,也是多了一個競爭者。

在玩耍中、競爭中,可以學習彼此的優點。

在家庭中孩子學會了分享和責任,這一點是獨生子女天生所缺乏的。

同時,每個孩子會存在不同的個性差異。

同胞比較理論上認為孩子會有意或無意地選擇不同於手足的生活方式,發展出不同的個人特點,以顯示自己是有別於其他兄弟姐妹的,採取這種策略是因為它能保護他們因過強的社會比較或者直接競爭而出現不良的發展結果。
因此,一般來說,多子女家庭孩子個性不太相同。


那麼,對於個性不同的孩子,父母應該如何做呢?

最好的應對就是細微觀察每個孩子,了解他們不同的個性,然後充分理解孩子、接受孩子。

比如在我家,假日經常的情景是,我帶著姐姐去書店靜靜看書,爸爸帶著生性好動的小弟弟去體育場出汗,之後全家人聚到一起美美大吃一頓。

對孩子來說,最開心的莫過於父母的了解和陪伴。

同時通過不斷的表揚給與他們力量,讓每個孩子的能力都能被認同,這樣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才能走的更堅定。

家有二胎,如何讓兩個孩子都感受到愛,真的是父母一生的功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