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詩詞中的太陽、月亮與水

羅思空間站 發佈 2020-01-12T05:03:04+00:00

中國人似乎天生對「太陽」有一種敬畏的心理,中國古代詩詞中,以「太陽」做為主題、或者正面描寫太陽的詩詞非常之少,簡直是鳳毛麟角。

中國人似乎天生對「太陽」有一種敬畏的心理,中國古代詩詞中,以「太陽」做為主題、或者正面描寫太陽的詩詞非常之少,簡直是鳳毛麟角。也許我孤陋寡聞,但我翻了很多書,也請教了不少人,還上網搜索了一番,就是找不著。

   其實,中國古代詩詞並不刻意迴避太陽,但是,如果詩詞中出現了「太陽」,那麼,基本上不是「旭日」就是「夕陽」,其作用僅僅是渲染某個場景、或營造一種氛圍,例如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漢樂府:《陌上桑》)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劉禹錫《烏衣巷》)
   而且,十之八九,「太陽」還要配以「水」來襯托,最典型的是李白的《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望瀑布掛前川。……
   你看,「在燦爛的陽光照射下,輕輕的水氣變成了紫色的薄霧,瀰漫在香爐峰上」,透過朦朧的「水氣」,赫然是「像白練般掛在山前的瀑布」,這瀑布還要氣勢磅礴地「飛流直下三千尺」!當然,這首詩的主題本來就是「瀑布」,「太陽」在這裡只相當於照亮和突出「瀑布」的聚光燈。
   中國古詩詞中,象這樣「太陽」與「水」 相隨相伴的例子,可以舉出很多很多,隨便找幾個吧:
   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秋天萬里凈,日暮澄江空。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


   中國人敬畏「太陽」,卻崇尚「月亮」,這從歷代文人墨客大量的「詠月」詩詞中可以得到印證,在網上搜索一下,從商周《詩經》中的《陳風》開始,直到近代,流傳至今的、比較有名的「詠月」詩詞至少有上萬首之多。而且,越有名的詩人越喜歡「詠月」,比如李白描寫月亮或借月抒情的詩就有《月下獨酌》、《把酒問月》、《關山月》、《靜夜思》、《古朗月行》、《峨眉山月歌》、《子夜吳歌》等等,都是千古絕唱的名篇。

   以下是信手拈來的幾句「詠月」名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
   古人不但喜歡「詠月」,還喜歡讓「水」、「月」共生共鳴,以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為例: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這種「水」、「月」交融的情景,在古詩詞中也多得不可勝數,以下便是幾句: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
   中國人敬畏太陽,讓陽性極烈「太陽」與「水」相隨相伴;中國人崇尚月亮,又讓陰性十足的「月亮」與「水」 共生共鳴;可見「水」是中國人溝通陰陽兩極的媒介。翻翻《詩經》,你可以發現,中國的詩歌就起源於水邊: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欹。
   ……


   常常有人說,李白是「無酒不詩」;可是,只要讀讀李白的作品,你就會說,李白幾乎是「無詩不水」;當然,是指廣義的「水」,包括「江」、「河」、「湖」、「溪」、「塘」、「雨」、「雪」、「冰」、「霜」、「露」,也包括「酒」、「湯」、「汗」和「淚」在內。隨便瀏覽一下《全唐詩》,粗略估計,與「水」有關的詩,沒有十之八九、也有十之七八。
   在中國,最有震撼力與感染力的詩詞名言,差不多都與「水」有關,請看: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如一江春水向東流。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
   這說明什麼呢?
   文學作品、特別是詩歌,應該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我想,中國古代詩詞中的太陽、月亮與水,反映了中華民族陰柔、內斂、情感含蓄、細膩的民族特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