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臨摹的三重境界

翰墨書道 發佈 2020-01-03T23:33:58+00:00

學習書法,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標準和要求,臨摹學習的階段同樣如此,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著眼點。一、書之始,不可盡其形勢,要先正腳手,此少得形勢,然後微似範本。

學習書法,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標準和要求,臨摹學習的階段同樣如此,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著眼點。大體上說,臨摹學習階段不外乎三個層次或境界:一求形似;二求形神兼顧;三是得意忘形。

一、書之始,不可盡其形勢,要先正腳手,此少得形勢,然後微似範本。

初學書法,教程和老師都告訴我們臨摹的要像原貼才行,就是第一步要先求行似,不過,也有的老師說要以見神採為上,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實際上,見神的要求是對的,但不是初學乍練的基本要求,而是有較高一級臨摹水平者對初級臨摹的升級版。

初學書法要先得形似,然後才能談見神的問題,形不准,神就是無所依。

初學書法臨摹要做到形准,主要包括這樣幾個方面:一是點畫的形狀和位置要最可能接近原貼。二是偏旁部首和結構最大限度接近原貼。三是整體結構精準。這三條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完成臨摹學習的過程。



為什麼要形准呢?我們知道學習書法就是提高我們的書寫水平和書法造型能力,形準是基礎中的基礎。臨摹的形准,才能檢驗對書法技法掌握的程度或層次。

我們知道,美觀字形的法度完備且森嚴,往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增一點則過,減一點則不足,不足就會影響字形的美觀和諧,所以初學書法以描紅為起步的原因就在於此。因為我們對書法技法的理解不透不深,對技法的掌控能力也不夠,只有求精求准才能改變掌控力不足的情況。臨摹時,對範字越形似,說明我們理解和把握的越準確,掌控力也越到位。

如果臨摹連基本的形都不准,說明我們不是在臨摹,而是方法不對,是在抄帖,就是看著字帖寫字,而不是按照範字一點一畫的形狀、位置和規矩要求去寫,這不是再學習書法。抄帖是學習書法最大的忌諱。

要想做到形似,一方面要進行反覆的描紅臨摹,也可以採取雙鉤填墨的臨摹方法。在描紅過程中還要開動腦筋,結合所學書法技法進行讀帖分析。注意點畫形狀、位置和是怎麼寫出來的。在略有所得以後再去進行對臨或臨摹練習,自然能夠做到形似。形似也就是點畫的形狀位置,如大小長短,上下左右位置要儘可能做到和範字重影的程度。結構的疏密,開合與原帖範字一模一樣。

這個過程也是鍛鍊自己的心、手對書法技法、字形駕馭掌控的過程,規範自己書寫習慣和拋棄過去自己錯 I'm誤的書寫習慣過程。(這種情況,不同的年齡階段可能有所不同的弊病和習慣。)


初學書法能夠先得形似,基本上就達到了臨摹學習的目的。

不過這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王羲之在《筆勢論十二章•創臨章第一》說:始書之時,不可盡其形勢,一遍正腳手,二遍少得形勢,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潤,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澀,不可便休,兩行三行,創臨惟須滑鍵,不得計其遍數也。

這裡的「不可盡其形勢」,有循序漸進的意思,不是說不能追求形似,而是要通過反覆的臨摹學習,反覆的對照字帖範字,不斷糾正自己的錯誤,而使得自己的臨摹練習,逐步在形勢上接近原貼。

二、古碑貴熟看,不貴生臨,心得其妙,業始入神

歐陽修在《夏日學書說》中談到書法的學習時說:學書當成一家之體,其模仿他人,為之奴書。這就告訴我們,學習書法僅僅能夠得到原帖之形似是不夠的,充其量只是一個寫字匠而已。要想使得自己的書法在前進一步,還要追求書法臨摹的神似。所謂的奴書在藝術上是沒有什麼價值的,因為藝術需要在繼承上的創新或個性。當我們對一家書法能夠臨摹到形似的時候就不可一味循規蹈矩亦步亦趨了,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以追求神似為主;要做到形神兼顧,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和境界。

追求神似,首先我們讀帖的重點就要有所改變。

要做到經常對所臨摹的法帖進行把玩,研究欣賞揣摩書法家的立意,體悟更近一步從整體到精微之處的技法,撲捉其神韻或意味,自然領會把握其精氣神,在臨摹學習時,要把所獲得的感覺、意韻的表達於臨摹作品中,所以歐陽詢楷書臨摹第一人姚孟起在《字學憶參》中說:「古碑貴熟看,不貴生臨,心得其妙,業始入神。」

姚孟起的這番話大意是說:我們在臨摹學習一家作品之前要反覆閱讀欣賞作品,熟讀其中的每一個字形結構和點畫形質,在做到胸有成竹後,方可展紙臨摹,如此以來,心摹手追,心揮手運,窮其精微與奧妙,自臻化境。

大理論家姜夔在《續書譜》中說的更透徹具體:皆須是古人名筆,置之几案,懸之座右,朝夕諦視,思其用運筆之理,然後可以臨摹。

姜夔告訴我們:讀帖要如江南繡娘刺繡,首尾神往,一針不可放過。要在臨摹之前,甚至過程中,要看準看細,從整體到局部都要做到心中有數,特別是一點一畫的起筆、中段的行筆、收筆形態技法以及用墨的濃淡乾濕枯潤,點畫的形與質感等,都要儘可能在臨摹之前,細加體味,體味其用筆方法,並努力不斷加深對此帖之理解,不斷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如此在臨摹時,先得法後有意,自然容易得見得見真神。

學習書法由形似到神似,我們的書法的藝術性就會有一個質的飛躍,到了這一階段雖然沒有完全跳出師法的原貼的藩籬,但已經初步打下了一個由無我到化古為我的基礎性的前提。我們通過臨摹經典書法取法的目的基本上已經達到,也為我們精通一家和意臨、遍閱百家的合臨與未來的創作奠定了基礎。

三是專追神韻,不顧形骸,得意而忘形

通過一段時間的對臨學習,我們的書法學習就要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了,也就是到了能出入自由、神形兼備的階段,往後再臨,便可居高臨下,目無全牛,專追神韻,不顧形骸了,這就是所謂的「得意忘形」的階段。



歐陽修在談到他學習李邕書法的經歷時說「余雖因邕書得其筆法,然為字絕不相類,豈得其意而忘其形者耶?」

臨帖能做到「得意忘形」,就意味著我們的書法學習從必然王國進入了自由王國,就像蜜蜂采百花之精英,釀自我之甘蜜一樣,博取百家精華,廣集群賢眾妙,融而化之,混然天成的境界。誠登此境,物我無間,可謂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書矣!

「得意忘形」是書法學習的一個高級階段,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忘形」,而是因為我們的臨摹到了相對嫻熟的階段,不需要再把注意的重點放到字形上而已。就像我們使用筷子那樣,沒有學會之前,菜都夾不住,需要學習的是使用筷子的方法,怎麼拿捏,怎麼用力,不同的食物怎麼用不同的力度,隨著時間了推移,手法高度熟練,已經形成肌肉記憶,恐怕就沒有人在記起這些,只顧品味美食了,而那些第一次拿筷子的外國人就不同。

「得意」是指,我們已經能夠「深入領悟「字形或一家書法「蘊含在外形中的內在精神」或對其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已經有所把握,可以以意而為之。



所謂內在精神,就是書法作品中體現出來的書法家的人格美和作品表達出來的審美取向和格調、品味。書法和其他藝術一樣,都是富有生命力的審美取向的。古代書法家們一向就有「書者,心之跡也」的說法。好的作品,必定傾注著書法家強烈的思想感情一一悲觀、喜悅、歌頌、譴責。這些內在的感情,真實地蘊含在筆畫之中,人們可以從書法的外形與文化內涵,通過臨摹學習欣賞,潛移默化地受到書法家人格的薰陶,融會貫通與自己的作品創作之中 。」

王鐸的臨摹可以說就是「得意忘形」式的臨摹或臨創結合;現代如啟功先生的臨摹練習,同樣如此。


「得意」的「意」,一方面需要我們不斷的研究法帖 ,一方面也與個人的悟性和生活閱歷有關。因為我們面對同樣一件作品,不同人的理解是有區別的,猶如盲人摸象那些,角度不同認識的深淺、是否全面大不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