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推動糧食生產高質量發展

貼近地面飛行 發佈 2020-02-27T11:55:45+00:00

推動糧食生產高質量發展是維護糧食安全的關鍵舉措,這就要樹立四個「正確認知」。一方面,糧食進口可以滿足畜牧業、糧食加工業等產業的原料需求;另一方面,糧食進口可以間接減少原料型糧食生產所消耗的水土等生態資源,因為糧食生產不僅需要水土資源,還需要消耗大量化肥、農藥等農資,通過進口糧食,



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確保糧食安全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推動糧食生產高質量發展是維護糧食安全的關鍵舉措,這就要樹立四個「正確認知」。

  正確認知主糧「自給自足」安全底線

  推動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一定要科學認知糧食安全內涵,就要跳出糧食產業去認知糧食安全。首先,要明確糧食安全應聚焦優質主糧的供給安全。隨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長,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越來越旺盛。糧食「自給自足」應著力推動優質主糧的自給自足,不能簡單地為了規避糧食短缺導致的國家安全風險,而簡單地要求擴大糧食產量,排斥糧食的進口。其次,要明確糧食安全並不排斥糧食的大量進口。一方面,糧食進口可以滿足畜牧業、糧食加工業等產業的原料需求;另一方面,糧食進口可以間接減少原料型糧食生產所消耗的水土等生態資源,因為糧食生產不僅需要水土資源,還需要消耗大量化肥、農藥等農資,通過進口糧食,可使這部分糧食生產所需土地通過休耕或者輪耕修復土壤生產力。第三,全球一體化的大勢使得基於糧食安全保障所需的糧食進口成為中國必選項。因此,實現糧食「自給自足」的關鍵還是在於實現糧食生產結構的優化,著力確保優質主糧的「自給自足」。

  正確認知糧食收購的「天花板」

  長期以來,糧食價格「天花板」效應一直困擾糧食產業發展,影響農民增收,需要跳出 「糧食收購」去化解「天花板」困境。一是要優化糧食供給結構。造成糧食價格「天花板」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糧食供給結構性失衡。鼓勵農戶生產糧食,而農戶生產的大量糧食並不是優良品種,大部分低品質的糧食供給使得糧食價格漲不上是必然的,特別是,現階段優質不優價、混收混儲的收儲方式制約著優質原糧品種的推廣,甚至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因此,當前要鼓勵產出優質品質糧食實現品種的綠色化、生態化,除了經過科學計算、保證國家安全需要的普通品質糧食的生產和基本庫存外,各地應繼續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並要因地制宜發展「稻田鴨」「稻田魚」「稻田蝦」等生態型養殖。二是要探索用好糧食補貼。糧食生產是需要補貼的,但是要充分考慮到世貿規則中「黃箱」和「綠箱」的政策差別。因此,糧食補貼要明確兩件事:第一,糧食生產不僅提供糧食等物質產品,還具有涵養水源、固碳等生態服務功能。當然,糧食生產過程中消耗的農資所帶來的環境污染也要從生態效益中扣除,不過相關文獻顯示,糧食生產所帶來的生態效益要明顯高於生態成本。因此,用好糧食補貼應該充分考慮糧食生產的生態效益。第二,既然糧食生產主產區提供了一定水平的生態產品,非糧食生產主產區作為生態紅利享受者,應考慮到糧食生產區生產糧食所帶來的機會成本,這裡就應有非糧食生產區對糧食生產區的空間補償,這種生態型補償應該算進糧食補貼。藉此,提高糧食補貼,讓種糧者獲得更多的糧食生產收入。

  正確認知高標準農田管護需求

  高標準農田對增加優質糧食供給起了積極的作用,各地鼓勵發展高標準農田,但是,卻忽視了高標準農田的管護。高標準農田是國家投資的,享受高標準農田帶來的生產紅利的卻是各個糧食生產者,這裡面既有單個農戶,也有家庭農場主,還有糧食生產企業等多元化主體。顯然,高標準農田管護是一個複雜的多元博弈過程,如果不能通過市場機制優化管護收入分成的合約安排,就不能很好地解決高標準農田管護難題,必然會出現「搭便車」現象。如何協調好這些生產主體與政府在高標準農田管護中的關係就變得非常重要,需要加強體制機制的創新,明確責權利,重點解決好管護主體、管護資金、管護責任範圍落實問題。(via 社會科學報 點擊「了解更多」 獲取全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