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丞相與中原六國相位設置相比,看差異化背後的影響因素

三步一叩首 發佈 2020-01-12T20:32:19+00:00

秦「相位」設置前夕的借鑑戰國時期,置相是一個通用制度,但是出於各國政治發展和地理位置的不同,所設置的相位具體形態也有所差異。

秦「相位」設置前夕的借鑑

戰國時期,置相是一個通用制度,但是出於各國政治發展和地理位置的不同,所設置的相位具體形態也有所差異。這種不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者是發展程度,也就是說各國設置相位的時間差距。三晉地區(韓趙魏)因為是從卿族直接轉換為國體,管理家務的主官上升到相位,顯然就要比秦國、燕國等更早;因此還有相位的發展程度度不同,並不是說越早設置相位就越加成熟,而是要根據區域客觀主觀因素影響;比如說齊國因為受到宗室的影響比三晉地區更加強烈,在血緣政治上的濃度遠遠大於了三晉;

二是相職的區域特徵的不同。如中原國家和秦、楚對比,秦國是後來崛起的國家,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擺脫掉固有的束縛,走向一種開拓式的官僚體系,為了建立適用於自己的相制,將傳統的相制和流通的客卿制黏合在一起。


因此正如錢穆先生所說的那樣:「我們討論一項制度,固然要重視其時代性,同時又重視其地域性,推廣而言,我們重視其國別性。這在一國家,這一地區,該項制度獲得成立而推行有利」。

相對於三晉和齊國而言,秦國相位的設置,可以說得上是後起之秀。據史料記載,秦國設立相位,應該是秦孝公時期;《戰國策·秦策》中說:「衛鞅亡魏入秦,孝公以為相,封之於商,號曰商君」。當然在《史記》中也以此為借鑑,記載為秦孝公時期商鞅為相,這便是文獻當中最早的秦相文字。

值得注意的是,孝公時期的相,僅僅類同於傳統意義下的「相」(多為輔助、佐助君主官員),而非位於百官之上的「邦相」。同時在青銅銘文中所提到的商鞅官職,為大良造,擅秦國之政,可見此時的秦國還正式設立「相邦」一職。正式設立此官職要延續到秦惠文王時期,《史記·秦本紀》中記載:

「三年,張儀相魏……七年,樂池相秦。」

從百官之首的「大良造」到「秦相」,秦國雖晚於六國設置相位,但也開始走向效仿三晉制度的道理。

如前文所述的,制度建立很大層面會受到地域特性影響,秦國初期相位職責很不明確,相職和其他官職在職能上比較模糊。

因為秦國出於西陲邊緣地帶,西周到春秋的宗法禮制對於這個呆著些許蠻荒氣質的國體影響較小,因此一到戰國,各國開列時,秦國就發展出一套符合自己政治的體系。如:客卿制、軍功爵制,這兩種制度大大地影響了後來秦相的設置和發展。

客卿制和軍功爵制對「秦相」設置的影響

(一)客卿制的影響

客卿制度盛行於戰國時期,但是秦國昭王時期,客卿制在秦國內的表現得各位突出,這對秦國後來的相制產生了巨大影響。其主要表現在置相方式和為相人員身份兩大方面;

第一、熟悉先秦歷史的人都知道,「客卿制」是此時期典型走向仕途的渠道。很多有點能力的人依附在貴族家中,從客人到入仕,後來發展成為規範。秦國的客卿制是「以言論和謀略見用的選官方式」,因此後來秦國相職的設置途徑則是:上客——客卿——相這種上升模式。很大層面是,起碼先成為客,才是後期為相的基礎條件。

第二、從身份上來看,戰國時期為官者以及從布衣士人中不斷崛起。秦國為相之人,很多都是異國人士。拿商鞅入秦,實行變法開始,後面便是一發不可收拾。據《秦客卿制度簡論》記載,秦國之中有客卿九人入仕,其中五人為相。同時從秦武王二年設相開始設立左右丞相,到後來秦國統一天下,始皇駕崩,百年之間,為丞相者高達二十餘人。除了秦武王一期,拜皇親樗里疾為左丞相外,其他的都是異國人。如范雎、池子華是魏國人,蔡澤是燕國人,田文是齊國人,呂不韋是韓國人,李斯是楚國人……

本身戰國時期的客卿就是到處流竄,沒有通行限制,哪裡適合自己為臣就去往哪國,如「楚才晉用」,在秦國當中更是風行,正如後世之人評判的:

「七國虎爭,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然六國所用之相皆其宗族或本國人,如齊之田忌、田嬰,韓有公仲、公叔,魏以太子為相,唯獨秦國不然。」

(二)軍功爵制的影響

自從商鞅入秦變法,以軍功授爵為制,並且在國內大肆推行,從客卿拜相或者貴族為相的基礎上,並非全憑嘴上功夫,靠遊說和客卿身份就能成為秦相,還是要經過戰爭考驗,獲得軍功之後才能進一步為相。

比如張儀、甘茂、范雎三人,入門下,成客卿,入仕參謀,後續立下軍功,才得以拜相。而且為相後還要不斷通過軍功積累,來鞏固自己的位置。這是嚴格施行《商君書》中的準則:

「故客卿相論盈,就正卿,以戰故。」

一來以客卿拜相規定是符合的,二來與之法定「有功軍功者以率受上爵,無軍功不得封爵」原則一致。

因此兩者對秦相設置應該是相互促成的,客卿制是敲門磚,而軍功爵制是技術認證,兩者均有才能成為被統治階層認可的相位人選,缺一不可。

兩者影響下的「秦相」特色

當然秦相職還有另外一個特點,就是稱謂與外界的不同,從史料中我們經常看到,秦國相位要麼被稱為「相邦」,要麼是「丞相」,二者有何區別呢?主要是所劃分的職責差異。

「相邦」一直顯然是在商鞅變法時期從三晉地區流傳效仿過來的,類同與宰輔制度,到了後期在相邦設置同時也設置左右丞相,其目的是契合本國的發展。戰國時期,秦相有個獨特功能,可以兼任幾國的丞相,如張儀就持有多國相印一說,當本國的相邦不在之時,丞相可暫時充當相邦副職處理本國事務。

由此可見,秦國的相位設置非常開放,它從變法改革中以軍功受爵,封這些四處遊走的客卿為相,既通過學習,效仿了中原六國的一些政治制度,也隨著戰國局勢的需要不斷對制度進行調整。

而官僚體系下的秦相制也跟客卿制,軍功爵制有著同質的特色:流動性、開放性,合則來不和則去。

因此,這是秦相制對於春秋時期相制的變革,相同基礎的制度在交流中也會相互借鑑而有所推廣和傳播。這些制度也是一種隨時隨地而適應的法則,不能以推行到五湖四海為準,正如其不能行之百世而無弊。縱使六國與秦、楚有區別,但由於戰國政治局勢下,頻繁交戰與交流人才的任用,特殊性也逐漸融合,表現出一種承上啟下的時代特徵。

回溯戰國時期的相制雖分兩種,相國制和丞相制,但是隨著秦國後來一統天下,其附屬政權的丞相制就沿襲了下來,而三晉地區的相國制則徹底地退出了歷史舞台,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