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總是喜歡念叨,別人的孩子總是最好的:請全面看待孩子的成長

陳爸的育兒經 發佈 2020-01-01T16:37:33+00:00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也許很多長輩總是會念叨:「誰家的孩子,比我們小3個月,已經不穿尿不濕了。」而一旦發現孩子有哪裡不如別人,就會一直盯著,並反覆強調:「大家都會算數了,你怎麼還沒學會,要加油了。」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也許很多長輩總是會念叨:「誰家的孩子,比我們小3個月,已經不穿尿不濕了。」

這樣的話,大家應該經常會聽到。

而一旦發現孩子有哪裡不如別人,就會一直盯著,並反覆強調:「大家都會算數了,你怎麼還沒學會,要加油了。」

我母親在我女兒每次去她家的時候,也總是會問:「你現在成績怎麼樣?要努力,別人誰比你好多了。」

長輩們會這樣說,多半是覺得只要自己多說說他的不足,就能讓他上進。

但這麼做,其實並不能有任何作用。

因為總是把這種消極的態度傳遞給孩子,反而會讓他覺得自卑,覺得自己不如別人。

帶著這種消極心理的孩子,又怎麼能夠上進,怎麼能夠趕上別人呢?

所以,我們一定要全面的看待孩子。

一、努力發掘他的閃光點

每個人都會有他的優點,也會有他的不足之處。而作為父母的我們,不要只重視了孩子的缺點,而不去關注他的閃光點。

不要一味的說他不行,拿他跟別的優秀的孩子相比。

也許,在某一個方面,你的孩子會比別人強,只是你沒有發現而已。

孫小強已經是小學生了,但看起來卻還是在幼兒園。老師每次讓他叫起來回答問題,只會搖搖頭或點點頭,好像什麼都不懂。

為此,老師感到很頭疼。但那一次,因為對方搗蛋,老師罰他做操,卻發現他居然做得動作協調,就隨意表揚了他一句。

沒想到,第二天,他媽媽來跟老師說,昨天孫小強很開心,說老師表揚他了,他從來都沒有這麼高興過。

只是老師這麼隨意的表揚,卻能讓孩子這麼開心。可見,我們對於別人的看法與意見是有多麼的重視。

而孩子的自信心,除了自身的能力外,往往來自他人的鼓勵和信任。

二、不要扼殺他的興趣愛好

無論孩子從小喜歡什麼,都不應該去隨意扼殺。

他喜歡畫畫,就讓他去學;他喜歡下棋、跆拳道都可以讓他去嘗試。

但一旦他定下心來了,就要讓他專注地去學一樣就好。因為多了時間上不充許,也容易學而不精。

興趣是孩子獲得知識的最大動力,孩子的興趣如果得不到家長的尊重,家長給他盲目的報各種興趣班,或者什麼都不報,都極有可能將孩子真正的興趣愛好給雪藏起來。

在一個社區公園裡,有一個老人坐在長椅上看報,這時走來幾個小男孩在旁邊的草地上踢球。

在草地一側是用鐵板做的隔離區,男孩們無意中將球踢在了鐵板上,發現響亮的聲音。他們一時覺得很好玩,就不斷往那裡踢。

這時,這個老人卻對他們說,給他們一元錢,讓他們每天踢50次。他們非常開心,覺得不但能拿錢,而且還可以踢球玩。三天後,他們拿到了錢。

老人再次提出來給他們2元錢,踢30次。男孩們高興地答應了。

但三天之後,當老人提出再漲錢,減少次數時,卻遭到了他們的拒絕。

原因只是因為他們一開始把踢球當成一種興趣愛好,但當這種愛好變成任務的時候,他們覺得厭煩了,不能再堅持下去了。

三、要多點耐心

孩子其實在每個時期都會有成長,都會有進步,只是有的孩子進步明顯,有的孩子不明顯而已。

這個時候,家長一定要給予他更多的耐心。不要責怪他進步這麼慢,別的小朋友都怎麼怎麼樣了。

當孩子在畫畫的時候,不要只看到他臨摹不如別人,而忽略了他在色彩運用上的大膽和創新。

媽媽的嗓子出現了問題,動了小手術,醫生叮囑她至少10天不要說話。

放學後回家的孩子,進門就說起今天自己在學校的煩惱,還說自己不想上學了。

如果換做在平時,媽媽肯定會嚴厲地批評他,但想到自己的嗓子,她只能保持沉默。

氣憤的兒子,繼續向媽媽述說著自己的委屈。見她還是沒反應,孩子突然哭了起來。

媽媽有點不知所措,只能抱了抱他。

但沒想到,兒子很快就安靜下來,並表示感謝媽媽聽自己說這些事,以後自己一定努力成為好孩子。

只是因為媽媽沒有訓斥孩子,做了一個傾聽者,就讓孩子如此感激。可見,善於傾聽,對孩子多點耐心是有多麼重要。

結束語:

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突出的地方,都會有自己的特色。我們不要急於求成,也不要只看到他身上不足的地方,而將它無限放大,卻忽略了他身上的閃光點。

其實,只要給孩子多一點耐心,多一點欣賞的目光,他一定會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驚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