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東漢末年的「陽城之戰」,袁紹與公孫瓚交戰的導火索

插畫師的三國夢 發佈 2020-02-29T21:45:49+00:00

可惜的是在初平元年這一年,諸侯聯軍接連吃了三個敗仗——「河陽津之戰」、「滎陽之戰」、「梁東之戰」,這對十幾個軍閥強行湊成的聯軍的士氣的打擊非常大,直接導致大部分的軍閥不願意再對董卓進行主動進攻。

西江月(楊慎)

天上烏飛兔走,人間古往今來。

沉吟屈指數英才,多少是非成敗。

富貴歌樓舞榭,淒涼廢冢荒台。

萬般回首化塵埃,只有青山不改。

在東漢初平元年(即公元190年),以袁紹為首的諸侯聯軍組建起來,正式開始對董卓的討伐。可惜的是在初平元年這一年,諸侯聯軍接連吃了三個敗仗——「河陽津之戰」、「滎陽之戰」、「梁東之戰」,這對十幾個軍閥強行湊成的聯軍的士氣的打擊非常大,直接導致大部分的軍閥不願意再對董卓進行主動進攻。那麼這麼多人湊在一起幹什麼呢?答案就是窩裡斗。即便在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孫堅已經取得突破,逼迫董卓退守長安,在河內、陳留的諸侯聯軍也沒有呼應的意思,反而與孫堅爭奪地盤。於是發生了「陽城之戰」。這次戰役也導致袁紹和公孫瓚關係的進一步惡化。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次「陽城之戰」。

袁紹與袁術爭奪豫州刺史

在東漢末年有兩個軍事集團,分別是袁紹、曹操、劉表以及袁術、陶謙、公孫瓚這麼兩個陣營。袁術和袁紹都是出身四世三公的大家族——汝南袁氏,本來是同一個家族的兄弟,但是關係非常不好。袁紹的母親出身比較低微,被袁術瞧不上。在討伐董卓失利後,袁紹想出一個點子,就是擁立幽州牧劉虞為皇帝。反正劉協也不是漢靈帝指定的(託付給蹇碩這條資料存疑),董卓立一個皇帝,我袁紹也可以立一個皇帝,來爭奪正統地位。這樣汝南袁氏的勢力就會更進一步,有機會成功上位,成為歷史舞台的中心,就如後來曹魏代漢一般。

袁紹想得到袁術的支持,但是袁術不用意。袁術和袁紹一樣,也是野心勃勃。如果袁紹扶植劉虞為皇帝,那麼汝南袁氏的代表人物就成了袁紹,這雖然符合家族的利益,但不符合袁術的利益啊。何況袁紹出身低微,憑什麼凌駕於自己的頭上呢?袁術堅持拒絕這個建議,於是袁紹和袁術產生矛盾,因為對權力的渴望徹底分裂。

再說回「陽城之戰」的起因。在討伐董卓的十幾路軍閥當中,有一支豫州刺史孔伷。孔伷這個人記載比較少,只知道他善於清談高論,但缺乏軍事能力,後來就消失了。網絡上的資料說他是病逝了,或者被李傕、郭汜劫掠而死,小編沒有找到孔伷病逝的確定的史料,死於李傕之手的可能性也比較低,因為李傕、郭汜劫掠潁川是在初平二年,而孔伷在初平元年應該就已經消失。所以小編個人認為,孔伷在史料上消失或許與初平元年發生的「滎陽之戰」有關,他與曹操一樣,應該也是徐榮的手下敗將之一。

豫州刺史的位置空了出來,袁術立刻表孫堅為豫州刺史。孫堅這個時候與袁術可以說是一種附庸關係,屬於袁術的勢力。豫州與袁術所在的南陽接近,另外豫州還是汝南袁氏的所在地,袁術以孫堅為豫州刺史,可以繞過古代的地方監臨官迴避制度,來插手豫州的事情,利用豫州的資源。袁紹與袁術的關係已經破裂,他也想要爭奪豫州,「陽城之戰」就是出於二袁對豫州的爭奪。

「陽城之戰」的過程

各種史料對「陽城之戰」的記載有一些出入,總體記載也不算十分詳實。為了更加直觀了解「陽城之戰」,下面小編來列舉這些史料。

《後漢書·袁術傳》:「遣其將會稽周昕奪堅豫州。術怒,擊昕走之。」

《吳錄》:「袁紹遣會稽周喁為豫州刺史,來襲取州。」

《會稽典錄》:「(周喁)後與堅爭豫州,屢戰失利。會次兄九江太守昂為袁術所攻,喁往助之。」

《三國志·魏書·公孫瓚傳》:「是時,術遣孫堅屯陽城拒卓,紹使周昂奪其處。術遣越與堅攻昂,不勝,越為流矢所中死。」

《後漢書·公孫瓚傳》:「術遣越隨其將孫堅,擊袁紹將周昕,越為流矢所中死……紹遣小將盜居其位,斷絕堅糧,不得深入,使董卓久不服誅。」

綜合這些史料可以還原一個大概的輪廓。孫堅攻入洛陽,但是沒有其他諸侯聯軍的響應,他自己的實力又不足以繼續進攻長安,於是屯兵在洛陽東南方的陽城。由於陽城距離南陽懸遠,讓袁紹起了爭奪豫州的心思。袁紹一方的人分別是周昕、周昂、周喁三兄弟,三者均參與了「陽城之戰」,周昂等人利用切斷糧道的方式,攻占孫堅所在的陽城;周喁、周昕繼續與孫堅爭奪豫州,具體戰鬥的地點不清楚,似乎處於下風。

這個時候袁術派遣孫堅和公孫越進攻陽城的周昂,周喁也引兵協助周昂鎮守陽城。在這次戰役中,孫堅、公孫越處於下風,不僅沒有攻破陽城,公孫越也被亂箭射死。雖然這一次戰役以周氏兄弟的勝利告終,但是孫堅背後有袁術的支持,而陽城距離袁紹所占的冀州太過懸遠,得不到太多支持。最後袁術、孫堅取得勝利,將周氏兄弟驅逐出豫州。

「陽城之戰」的影響

總的來說「陽城之戰」並不是一次大規模的戰役,它只是在初平元年到初平二年之間,諸侯聯軍分裂過程中的戰役之一,代表袁紹和袁術之間的矛盾徹底激化,公開擺在桌面上。不過它還是有一定的影響。

在「陽城之戰」中被射殺的公孫越是公孫瓚的族弟,公孫瓚這個時候與袁紹的關係非常緊張,因為袁紹搶走了韓馥的冀州。就像江東以「擅取湘關米」的理由偷襲關羽,戰爭總要有一個正當的理由,而公孫越的戰死正好成為公孫瓚對袁紹用兵的導火索。於是公孫瓚屯兵在磐河,準備對袁紹的戰爭,隨後發生「界橋之戰」、「巨馬水之戰」、「龍湊之戰」等大規模戰役,袁紹與公孫瓚開始爭奪冀州以及青州。

另外一個影響,則是促成東漢末年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陽城之戰」導致二袁關係徹底破裂,袁術聯絡與袁紹有仇恨的公孫瓚,加上陶謙的加入;袁紹則聯絡袁術所轄南陽郡以南的荊州牧劉表,加上自己已經拉攏的近鄰曹操,六股勢力在一段時間裡呈現對立狀態,最後在初平四年(即公元193年),袁術被劉表、曹操聯合逼迫到淮南地區,與陶謙接壤,雙方關係惡化,袁術、陶謙、公孫瓚這個短暫的軍事集團就這樣解散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中國歷史地圖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