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以前的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小朦有約 發佈 2020-01-03T13:15:23+00:00

三歲前沒記憶這種沒有根據的說法還是不要聽了。 事實上,即使現在將孩子的主要發展時期定義在0~3歲其實也是不夠準確的,這個時間開始得太晚,而結束得太早。(我學到這部分知識的時候女兒已經很大了,也希望對後來者有所幫助。

三歲前沒記憶這種沒有根據的說法還是不要聽了。

事實上,即使現在將孩子的主要發展時期定義在0~3歲其實也是不夠準確的,這個時間開始得太晚,而結束得太早。(我學到這部分知識的時候女兒已經很大了,也希望對後來者有所幫助。)育兒的知識的確很重要,但比這個更為重要的是對於育兒這個事情的態度。V我:UncelCai-channel交流。

知識其實有很多,有心學都可以掌握。但對於育兒這個事情的投入程度,這是教不來的。但父母在這事情上的投入程度是一個很重要的積極因素。現在雙職工多。的確很多爸媽忙,但事實上,有意識去帶好孩子的,都會找時間去了解和學習怎麼養育還孩子。沒有意識的,周末可能就是想辦法把孩子丟一個地方,怎麼省事怎麼來,這之間的差別也是巨大的。

在三歲前大腦和身體的肌肉,神經系統的對於其未來產生的延續性的影響是巨大的。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當孩子進入小學的時候,有個正確的握筆姿勢很重要(這涉及到孩子未來做作業的速度和體力精力的消耗,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練習的質量,而練習的質量又會和成績相關,而成績又會與孩子的自我認可度和班級裡面的社會地位關聯,而社會地位又會影響到孩子可能得到的額外的社會實踐,比如當上班委,參加班級管理,與老師等成人更多的練習和溝通。。。。*註:這裡只是說帶有相關性,不是必然性,是個能夠提高機率的小因素。)。但正確的握筆姿勢需要孩子具備良好的感統(感覺統合能力,簡單來說孩子能夠把握好視覺和手指,手腕,手臂肌肉的配合動作),三指分離(否則孩子會以握拳或者其他各種奇奇怪怪的方式握筆)。

良好的感統,包括三指分離是基於日常充分的大小肢體運動,大肢體練平衡和力量,小肢體練精細動作。

這些訓練需要父母和老師用合適的材料,器具,給孩子演示、指導和對孩子嘗試過程中大量的失敗的理解。

這些的確都是一些教育中的小細節,單獨舉出來說的確都無足輕重,但教育就是通過無數這樣的細節,不斷交織和累積出來的。「我知道該怎麼做,並有意識的去改善」比「無不知道該怎麼做,隨便孩子怎麼去或者在高風險的道路上使勁奔跑」這之間的差別會在十幾年的家庭教育中慢慢顯出差別,並且影響會不斷延續。

而這種理解是要求父母和老師對於孩子在早期發展的內容有相當的了解的基礎上的。

對於父母來說,需要與孩子有長期的相處,觀察和學習才能夠發展出對於自己孩子的氣質和行為模式的認識,並且具有準確的敏感性。能夠對孩子做出正確的回應。

而孩子只有在被經常正確的回應之後,才會發展出更好的安全感,對於這個世界有更多的信任,對父母的聲音氣味的熟悉也會讓孩子更多的趨於穩定和安心。而很多人想要孩子的真正意義上的耐心,專注和聽話(對父母的良好溝通和理解)其實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孩子出生後就開始的。

而孩子能夠擁有和父母的良好關係,才會安心的投入到各種日常的運動和學習(嬰幼兒期)中去。孩子才會自顧自玩很久,而不是不斷的哭鬧尋求正確的回應。

我有提過視崖實驗。

孩子學會爬行後不久,孩子就會發展出判斷景深的能力。於是孩子會對於這樣的玻璃平台感到猶豫不前。但是!如果父母給予孩子肯定的表情,孩子則會因為信任父母而穿過這個玻璃平台。而這個實驗中所表現出來的孩子認知能力和父母關係的啟示如何在我們日常的教育中展開呢:

就是親子關係良好的情況下(父母給出更多積極的情緒),孩子就是會在遇到各種其能力邊緣的時候(類似孩子對自己能力不確定能夠完成,但事實上他已經非常接近可以完成的狀態),被父母鼓勵到,進而更少的時間停滯在最近發展區附近而止步不前,經過3年的差別孩子之間就已經可以產生足夠的差距了。而且這個差距會像馬太效應一樣,一環接著一環的放大。在其他變量相同的情況下,這其中帶來的影響孰優孰劣是不言而喻的。

養育也好,教育也好,最怕的就是用自發的想當然的方式去教育孩子。養孩子也是要講究有依據的,其實講這麼多就是想說,養孩子就像養花養草一樣,人人都可以做。但要養好,還是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