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步幼兒倒了扶不扶?客體關係理論大師讓我們做「足夠好的媽媽」

黃衣心理 發佈 2020-01-26T01:50:19+00:00

這時,一位奶奶帶著自家孫子,遠遠而來,小孫子走得跌跌撞撞,看得出來是蹣跚學步的年齡,奶奶小心翼翼地後邊跟著,亦步亦趨,瘋玩的孩子們的球,像一個頑皮的精靈,瞬間滾到寶寶身邊,寶寶一個趔趄,摔倒了。

秋日的黃昏,夕陽漸斜,餘暉氤氳,屋後的小廣場上,老人三三兩兩下棋的、閒坐聊天的,很安逸。孩子們則瘋跑一股煙,玩得沒邊沒沿。這時,一位奶奶帶著自家孫子,遠遠而來,小孫子走得跌跌撞撞,看得出來是蹣跚學步的年齡,奶奶小心翼翼地後邊跟著,亦步亦趨,瘋玩的孩子們的球,像一個頑皮的精靈,瞬間滾到寶寶身邊,寶寶一個趔趄,摔倒了。

奶奶急忙抱起寶寶,緊張地從頭看到腳,生怕摔出個好歹,並同時生氣地罵絆倒孫子的球,「你個死球,不長眼睛!」類似的情景,我們司空見慣。

寶寶在蹣跚學步的成長過程中,摔跤,是不可避免的經歷和過程。在寶寶摔倒的時候,家長們的態度,大同小異。不管是父母親自帶,還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大家會有一個共同的做法:立馬扶起寶寶,並且詛咒或者拍打導致寶寶摔倒的障礙物。

那麼,家長們的做法對不對呢?寶寶摔倒時我們怎麼做才合適?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理解一個概念:60分媽媽。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客體關係理論大師溫尼科特在《父母—嬰兒關係的理論》中提出這麼一個概念:「good enough mother」,意思是「足夠好的媽媽」,可以簡單理解為孩子在剛出生的嬰兒時期,你要完全地滿足他的需要,等孩子逐漸長大,就要慢慢放手,而不必處處事事為她操心,更不能代替包辦,等孩子漸漸長大的時候,媽媽要學會放手。

為了便於理解,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曾奇峰老師發明了數字名詞——60分媽媽,其實就是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給少了不夠好,給多了也不好。

在幸福家2019石家莊班學習的課堂上,孫愛娟老師曾給我們講了一個生動的故事,便於我們充分理解60分媽媽。

故事中的寶寶,從一道「懸崖」的這頭爬向「懸崖」那頭的媽媽,當然,「懸崖」是人工製造出來的,在「懸崖」中間鋪上了透明的玻璃。當寶寶爬上透明玻璃,感覺到危險的時候,開始害怕、哭泣。

這時候,對面媽媽的做法,有三種情況:第一種,寶寶哭得死去活來,感受到了最大的恐懼和絕望,媽媽仍然不過來;第二種,當寶寶一爬上去的時候,還沒感到危險和害怕,就被媽媽抱了下來;第三種,當寶寶爬上去等他感受到了危險和恐懼,但還沒有達到絕望狀態時,媽媽來了,把他抱下來。

媽媽的三種做法,對孩子人格形成造成不同的影響。

第一種做法

寶寶會產生絕望的情緒,他會認為自己不夠好所以沒人管他,他太小不知道是媽媽不夠好,而是覺得自己不好,以後不會對任何人抱希望,長大後既不自信也不信任人。這種做法的媽媽,是糟糕的媽媽。

第二種做法

讓寶寶喪失了一次體驗恐懼和焦慮的機會,寶寶太過於安全,沒有一點威脅感或者說危機感,這樣長大的孩子,人格上會弱不禁風,長大後稍遇到點挫折就會受不了,容易出現會自暴自棄、自殺等。這種做法的媽媽,是完美媽媽。

第三種做法

讓寶寶既體驗到了恐懼失望,又沒有達到絕望,這樣寶寶體驗到了安全和保護,長大後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他會有強的信念和力量,他會想,當我過不去這道坎兒時,一定會有人來幫我,那個幫自己的人也許只是自己,但他心裡有一個內化了的幫助自己的父母,所以這樣的孩子會無往而不勝。這種做法的媽媽,就是「good enough mother」,既是60分媽媽。

了解了60分媽媽,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篇首的話題,寶寶摔倒,到底該不該扶呢?

我想大家已經有了明確的答案。

1. 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該扶則扶,當放則放。

寶寶摔倒了,哭哭啼啼的要媽媽扶。有些父母,為了鍛鍊寶寶堅強、勇敢的品質,選擇從小事開始鍛鍊,媽媽見寶寶沒摔破無大礙,不管寶寶大哭還是撒嬌耍賴,堅決不扶,就像上文中的最糟糕媽媽。

寶寶摔跤了,家長適當的做法是,情緒平和地問一句:「怎麼樣啊?還好嗎?可以自己站起來嗎?」 如果寶寶沒有什麼問題,就鼓勵他自己站起來。若寶寶尋求幫助,家長也不要拒絕,學習上文中的60分媽媽。

其實,寶寶在遇到小挫折的時候,最需要的只是媽媽的一個擁抱和接納,寶寶要首先有了安全感,才有能力讓自己更勇敢,心裡被愛充實了,不空心的堅強才更有力量。

2. 避免責怪詛咒障礙物,和寶寶一起總結經驗教訓。

寶寶摔倒了,如果我們把責任都推給「障礙物」,或者他人,雖然這樣能夠安撫寶寶的情緒,但長久下去,寶寶就會養成外歸因、推卸責任的習慣,遇到挫折或失敗都認為是他人的原因,而難看到自己的問題,這樣不利於寶寶的成長。

正確的做法是,等到寶寶情緒平復後,告訴他下次如何做才不會摔倒和受傷。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再模仿一次摔倒時的情景,教寶寶如何清理或躲開障礙物,這樣做既能轉移其注意力,還可以避免下一次的意外發生。

如果寶寶成功躲過了障礙物,或摔倒後沒有哭鬧,家長要及時地給予鼓勵,培養孩子自信、勇敢的性格。這樣才利於寶寶在每一次的摔倒中,真正的站起來。

3. 不輕易責備,允許寶寶適度哭泣,發泄情緒。

有的家長和上文中的奶奶相反,對寶寶要求極其嚴格,看不得寶寶「哭啼啼」,責怪寶寶「不堅強」。其實,哭是人類最常用的表達情緒的方式。寶寶用哭來表達自己的不舒適感,家長不要責備。

讓寶寶適當發泄情緒,否則,把負面情緒積壓在身體里,容易生病,長大後形成的性格是不敢表達不會表達。讓寶寶把情緒發泄出來,他也就不會把摔跤當回事了。

總之,在寶寶成長過程中,小事情小細節往往蘊藏著大道理,會對寶寶人格的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家長朋友們,勤讀書,多學習,最智慧父母,做60分的爸媽,理智對待老生常談的的話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