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問4|兩位父親,兩位中國功夫大師,在缺乏溝通下的兩種矛盾

顏小二述哲文 發佈 2020-01-04T05:52:28+00:00

《葉問4》這部電影,一經上映便好評如潮。電影講述功夫大師葉問生命最後的一段有些冒險,有些溫情的經歷。有人讚嘆於葉問高超的武藝,有人感動於葉問父子間略顯糾結的父子情誼。

《葉問4》這部電影,一經上映便好評如潮。電影講述功夫大師葉問生命最後的一段有些冒險,有些溫情的經歷。有人讚嘆於葉問高超的武藝,有人感動於葉問父子間略顯糾結的父子情誼。但是,電影中,我們不難看出兩個矛盾主線,一個是「父對子」之以過來人身份展現的一種「偏見」,一個是優越感下產生的「傲慢」。過來人的「偏見」也好,還是優越感下的「傲慢」也罷,造成疏離結果的,大抵可以可以歸結為「缺乏溝通」。


1、名為「偏見」的矛盾:兩位父親,一種教育方式

《葉問4》這部電影中,有兩位父親讓大家印象十分深刻,一位就是葉問本人了,一位則是美國華人街中華總會會長萬師傅了。

電影中,葉問的兒子喜歡打拳,但是,和大部分家長一樣,「打拳」終究只是一個愛好,孩子還是需要以「學業」為主,劇中的葉問也是這般想的。但是葉問這般想,他的兒子並不這般想。葉問的兒子在學校反擊搶他漫畫的同學,最終被學校開除。一代功夫大師在校長室低聲下氣請求校長再給孩子一次機會,但是無果。褪去「功夫大師」的光環,葉問其實也是一個不太懂得表達感情的父親而已。而葉問的兒子,顯然是沒有體會到父親的良苦用心的,他對葉問的態度,不耐煩中有些個埋怨。


因為兒子多次打架,香港再沒有學校收他,而葉問為了兒子,只得去美國找學校。在那裡,葉問遇到了另一個和他有些像的父親,那就是華人街中華總會會長萬師傅。萬師傅雖然在美國生活,但是卻對美國人沒有太多好感,也正是基於此,他堅持讓自己的女兒跟著自己學習太極拳,並且十分不贊成女兒學習她喜愛的啦啦操。即便女兒被人欺負了,萬師傅的第一反應,就是責怪女兒和人打架。


很明顯,葉問也好,還是華人街的萬師傅也罷,這兩位父親是「慈父」不假,但是兩位父親都以「過來人」的身份,將自己的想法強加於自己的子女身上。他們這樣做,無非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子女,但是也正是因為他們這源於「不合時宜」的保護,反而讓孩子受到更大的傷害。

葉問和萬師傅,犯了一個共同的錯誤,也是所有孩子的父母都容易犯的錯誤,在「偏見」的促使下「忽略孩子的興趣」。因為否定孩子的「興趣」,所以否定孩子為了「發展興趣」而做的一切努力,這實在不是「慈父」應該做的事情。


在沒有任何交流的情況下,以近乎霸道的方式否定孩子的「興趣」,往往會激化孩子的逆反心理,讓孩子做出更加出格的事情,甚至是疏遠自己的父母。明明賦予了全部的「愛」,為何卻讓孩子離自己越來越遠?因為父母以過來人身份自居,這種「過來人」的自我認知,讓父母對孩子的興趣衍生出偏見。父母根據「自己踩過的坑」來調整孩子的成長路線,避免孩子再「踩坑」,在父母心裡,孩子的「不理解」,往往源自於孩子的「經驗不足」。但是,在這種邏輯指導下,父母對孩子來說,不再是人生導師,而是類似於「霸君」一般的存在。這樣的父子關係,在「過來人」之偏見的激化下,就顯得有些可悲了。


2、名為「傲慢」的矛盾:兩位中國功夫大師,兩種對外態度

雖然葉問和萬師傅,在子女教育上,都表現出對孩子興趣的不支持,兩位父親的教育方式,和子女關係的緊張程度,也是如出一轍。但是,兩位父親,在作為不同宗派的中華武術大師時,對外態度,卻截然相反。

萬師傅因為數代居住在華人街,在時代變遷中,家族難免受到過美國人的刁難,即便是電影中葉問那個時期,華人街的華人,大抵也是多少受到過苛待的。萬師傅因為在這裡居住,所以積怨已久,對當時的美國人有偏見也不難理解。也正是如此,萬師傅很排斥葉問的徒弟李小龍將中國功夫在美國進行傳播,並因此與葉問有多番摩擦。具體在此不做劇透,希望各位自己去看。


而葉問對美國人的態度,則顯得比萬師傅緩和太多。葉問贊成自己的徒弟在美國宣揚中國功夫,即便是在面臨當地軍方勢力的無理挑戰,葉問依舊贊成自己徒弟的做法,並且以期用互相溝通的方式,達到相互理解的效果。當地軍方勢力對華人街的武館不滿,無非是源於對本土武術文化的維護,這種維護,以近乎傲慢的姿態呈現。而華人街的功夫大師們,對本國文化,自然也是十分推崇與維護,雖然「身在異鄉為異課」他們也自行中國功夫之博大精深,面對當地軍方勢力的傲慢,華人街的功夫大師們亦用傲慢姿態回敬。

當傲慢碰上傲慢,並且雙方都拒絕溝通時,碰撞下產生的「火花」,肉眼可見。


到這裡,電影的核心大抵就呼之欲出了。這部電影是在強調溝通,父親與子女的矛盾也罷,還是文化與文化的衝突也罷,大抵在於缺乏溝通。沒有溝通,又何來理解?不理解下的偏見越積越多,最終必然會相互牴觸,甚至相互傷害。

3、溝通能促進理解,是化解傲慢與偏見的鑰匙

這部電影中,我們不難看出,葉問和萬師傅作為父親,他們雖然深愛自己的女兒,但是卻並不支持孩子的興趣。對於孩子興趣發展,兩位父親都採取「暴君式」的壓制態度。二位父親,沒有嘗試過去了解孩子的興趣,也沒有嘗試過去了解孩子多麼希望自己能過獲得父親的支持,僅僅以「過來人」的經驗,用近乎命令式的態度,告訴孩子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


記得電影中,萬師傅的女兒與葉問間有這樣一段對話,對話內容記得不是很清楚,下面說個大概:

萬師傅的女兒對葉問抱怨說,自己雖然很喜歡啦啦操,但是她的父親絕對不會支持她。

葉問繼而問道:「你為什麼不和你地父親嘗試溝通一下呢?」

萬師傅地女兒回答說:「他的心裡從來都只有自己,從來不會在乎、也不會聽我喜歡什麼。我相信葉叔叔肯定不是這樣的」。

這個時候葉問一時語塞。想必葉問此時想的大抵就是:「原來,我從來沒有認真和兒子溝通過,沒有認真去考慮過他的興趣啊。」

有時候,還真不是孩子不願意和父母溝通,是孩子說了,父母卻並不在意。這是父母內心深處將自己看成「過來人」,繼而對孩子略顯「稚嫩」的選擇產生自己都難以察覺之「偏見」而導致的結果。


而電影中美國當地軍方勢力的刁難華人街武官,繼而導致雙方發生衝突的原因亦不難分析。首先,美國軍方勢力對自己的武術文化有著優越感,亦如華人街的功夫大師們對自己的功夫文化同樣有著優越感一樣。雙方的優越感你不讓我,我不讓你,相互試探、碰撞、挑釁,最後矛盾激化,兩敗俱傷。說白了,雙方的矛盾,大抵是源於缺乏溝通下無處安放之優越感衍生出的的傲慢與自大罷了。


缺乏溝通,會導致了解不足,在偏見和傲慢的激化下,矛盾孕育而生,所以,溝通能促進理解,是化解傲慢與偏見的鑰匙。我想,這也是《葉問4》最想告訴我們的道理之一,你覺得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