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杜甫的《蜀相》,從歷史中感悟人生

文城觀點 發佈 2020-01-27T23:40:01+00:00

詩是抒情的,但詩中往往表現生活的真實,而寫歷史和歷史人物的詩,表現歷史的真實,蘊含著人生的深刻哲理。

詩是抒情的,但詩中往往表現生活的真實,而寫歷史和歷史人物的詩,表現歷史的真實,蘊含著人生的深刻哲理。人生旅途往往是曲折的,唐代大詩人杜甫,年輕時志向遠大,可是,他卻生逢唐中期的亂世,仕途並不順,他屢試不第,又遇戰亂而漂泊不定、顛簸流離,安史之亂後,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流離到了成都,第二年春天,漂泊中的他帶著難以言狀的複雜心情,到了當時的錦官城(成都)西北郊,拜謁武侯祠。

武侯祠建於晉代,相傳那裡還有諸葛武侯親植的巨柏。祠廟久經滄桑,已是破舊頹圮,而祠前柏樹歷經風雨,卻是鬱郁森森。作為閒遊郊外的落泊詩人,杜甫雖沒有武侯主政天下的丞相責任,也沒有馳騁疆場的統帥權力,但他面對著武侯古祠的滄涼遺蹟,卻有著如諸葛武侯在五丈原時的蒼茫、悲憤和執著的心情,他觸景生情,感慨萬分,寫下了流傳千古的七律《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詩人遊覽古景,思憶古人,詩的題目用「蜀相」,而沒有用「武侯祠」,重點在於對蜀國名相諸葛武侯的追思、憶想、感慨和景仰。

歷史上,有關武侯和武侯祠的詩不少,如唐代韋莊在《喻東軍》一詩中寫道:「獨把一樽和淚酒,隔雲遙奠武侯祠。」黃庭堅在《次韻奉答文少激推官紀贈二首》中寫道:「文章藻鑒隨時去,人物權衡逐勢低。揚子墨池春草遍,武侯祠廟曉鶯啼。」對武侯祠很是感慨。

著名詩人李商隱在《籌筆驛》詩中寫道:「管樂有才真不忝,關張無命欲如何?他年錦里經祠廟,梁父吟成恨有餘。」對諸葛亮喜歡吟唱《梁父吟》和具有管、樂之才很是讚嘆,但對諸葛亮執著奮爭的艱難和無奈充滿了悲憐的感慨。李商隱還寫了《武侯廟古柏》:「蜀相階前柏,龍蛇捧閟宮。陰成外江畔,老向惠陵東。大樹思馮異,甘棠憶召公。葉凋湘燕雨,枝拆海鵬風。玉壘經綸遠,金刀歷數終。誰將出師表,一為問昭融!」依然是對諸葛亮奮爭、無奈,執著而大業難成的感嘆。

唐代的羅隱也寫了《籌筆驛》,讚嘆諸葛亮的功勳,感慨諸葛亮的時運不佳:「拋擲南陽為主憂,北征東討盡良籌,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千里山河輕孺子,兩朝冠劍恨譙周,惟余岩下多情水,猶解年年傍驛流。」

唐薛逢的《題籌筆驛》對武侯的功勳作了精要概括:「天地三分魏蜀吳,武侯倔起贊訏謨。身依豪傑傾心術,目對雲山演陣圖。赤伏運衰功莫就,皇綱力振命先徂。出師表上留遺懇,猶自千年激壯夫。」

大詩人李白寫了《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讚嘆說:「漢道昔雲季,群雄方戰爭。霸圖各未立,割據資豪英。赤伏起頹運,臥龍得孔明。當其南陽時,隴畝躬自耕。魚水三顧合,風雲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壯志吞咸京。何人先見許,但有崔州平。」

唐還有不少名詩人均有吟誦武侯祠的好詩,如岑參的《先主武侯廟》曰:「先主與武侯,相逢雲雷際。感通君臣分,義激魚水契。遺廟空蕭然,英靈貫千歲。」劉禹錫的《蜀先主廟》曰:「天下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淒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武少儀的《諸葛丞相廟》曰:「執簡焚香入廟門,武侯神象儼如存。因機定蜀延衰漢,以計連吳振弱孫。欲盡智能傾僭盜,善持忠節轉庸昏。宣王請戰貽巾幗,始見才吞亦氣吞。」章孝標的《諸葛武侯廟》曰:「木牛零落陣圖殘,山姥燒錢古柏寒。七縱七擒何處在?茅花櫪葉蓋神壇。」竇常的《謁諸葛武侯廟》曰:「永安宮外有祠堂,魚水恩深祚不長。角立一方初退舍,擬稱三漢更圖王。人同過隙無留影,石在窮沙尚啟行。歸蜀降吳竟何事,為陵為谷共蒼蒼!」白居易也有詩云:「先生晦跡臥山林,三顧那逢賢主尋。魚到南陽方得水,龍飛天外便為霖。託孤既盡殷勤禮,報國還傾忠義心。前後出師遺表在,令人一覽淚沾襟。」 元稹有詩概括得更好:「撥亂扶危主,殷勤受託孤。英才過管樂,妙策勝孫吳。凜凜出師表,堂堂八陣圖。如公存盛德,應嘆古今無!」 這些詩,大都是讚嘆流露出感慨和惋惜。

宋朝的大文人王安石和文天祥,也有吟誦諸葛武侯的,王詩《諸葛武侯》寫得真實,很氣派,也很有感情:「漢日落西南,中原一星黃。群盜伺昏黑,聯翩各飛揚。武侯當此時,龍臥獨摧藏。掉頭梁父吟,羞與眾爭光。邂逅得所從,幅巾起南陽。崎嶇巴漢間,屢以弱攻強。暉暉若長庚,孤出照一方。勢欲起六龍,東回出扶桑。惜哉淪中路,怨者為悲傷。豎子祖遺策,猶能走強梁。」文詩 《懷孔明》寫了作者的深切感慨,真可謂感同親受:「斜谷事不濟,將星殞營中。.至今出師表,讀之淚沾胸。漢賊明大義,赤心貫蒼穹。世以成敗論,操懿真英雄。」想必文天祥當時一定視諸葛武侯為故去的難覓知音。

明、清的詩人,吟武侯祠廟的也有寫得很不錯的,如明楊慎的《武侯廟》:「劍江春水綠沄沄,五丈原頭日又曛。舊業未能歸後主,大星先已落前軍。南陽祠宇空秋草,西蜀關山隔暮雲。正統不慚傳萬古,莫將成敗論三分。」寫得明了,深切,伴隨著感慨和深思,富有啟發。再如清李調元的《武侯祠》:「南陽原是一名儒,魚水君臣萬古無。孺子不才非治命,托臣討賊是良圖.。心悲王業三分鼎,力盡偏安六尺孤。綿竹雙忠俱血食,可憐累世為捐軀。」詩中充滿對武侯的讚許、遺憾、惋惜和敬佩之情。

民國時黎東方寫有《和杜甫〈蜀相〉》的詩:「錦城翠柏早成林,丞相祠堂最足欽。自有丹心昭日月,長留華表矢忠忱。三分天下隆中策,六出祁山漢幟臨。昭烈帝陵呵護在,英雄終古感知音。」同時還寫了《和楊慎〈武侯祠〉》的詩:「茅廬三顧懷先主,諸葛畫謀史跡聞。劍閣關山愁落葉,錦城江水漾秋分。回想蜀漢爭雄日,悵望峨眉入暮雲。五丈原頭想往事,猿啼巫峽綠紜紜。」也是很值得玩味的詩。

對諸葛武侯的景仰使歷史上不少的詩人發出了內心的感慨,寫下了深情的詩句,而杜甫也許是對諸葛武侯感慨最深的詩人,他寫了好幾首關於武侯和武侯祠的詩:

如《詠懷古蹟五首》之四:「蜀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翠華想像空山里,玉殿虛無野寺中。古廟松柏巢水鶴,歲時伏蠟走村翁。武侯祠屋長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如《詠懷古蹟五首》之五:「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如《夔州歌十絕句》之十:「武侯祠堂不可望,中有松柏參天長。干戈滿地客愁破,雲日如火炎天涼。」

如《武侯廟》:「遺廟丹青落,空山草木長。猶聞辭後主,不復臥南陽。」

如《諸葛廟》:「久游巴子國,屢入武侯祠。竹日斜虛寢,溪風滿薄帷。君臣當共濟,賢聖亦同時。翊戴歸先主,并吞更出師。蟲蛇穿畫壁,巫覡醉蛛絲。欻憶吟梁父,躬耕也未遲。」

如《上卿翁請修武侯廟遺像缺落時崔卿權夔州》:「大賢為政即多聞,刺史真符不必分。尚有西郊諸葛廟,臥龍無首對江濆。」

如《八陣圖》「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再如《古柏行》:「孔明廟前有老柏,柯如青銅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君臣已與時際會,樹木猶為人愛惜。雲來氣接巫峽長,月出寒通雪山白。憶昨路繞錦亭東,先主武侯同閟宮。崔嵬枝幹交原古,窈窕丹青戶牖空。落落盤踞雖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風。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幾因造化功。大廈如傾要梁棟,萬年回首丘山重。不露文章世已驚,未辭剪伐誰能送。苦心豈免容螻蟻,香葉終經客鸞鳳。志士幽人莫怨嗟,古來才大難為用!」

在杜甫吟誦武侯和武侯祠的詩中,《蜀相》是最具震撼力的,影響也是最為深遠的。

詩的第一聯,以問為上聯,以答為下聯,把尋找史跡,游觀古景的心情直接寫進了詩里,寫得順暢自然:蜀國的名相,辭世已久了,紀念丞相的祠堂,到何處去找尋呢?詩人迫切想瞻仰武侯祠的急促心情躍然紙上,讓人感受到,詩人渴望通過遊覽古蹟、拜謁祠堂而千古覓知音。在錦官城外,數里之遙,遠遠望去,是一片蔥蔥林木,古柏森森,武侯祠該在這森森翠柏之中了。古祠的難覓,古蹟的陳舊,古人辭世已久,這與歷歷在目的森森古柏形成鮮明的對比。「何處尋」三個字,表露了顛簸流離中詩人的徘徊、無奈的心情,也表現了曾經是一代名相的堂皇祠廟,如今已是頹殘的遺蹟,令人傷感。而「柏森森」三字,則強調了森森柏樹對祠廟古蹟遮蓋掩映的濃重景色,給人以物是人非之感,繁茂中的悲涼,生機中的死寂,鬱郁綠色中的陳跡,讓人萬分感慨。

很可能,杜甫當時的心情,與諸葛武侯晚年心態定是十分的相似。他二十五歲左右在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後流落在長安,過著困居的生活,這期間,他在長安應試不第,他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非常被動,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的生活,最後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職位,看守兵甲仗器,掌庫府鎖匙。在困境中,他逐步認識到朝政的腐敗,開始在詩中批評時政、諷刺權貴。安史之亂後,他住在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後有幸潛逃到鳳翔行在,做了個左拾遺。但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為文人氣十足的宰相房琯,辯護領兵敗事,他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觸怒肅宗,欲問罪,幸得逃。逃難中,他寫了「三吏」、「三別」,記錄當時所見到悲慘現實。後來,官軍在相州大敗,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難民逃到成都,而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又漂流到梓州、閬州,後來嚴武為劍南節度使攝成都,他投靠嚴武,嚴武死後,他再度飄泊於夔州和兩湖一帶,最後病死在湘江上。

杜甫寫《屬相》時,正漂泊在成都,他屢遭挫折,處處不順,心情也一定不好。他屢試不中,好不容易當上小官,又觸怒龍顏;他戰亂時逃難,居無定所,到處流浪,處處看到的是腐敗,戰亂,饑荒;他志向遠大卻得不到實現,心中鬱悶、悲涼、無奈。所有這些經歷,讓他想起了在困境中竭力振興蜀國,卻最終無望實現抱負的諸葛武侯。想當年,諸葛亮在劉使君陷入困境時出山相助,平南征北,六出祁山,鞠躬盡瘁,但後期因後主無能,蜀中無大將,對手又十分強大,孔明勞累過度,病死於五丈原,壯志難酬,令人感慨。杜甫當時寫詩時的艱難處境,可謂是與諸葛武侯同心相應,當然也對武侯有油然而生的感慨。

第二聯「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詩人由尋找廟堂古蹟到臨近古老祠堂,由遠望森森古柏到近觀祠前景色,映階碧草,歷歷在目;隔葉鸝鳴,瀝瀝聲聲。古祠滿院的萋萋碧草,更襯托出詩人淒淒涼涼、寂寞難忍的孤寂心情;草葉後面,頻頻鳴叫的黃鸝聲,喚起了詩人悲切無奈、慘澹悲苦的荒涼心態。「自春色」的「自」字非常傳神,傳出詩人當時的孤獨和寂寞,碧草青青有何用,祠廟已成舊跡,武侯已遠去,只留芳草獨自顯春色;「空好音」的「空」字也非常妙,深刻地描繪出詩人彷徨、荒涼的心境,在古蹟斑斑的廟裡,碧草葉子後面,傳來聲聲禽鳴,但想起武侯的無奈,自己的悲寂,黃鸝的啼鳴,一點也喚不起高興的心情,再悅耳的禽聲也沒有用,反倒聽起來刺耳、驚心。這樣的寫景、寫聲音,多麼的悲涼!這兩句比上面所引的杜甫《武侯廟》一詩寫的「遺廟丹青落,空山草木長」更深情、更悲切。詩人觸景生情,憂思更悠遠,於是,想起了諸葛武侯的一生,更為感慨。

這很自然的轉入第三聯: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想三國當時,劉備有情,三顧茅廬,屢屢懇請諸葛出山,留下了知人善任、君臣互信、終始不渝的千古佳話,而諸葛亮有義,不負劉皇叔重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為歷史上最受人敬仰的忠誠名相。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向他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為他謀劃蜀國的開國戰略。諸葛先生先是說明了當時的局勢和機會:漢朝氣數已盡,天下大亂,董卓篡權,各地豪傑紛紛起兵,曹操比袁紹弱小,但他能用人,謀劃得當,最後戰勝袁紹,由弱變強,曹操有機會,劉備當然也會有機會。接著,諸葛亮分析了曹操、孫權兩方的勢力及特點:曹操擁有百萬大軍,挾天子令諸侯,不能與他硬爭;孫權繼承父兄基業,占據江東,地勢險要,民眾歸附,不可謀取,只可外援。根據這情況,諸葛亮為劉備制定了建立荊州和益州兩個根據地的計劃,荊州是交通中心,是兵家必爭之地,而劉表無能,正好可以爭奪;益州地勢險要,土地肥沃,物產豐饒,是漢高祖的起基地,益州牧劉璋昏庸懦弱,正好可以搶占。最後,諸葛亮為劉備制定了蜀漢政權的近期計劃和遠期目標:利用皇叔的仁義之名,招攬天下英雄,先占據荊、益兩州,利用險要地勢,西面結好戎族,南面安撫夷越,對外跟孫權結成聯盟,對內改善國家政治,這樣霸業就有望可成,而將來再圖北伐中原,復興漢室,前景是很廣闊的。諸葛亮為劉備所作的「天下計」,戰略目標明確,雄心勃勃,可惜後來劉備在關、張死後,復仇心切,破壞了聯吳抗曹的戰略計劃,自己病死白帝城。繼位的阿斗,弱智昏庸,實在扶不起,但諸葛亮作為兩朝元老,仍然是忠心耿耿,鞠躬盡瘁,他主政蜀國大局,一人任勞任怨,兩度上陳《出師表》,六出祁山,最後在瑟瑟秋風中如巨星隕落於五丈原,竭誠盡忠的「老臣心」,天地可鑑,英名永恆。杜詩這一聯寫史,蘊含著極為豐富的涵義。

憶想著諸葛武侯的豐功偉績和忍辱負重的種種史跡,詩人能不感嘆嗎?於是,自然就寫出了第四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前後兩上《出師表》,六次祁山征戰,目標是匡扶漢室,出師名正言順,雖鞠躬盡瘁,終究大業難成。或許是由於天意(魏占天時,吳占地利,蜀只占人和),或許是對手司馬懿太強,或許是後期蜀中無大將,或許是阿斗實在扶不起,或許是孔明事無巨細,躬身親為,漢丞相出師未捷,壯志未酬,就過早地辭世了。對此,詩人一定是深有同感,他經歷挫折,屢考不第,飽經戰亂,顛簸流離,原本志向宏大,可卻失意落泊,雖不是出師未捷,但也是壯志未酬,於是,就吟出了「長使英雄淚滿襟」的絕妙詩句。古往今來,感嘆武侯的後世英雄們,敬佩武侯的才略和功業,同情他的艱難奮爭經歷和壯志未酬的遭遇,無不淚流滿襟。杜甫有匡扶社稷的遠大理想,雖於亂世未能如願,但依然有英雄的豪氣,心念武侯,高山仰止,這能不使他蒼涼悲壯,催人下淚嗎?最後這一句,可謂落筆沉摯,力透紙背,令天下仁人志士,無不感慨萬分,讚嘆不已!

《蜀相》是一首震撼力極強的吟史傑作,首聯以問起,以答結,從遊人(詩人)到景致,人和景融合,自然、貼切、幽深、凝重;次聯由遠觀進入了近景,寫的是景,說的是人,景色和心情契合為一,景中有情,情以景現,碧碧芳草,聲聲鸝音,溶入了詩人深深的孤寂、悲涼的心情;三聯寫史,憶史感慨,以史喻今,寫的是武侯的經歷,想的是自己無奈,同是壯志未酬,共負歷史的沉重;末聯寫的是評價和感慨,高度頌揚武侯奮爭歷程和執著所建的深切挽唱憑弔天下英雄壯志未酬的悲歌,真誠表白詩人壯懷激烈、仰天長嚎的悲壯心情。

《蜀相》一詩,寫人寫景,囊括歷史,融匯古今,言簡意遠,把豐富的情感和深遠的憂思巧妙統一,誠然是「詩聖」的代表作,不愧為唐詩中的絕品。

關鍵字: